中美恢复气候磋商意味着什么?
当地时间11月20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埃及闭幕,这比原定的闭幕时间推迟了2天。就在各界争执不下的时候,11月19日,中方突然宣布,中美同意就气候变化问题恢复正式磋商,随后立即推动本次气候大会取得成果文件。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全球气候治理获得关键推动力。《长江新闻号》连线西北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王晋,为您深入解读。
长江新闻号:中美恢复气候磋商,这对双边关系乃至全球气候治理具有怎样的意义?
王 晋:我们都知道中美双边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先后形成了多个磋商机制,但是由于在过去一些年里,美国国内的反华声音不断高涨,美国国内要求终止同中国进行正常对话交流的声音不断涌现。美国也由于自己在一些,比如说台海问题,比如说南海问题向中国施压,侵犯我们的核心利益和核心权益,因此中美之间的很多交流领域都被迫关停。因此此次中美之间恢复了气候问题的磋商机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号,也就是说不管是中国也好,或者说美国也好,都希望能够保留在相关问题上进行更多沟通和磋商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气候对话和气候谈判、气候问题的磋商,它不仅仅事关环保议题本身,同样它也事关不同国家的政治战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因此中国和美国恢复气候问题的磋商机制,其实非常有利于中国和美国将气候问题磋商机制延伸到其他领域,这个对于中美之间的双边关系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两个大国,尤其是中国近些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美国作为全球的非常重要的碳排放的国家之一,美国也是传统上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摇摆不定的一个典范,也显示出世界主要大国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和急迫的问题,需要予以解决。
王 晋:设立“损失和损害”的专项基金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的事件,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有些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他可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损害,他的一些沿海的地区可能会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他国内的粮食可能会减产,他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可能更加地突出。这种传统的诉求和传统的要求,国际社会予以援助的观点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是被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所接受的,但是如何来应对和规制这种损害,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非常大的矛盾的,更多的是体现在喊喊口号,提出一些呼吁,提出一些倡议,发表一些声明,仅此而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但是我们看到此次推出了专项的基金,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这些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相关的资源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个一方面来说,它是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确实需要予以新的机制来予以解决和预防,另外一个方面也显示出来,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我们应当更多地从全球的角度,从人类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来更好地思考我们的共有未来。
长江新闻号:目前,欧洲多个国家陷入能源危机,纷纷重启煤炭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持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将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还会发挥哪些作用?
王 晋:在当前的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提出要继续地恢复煤炭消费,来为当前所面临的一些能源短缺问题做出弥补。我们都知道,煤炭消费必然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中国在这一时刻仍然坚持自己的政策主张,仍然在为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显示出来了中国的这种外交的韧性,中国改变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决心,同西方相比我想高下立判。我们要知道,中国在这一个时刻做出的一系列举动,其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这一些举措是具有非常大的榜样性意义,恐怕也会让西方国内重新反思中国在世界的这种积极角色,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的巨大贡献,西方应该反思自己在全球气候变化当中究竟做了什么,究竟是不是适合承担一个所谓的“裁判员”的角色,究竟是不是应该从中国的身上学到更多,是不是应该也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付出更多。
监制:郭小容
编审:解炜 曾春峰
责编:何可
编辑:吕世通 龚潇锐
制作:刘欣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