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 | “益亩科技”:“菌矿肥”引路农田土壤修复科技新航向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5-07

近日,由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李真、全思懋、郑冬冬、巢玲四位老师共同指导的“益亩科技”项目团队凭借着数年的技术积淀,经历一年的比赛拼搏,最终入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总决赛,并摘得银奖。



项目在沃土萌芽

项目创业要想落地生根,必然要有沃土。对于“益亩科技”团队队员来说,这沃土便是课题组数年来的技术积淀。

“我们这个项目四年前就开始参赛了,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是第五年参赛,由2018级同学挑大梁。”

辅导员郑冬冬说:“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李真老师与历届学生们的努力。”

李真老师博士阶段着力于研究地质,出于进一步探讨土壤系统运作机理的需要,让他有了研究土壤中微生物与矿物间相互作用的想法,再结合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于是有关研究“微生物-矿物-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研究小组就此成立。从自己擅长的地质领域步入微生物研究领域并不容易,研究初期也面临规模较小、人手不齐等问题。在学校与学院的帮助下,课题组开始壮大,不断吸引优秀本科生加入课题组的技术钻研中。本次大赛项目负责人裘晶晶也是因此了解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对科研怀着极高热情的她对课题组的研究心驰神往,她的科研创想也因此萌芽。

2019年的挑战杯大赛点燃了项目团队创新创业的信心。挑战杯的角逐盛况,让当时懵懂的裘晶晶等同学深有感触,他们暗下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在大一专业分流后,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裘晶晶早早地加入了李真老师的SRT团队,投身于耕地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中,基于试验中农田土壤修复的优质效果,裘晶晶计划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平台,进一步发掘当下研究成果的潜力。之后来自不同专业的对创新创业大赛踌躇满志的本科生加入并组建成“益亩科技”团队,开启创新创业之路。



好创意 “落地生根”

有了老师和学院的共同支持,项目不断地发展、成熟,让创意 “落地生根”。近年来,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与传统的农田土壤修复走固定稳定化的道路不同,胶红酵母通过囊泡系统排毒机制维持了菌株的抗性,克服了重金属胁迫下的修复长效性的痛点。这时,他们的产品已经具备快速、长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优势,可同样面临着成本的问题。常规的粉剂修复剂在工程实施中受农时的约束,难以和施肥同步完成,会使成本大大增加。

李真老师的地质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新方向,通过生物骨骼中提取磷灰石,可以和重金属生成稳定的磷基矿物沉淀,最后通过肥料工艺,将菌的吸附效率和矿的长期稳定性结合起来,实现菌矿的优势互补。这一独创的菌矿肥复合体系的“益亩修复剂”形成了!

“菌株的胞外多聚物在外围可以快速锁定重金属离子,然后矿物发挥接力效应,长效钝化重金属,有机肥提供的养分进一步提升菌的长效性,未来还可以复合其他菌种,利于产品的迭代升级。”裘晶晶介绍道。

“益亩科技”依托于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发阶段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有机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以修复剂为核心产品,组建了一支集农田土壤修复“五步走”为一体的专业团队。


专业融合协作发展

此次大赛是“益亩科技”走的最远的一次,一方面汲取前辈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是学科交融带来的专业互补。队伍负责人裘晶晶和汇报人关惠泽每天轮流与专家交流,听取意见。在一轮一轮的评审中,关惠泽补足每一次汇报的盲点,不断地打磨演讲稿。负责PPT和项目书的孙丹清和孙宇彤也在一版一版不断地修改优化比赛资料。胡亦舒则负责各种资料的上传,预约会议室以及安排成员进行专家指导会记录等必不可少的组织工作,团队的比赛分工清晰满当。

裘晶晶说道:“益亩科技取得的成绩不单是团队成员的,也离不开背后很多人的帮助。” 

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团队还吸纳了金融、会计专业的同学作为财务方面的向导来不断地充实队伍。“比如金融学院李香锦同学就是在做一些金融测算,根据主营业务,发展方向的调整,利润率也要变。所以,当方案修改的时候,金融方面也会随之迎来大改,李香锦熬夜奋战到凌晨两点是常态。”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和有效的分工让他们看到了协作的力量,在双创的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

要形成更有效的农田土壤修复剂,离不开广阔的试验。队员深入生产线考察,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经过一系列的摸索实验,“益亩修复剂”被施向农田。为了更好的实验效果,大家还亲自来到田间进行产品试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同学们也收获了新的经验。团队成员很多是第一次接触农田试验,尽管试验过程中有许多第一次下地的经验不足,但正是这些亲身实践,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田土壤治理的意义。


将涉农爱农精神传递

“‘益亩科技’团队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传承精神与涉农爱农。”关惠泽说,“益亩科技”的项目从课题组的建立,到四年前2014、2015级王志军等本科生第一次拿着项目参赛,再到身为2018级本科生的他们第一次闯进国赛、摘得银奖,经验不断地传承与积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由项目团队的成员代代相传。

不断传承的还有项目团队不变的涉农爱农精神,经历了课题组前辈们的教导与项目团队的亲自实践,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切身地感受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惠泽表示,“土壤污染是农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促农兴农也是当下国家极力去推动的事业,当我们知道我们的项目可以有效助力农业生产时,我们都认为这很有意义并热爱这一事业,因为我们在维护立国之本。”

为了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项目团队也进行了梯队建设,“团队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成员加入助力项目成长,叫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马。到了今年,我们进行了大四大三大二梯队的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同学愿意加入这个团队来,提前接触项目。”辅导员郑冬冬说道。

队长裘晶晶说:“我们的项目与公司接下来也会不断地发展,将进一步探索其他农田重金属离子的治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队员们也坚信,项目团队永远像一棵大树一样,不断地激励大家去开拓农业环境治理的新篇章,延伸出农业科技事业的新枝。


指导教师|谷雨
文字 | 全媒体中心 曹佳琪 孙宇凡
图片 | 受访团体提供 
微信编辑 | 全媒体中心 安雨婷
责任编辑 | 郭嘉宁 
校对 | 谷雨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