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扶贫南农人,扎根麻江敬业魂
去年国庆期间,最大的一棵菊花要卖掉了,施雪钢依依不舍。
“欢迎大家来我们村品状元文化,赏世界名菊。”从南农到贵州麻江高枧村,施雪钢挂职工作期间,深感“只有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心里才能踏实”,他希望在自己离任时能把美丽的产业留下,让村民早日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2012年以来,我校定点帮扶施雪钢所在的麻江县。事实上,南农在全国帮扶的县区还有很多。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丁艳锋表示,今后我校将着重围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人才扶贫开展精准帮扶。在各方努力下,“南农人”帮扶队伍不仅走到了田里,更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菊花书记
“我觉得脱贫关键在产业,根源在教育。没有产业无所谓脱贫,而没有教育则无人才可用。”施雪钢是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一位科长,也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挂职第一书记。
2015年8月,他从繁华的南京来到了大山里,千里迢迢,千头万绪。经过调研走访,他逐渐明确了发展思路:依托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契机,以旅游为龙头,推动重点产业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构建“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美在人心”的四美乡村高枧。
选择菊花,是机缘也是必然。施雪钢介绍,环境合适菊花生长是前提;与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形成旅游合力是优势;贵州周围没有一个高标准的菊花观赏基地是机会;南京农业大学世界菊花基因库是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保障。
施雪钢和他的菊花谷
“产业的选择非常关键,决不能跟风学习、照搬引进,产业的选择应该是我们能做而别人做不了,别人能做而我们能做得更好,它需要经受市场竞争。”施雪钢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创业之艰,筚路蓝缕。启动资金少,基础设施只有一根水管,村民对菊花种植完全空白,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施雪钢带着三十几个婆婆阿姨开始种花,20亩地42个品种,浇水、摘顶、上盆、繁苗、嫁接,手把手教。雨天里,他从2米多高的田坎掉了下去,又爬上来接着干。
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施雪钢在没有任何专业烤箱的情况下反复尝试菊花茶生产,最后仅花1000多元就实现了菊花茶小批量生产,并用76元启动了水晶滴胶菊花手工艺品制作项目。
“第一书记就应身赴一线、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发挥好每一位党员在各个方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就是最好的党建。”施雪钢说。用信念、责任和情感换来的是,留守儿童的奶奶过年给他送腊肉一直追到县城车站,去村里吃个米粉老板也不收钱,不会写字的花农阿姨为之作了一首歌。
这位阿姨不会写字,却给第一书记写了一首山歌
“八月中秋打谷子,九月菊花满坝香。”如歌中所唱,高枧村迎来了菊花盛放的季节。农家乐3个多月接待游客近3万人,周边小卖部一天营业额最多能达到3000元。光盆花和菊花茶销售就为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16万元,带动乡村旅游为百姓间接增收约30万元,30多名60多岁的老年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8名贫困户通过菊花务工脱了贫。
盛花期每天都有很多各地游客来地里赏花
2017年,菊花产业从无变有并加速发展,由最初的20亩发展到全县推广种植500亩,菊花产业将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全面发力。
教育扶贫方面,施雪钢联系企业在高枧村小学设立了首个企业奖助学金和爱心基金,发放帮扶资金3万多元;开展“我们的童年因你们而精彩”公益活动;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连续两年组织大学生开展山区儿童暑期特色培训班。“我经常与受助小孩进行交流,因为我觉得陪伴成长比物质给予更加重要。”施雪钢说。
六一儿童节去看望一对一帮扶的留守儿童
“开始是带着一种责任来到贵州,现在则是带着一种情感在工作。”两年的挂职工作要结束了,结果6月底一场洪灾让菊花谷受灾惨重,为了帮助村里度过难关,看着近百村民签字按手印的挽留书,施雪钢将任期延长了,继续为心中的四美乡村带着广大村民在田间地头撸起袖子加油干。
点击以下「关键字」,查看往期内容
▼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王方
编辑 | 猫眼新媒体工作室 高荣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