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找寻快乐”的王奶奶,这样的八十岁太酷了!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2024-03-31

  编 者 按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厦门大学和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每一个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普通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推出“看见平凡”第二季,关注多年来立足岗位、兢兢业业的平凡厦大人,用生动具体的讲述回望学校奋进一流的步伐和足迹,带你阅尽平凡的精彩。

年初,王凤琪奶奶就忙开了。头一件事儿,就是给兄弟姐妹们打电话。


“蒋老师,这个月我们在老年大学教室排练,您能不能来?”


“郭老师,曲子练得怎么样了?这次排练不见不散啊!”


每打一个电话,她便在花名册对应的位置后面做上一个标记。名册上,密密麻麻写了一百多个名字。“通知到的,打个勾;没通知到的,就写个问号。”王凤琪说。


1999年,王凤琪退休后,报名入学了厦门大学老年大学。2013年,她发起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老年大学陶笛班,还当了班主任,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担任班主任的十年里,王凤琪与一众老年退休人员们参加了上百场陶笛演出,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埙的传承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如今,80岁的她好不容易从陶笛班“二次退休”,却还是闲不下来。


这不,陶笛班要申报全国老年大学的精品课。她以总导演的身份再次“出山”,打算和这帮老姐妹、老兄弟们一块,在芙蓉湖边录制一则陶笛演出的视频。


陶笛班的“大家长” 


“她就像一位家长,每天都在操心陶笛班的事儿。”陶笛班的授课老师张舒宏说。


老年大学成立陶笛班,在全国还是首例。成立之初,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陶笛,不愿意报名。王凤琪便动员了身边所有朋友,还自费送乐器,凑了30多人才终于开班。


打那以后,班里的大小事,就成了班主任王凤琪操心的生活日常: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把椅子摆得整整齐齐;老师上节课提到的学习资料,下节课她就会自费打印好,分发给所有人;怕老年人接不到手机通知,每次排练,王凤琪都会挨个打电话提醒……


就这样,在厦大音乐系授课老师、王凤琪的儿子赵亮的指导下,这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从持笛、指法,从最简单《小星星》开始学起,一点一点上手《女儿情》、《望春风》等较为复杂的曲目。

一年后,王凤琪接到了第三届亚洲陶笛艺术交流大会的参赛邀请。


“这算是陶笛班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演出了,大家想不想去?”王凤琪在班上问。


“这么好的机会,再难我们也要去!”学员们说。


就这样,王凤琪召集了20名学员,迎接陶笛班开班后这场最大规模演出。设计动作,记谱子 ……整整三个月,学员们几乎泡在了南光八的老年大学教室里。“那时候正好是夏天,天气很热。我们白天练,晚上也练,很少请假。”陶笛班学员蒋冶治说。

参赛曲目选择的是三重奏《瑶族舞曲》。其中,低音声部所使用的陶笛手指把位宽,重量大,对演奏者的身体条件要求更高。陶笛班所有的男同志都承担了这部分的演奏,可人数还是不够。


“我的手大,也有力气,就我上吧。”作为班主任的王凤琪主动加入了低音陶笛的演奏。一场3小时的排练下来,王凤琪的手常常累得抽筋、发抖。

王凤琪吹奏低音陶笛

不同声部的陶笛


参赛前,他们将队伍命名为“凤凰木”陶笛乐团。“绽放的凤凰花是厦大年轻的学生们。我们这些退休人员,是滋养、支撑这些花朵的凤凰木。”陶笛班学员蒋冶治说。


2014年8月9日,陶笛班的成员们身着蓝色瑶族服饰,腰系红色中国结,亮相第三届亚洲陶笛艺术交流大会。在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位陶笛艺术家及爱好者中,厦大这群老年选手初战告捷,一举拿下集体重奏类金奖、优秀表演奖


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  


获奖的消息传来,陶笛班在老年大学“一炮而红”。越来越多人主动报名,三十多个人的陶笛班,慢慢扩充到了六、七十个人。


他们接到的表演邀请也越来越多。市里的老年春晚、学校文艺汇演、社区的文化活动……甚至在马拉松、幼儿园,也留下了他们演奏的足迹。而每次表演的选曲、排练、人员组织等,都由王凤琪一手负责。

对王凤琪来说,做这一切不仅是兴趣所在,更是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一力。“先生去世后,我一直想为他的事业做些什么。”王凤琪说。


王凤琪的丈夫赵良山生前曾在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1983年,赵良山以一曲《哀郢》,将失传已久的古埙搬上舞台。而后又通过指序定位、演奏技法开发、作品创编等,为古埙的普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那时,王凤琪也常常在工作之余,协助丈夫的古埙研究:她负责和泥巴、拉胚成型,丈夫负责凿孔、烧制、调音。古埙重现于世的背后,少不了赵良山、王凤琪夫妻二人互相配合的身影。

王凤琪与赵良山共同制作的陶笛


先生生前为埙的传播奔走半生,王凤琪希望自己也能做些什么。“我跟着我先生做了那么多埙,但因为吹起来难度大,从来没有自己学过。”王凤琪说。


陶笛和埙在原材料、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然而,在结构上,埙没有固定的气道系统,不容易掌握气息;而陶笛有固定的哨口,对初学者来说更好上手。王凤琪觉得,开设一门陶笛班、学习陶笛,或许可以成为大家了解古埙文化的窗口。


因此,每期陶笛班的第一节课,都会先向同学们介绍陶笛、埙的来源和历史发展。“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让他们有更多兴趣学习、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算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点贡献。”王凤琪说。

王凤琪(右)与儿子赵亮(左)共同吹奏陶笛


72岁的学员郭建华已经上了六年陶笛班了。从学陶笛那天起,几乎每天,他都和陶笛“形影不离”。去年,他还主动报名学习吹埙。“我喜欢这些乐器。上陶笛班后,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重大。”郭建华说。


八十岁老太太“找快乐”  


“王老师充满青春的状态常常让我忘记她的年龄,也忘了她是谁。”在张舒宏眼中,这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就像温暖的太阳——每天都挂着笑,浑身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一看到她,就会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好像不跟着她一块做事儿就不行。”张舒宏说。


退休前,王凤琪曾是厦门大学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兼工会主席。工作的15年时间里,她就是单位里的文娱骨干,并且因为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退休后,她更是一头扎进了文艺工作中。“退休了,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找自己的快乐。”王凤琪说。


陶笛班之外,王凤琪曾参加过老年大学音乐班、民族舞蹈班、广场舞班,担任了几年老教师合唱团团长。因为爱好运动,她带领了一帮老同志组织了太极队、健身气功队,参加了不少老年人健身活动。


在王凤琪的卧室里,有一个珍藏多年的箱子,里面装着退休后的各种奖状和纪念册。因为老年工作成绩突出,王凤琪曾获福建省老年大学“新时代最美学员”、福建省高校老体协老年工作积极分子、厦门市优秀退休人员小组长等荣誉。而她参加各种艺术、体育活动的获奖记录,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在她看来,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奖励和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和朋友们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他们组织起来我很开心。有那么多朋友,我不孤单,我很幸福。”王凤琪说。


陶笛班上,还有几位生了病的学员。在他们面前,王凤琪是一位“知心姐姐”——关心他们的身体,鼓励他们出来学乐器、参加活动。“好几个朋友上了课之后精神越来越好,现在每天就想着吹陶笛呢!”王凤琪笑着说。

在王凤琪的带动下,陶笛班学员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私下里,他们经常一块带着陶笛外出游玩、演奏。而每周三上午固定的陶笛课,则成了他们“每周一次的聚会”


如今,虽然已不再担任陶笛班班主任,王凤琪的日常仍然很“忙碌”:每天早上六点半,她都准时前往健身点锻炼,周一、三、五打太极拳和气功,周二、四、六打柔力球;到了下午,则是王凤琪的艺术时间,在阳台吹陶笛,唱歌,听音乐。

但碰上和陶笛有关的事儿,王凤琪还是要第一个站出来帮忙。正在准备的精品课申报视频录制,就是她现在的“头等大事”


这次,她选择了最新的改编陶笛歌曲《万疆》。不同声部的人员安排、舞蹈动作,她都早早设计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排练了。


“我喜欢做这些事儿。只要我还有力气,有精力,我会一直做下去。”王凤琪说。


一个小彩蛋...


来看王凤琪奶奶演奏陶笛曲目《望春风》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党委书记张荣接受专访

她 们 的 人 生 照 片🧡


兴:拳拳赤子心,浓浓数学情



文:卢杨静
图:李佳彤、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快给王奶奶点个 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