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总成绩专业第一!这个厦大姑娘如此追寻简单踏实的小美好
四年总成绩专业第一
荣获国家奖学金
跨保北大法学院
她是葛衍
厦大外文学院2018级德语专业本科生
从辩手到教练
从新生到支教老师
从懵懂到成熟……
这个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姑娘
在厦大追寻“简单踏实的小美好”
“语言文学是我的白月光”
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晚上,理科生葛衍盯着天上的月亮,那天,她想着刚刚了解的外语专业出了神。“这个专业太干净了,与世无争,只有单纯的学习和美丽的语言。”
就这么,她选择了厦大德语专业,也成为了班里唯一一个学小语种的人。
刚来到厦大的葛衍此前并没有接触过德语,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发音,都要跟着老师牙牙学语一般逐个学习,德语中特殊的“小舌音”的发音方式,更是让她苦练了好久。
△葛衍的读书笔记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随着语法和词汇量的积累,葛衍能读懂的内容越来越多,德语本身像把钥匙一样,帮她打开了通向文学世界的大门。
“我的脑子里像有一块大洞。”此前较少接触人文学科,刚刚走进文学、历史、哲学的世界时,葛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但系统学习欧洲文学史后,她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当脉络逐渐清晰时,她愈发地爱上了这个神奇的世界。
一次,读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句“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葛衍被深深触动了。晚上睡觉时,她觉得头顶的星空在旋转,“世界安静地闪烁着光芒”。
阅读量与日俱增,但交际和口语的短板却一直伴随着葛衍直到大三。当意识到这个瓶颈越来越束缚自己时,她几经辗转,找了一个在德国留学的语伴,每天打电话练习口语。一个学期的功夫,她终于能用德语交流了,尽管是磕磕巴巴的。
专业课的学习让葛衍接触了许多西方的文化、历史、社会状况等,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她越来越觉得,那些过去的、异域的知识难以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一无所知更让她不安。
“是时候寻找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了。”她在心中暗暗决定。
在辩队中找到新的方向
外语专业的学习内容广博而丰富,在考虑读研的专业方向时,葛衍考虑过新传、汉语国际教育等多个领域,但最终让她走上法律这条道路的,是另一段陪伴了她四年的经历——辩论。
△辩场上的葛衍(左二)
和辩论结缘是一个无心插柳的巧合。大一时,一个同学告诉葛衍,辩论队是一个能锻炼人的地方。经常会紧张的葛衍猜想,也许在辩论场上话说多了,就可以不那么紧张了。
于是,抱着“陪跑”的心态,从未将辩论写进大学规划的葛衍,报名了外文学院辩论队。结果,她留下了,也就这样开始了与辩论的“撕扯”。
从院辩队到校辩队,葛衍打过了数不清的比赛。在辩论赛中,有一种模式叫作政策辩,这类比赛往往要求选手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是否需要设立或废除某项政策展开讨论。
“当今中国是否应废除死刑”“是否应该征收房产税”“是否应当设置离婚冷静期”……在一次次的备赛过程中,葛衍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兴趣。
在辩论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往往要对正反两个持方的资料都了然于胸,葛衍也因此对每一个复杂辩题的正反两方面都有了更加系统的观察和认识。辩论往往只会得到一个比赛结果,输赢都会有,“但真正有价值的,是对某个话题有了全方位的看法”。
辩队的锤炼也让葛衍在保研面试时脱颖而出。当一些同学拿到面试题,还在“我认为,第一xxx,第二xxx”地分条阐述时,葛衍便已经“首先,要明确xx的定义和讨论范围”地去做题目情境上的划分了。
最终,在手握4份录取通知后,她选择了北大法学院。
不服输的执着
即便取得过许多成绩,但葛衍却总是说,自己很“菜”。
进入校辩队后,葛衍有段时间一直被安排在一辩位,这就要求她准备比赛的立论稿。第一次写稿时,她的立论被学姐删改到只剩下“开宗明义”四个字是自己写的。
△葛衍(前排左一)和厦门大学辩论队的朋友
这让要强的葛衍来了劲,每场比赛,她都根据队内的讨论意见,认认真真地撰写、修改一辩稿。一直到第8场比赛,上场前,她发现,自己写的稿子基本没被改动。
当从辩手成长为领队后,葛衍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一些。带领学弟学妹准备新生赛时,她会比要上场的队员更在意讨论的成效,担心立论不够完善,害怕在赛场上表现失误,更害怕会打击队员们的信心。
有一次,在比赛前,葛衍整夜去查资料、梳理论点,一直到天快亮才去睡觉。好在,那一次,他们赢了。
△葛衍(中)为辩队新成员培训
除了辩队,葛衍还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而这大大占用了她在学期中的学习时间。可她的成绩却仍保持在年级第一的位置,从不动摇。除了合理规划学习和活动时间外,她的秘诀就是假期。
老师告诉葛衍,外语学习如果放下一段时间,就会重新洗牌。于是,每到放假,没有其余的活动,葛衍便制定学习计划,把假期安排了起来。每天7点起床,晨读,准备专业四级,下午看“闲书”,晚上运动或者和朋友出去玩。每个假期,都是一次正向循环。
△每到假期,葛衍的书桌上都堆满了书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法学相关知识,大三时,葛衍想选修一门法学院的课程,但最开始,她没能如愿选上。因为实在想上这门课,她便给任课老师发了邮件,表达了希望加课的想法。老师让葛衍拍个视频,随便讲一个命题发过来。于是,一段题为“利益的边界”的5分钟限时立论,出现在了任课老师的邮箱里。
他告诉葛衍:“写个修课申请过来。”
被爱包围,以爱待人
葛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路走来,遇到了太多有爱的人。
刚接触辩论,当得知备赛需要每天讨论到很晚时,从没熬过夜的葛衍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与期待。
有天晚上,葛衍和队友们在肯德基讨论,那天唯一的学长为了照顾她们的安全,被熬睡着了也还是陪她们到最后,把她们送到宿舍园区才离开。一位在俄罗斯交换的学姐,更是跨了五个时区和葛衍商讨比赛细节,这都让她感到备受照顾。
△比赛完后和辩队的学弟学妹在白城
当自己成为领队,葛衍也逐渐进入了一个“姐姐”的角色,学弟学妹们更是亲切地喊她“亲妈”。打比赛时,她会热心地参加讨论,帮助队员查资料、做攻防;比完赛,她带着大家去海边放风,去品尝各种美味小吃。2月份返校时,学妹们早早等在白城校门,抢过她手中的行李,簇拥着她回到宿舍。
当然,葛衍的生活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大三暑假,保研的压力让葛衍经历了一个情绪低落的时期。内心无着的她沮丧地回到家,却看到二姑一大家人都站在小区门口,葛衍的两个小侄子一下子扑在了她的身上。
大姑和奶奶知道葛衍的烦心事后,也到家来,给葛衍蒸枣糕吃。奶奶用山东话对葛衍说:“妮儿啊,考不上学也没啥,大不了咱不上了,奶奶养你。”
葛衍的朋友们也伸出了援手。一位同学对她说:“你难过就给我打电话,我就拿着大喇叭在你家楼下喊‘葛衍你最棒!’”那位德国的语伴也经常催着她说:“葛老师今天该学习了,别再伤心了,来来咱俩说说口语。”
在她最迷茫的时刻,老师们也都温柔热情地向她提供帮助和建议。
就这样,在父母家人、老师和朋友们的关心呵护下,葛衍逐渐走出了情绪的低谷。
葛衍还曾随“自强思源”计划到四川达州调研和支教。在那里,她配合当地教师,给达州一中的初中生们上了几节语文课,还给他们做了德语的兴趣拓展。
尽管只是为期两周的短期支教,但葛衍也和同学们思考:不能只是自己体验两个星期的生活就走了,要留下什么东西。
△葛衍(中)和达州一中的学生们
于是,直到现在,葛衍都还和她教过的小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去年暑假,有一个小朋友专门从达州到厦门找葛衍玩,她告诉葛衍,自己考上了达州市最好的高中。葛衍也鼓励小朋友,如果今年能考到全市前300名,就送她一些厦大的专属礼物。
在这样爱与被爱的环境中,葛衍说:“这种付出与回馈,把过去的一些东西延长了下来,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