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小英 2018-05-25


解 读 者   INTERPRETER

编前语


这期聊的是一个已经值得引起你我关注的社会现象——单身社会的崛起(此处“单身”仅指代未在婚姻状态者)。朋友圈里为什么单身人士好像越来越多?单身是公害吗?为什么大家都不想结婚了?本期特邀嘉宾吴小英老师将带我们“拨开迷雾见真相”~~~


(提前剧透:小编文末特别分享了两个和“单身”有关的“值得一看”,等待亲们的观后留言哦




本期嘉宾:吴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哲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家庭、国家与个体;代际关系;性别研究;青年文化。


据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单身人士超过2亿,数量已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人口的总和,约2000万的青年(20至39岁)过着独居的生活。这一组令人惊愕的数字是否预示着新一轮的“单身潮”正在到来?“单身社会”形成的内外因有哪些?会长期持续下去吗?您如何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答:单身的人数增加是肯定的,但是这在城市、农村可能有差别。现代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实际上在人口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第二次人口转换”,"第二次人口转换"阶段的特征,一个是单身人数增加,另外一个是离婚率升高, 还有一个是结婚年龄推迟,从世界范围来看是有这样一个趋势的,所以中国现在大城市里面这种现象是跟这个世界趋势比较符合的,这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单身潮”“单身社会” 是误读


不过“单身潮”“单身社会”完全是媒体的语言,现在是单身社会吗?现在还是结婚为主的社会,而且“单身社会”这个称谓是因为美国有个社会学家写了一本书,他的书名中文翻译成《单身社会》,但实际上这个翻译有一点问题,它的英文原名叫做《Going Solo》,是研究独居的年轻人, 独居的年轻人当然指的是没有结婚的,但是还有有长期同居的伴侣,但是不住在一块的。独自住着但是有长期的同居关系,这不意味着我们说的“单身社会”,它是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独自居住这样一种现象,我觉得这跟大家说的好像还是有差别,“单身潮”、“单身社会”我觉得这都是媒体比较夸大的语言,现在还不在婚姻状态的年轻人增加了,这在大城市里面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很难说中国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是否现在选择单身了,这个我们不好下这个结论。另一方面,在大城市里面有这个趋势,但在农村我们反而看到有些地区结婚还提前了,有的人40多岁就当了姥姥、奶奶,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土 ,不能一概而论


“门当户对”的“回流” ,  

未来单身者势增


如果讲单身这个比较前卫的事,可能在北京、上海、深圳突出一点,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因为现在找对象也是要有时间、有精力的,而且要有物质基础的,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非常大,时间、精力都有限,相亲市场形成也就是这样一个原因,你通过自然的碰到你喜欢的人,这样的途径是不容易了,这样就需要一些专门的市场机构的介入等等。第二,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其实大城市的住房也是一个制约的因素,因为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一般结婚是要有房子的,两个人在出租房里面结婚,这个当然也有,但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有房子的,但现在大城市的住房越来越贵,所以结婚推迟很多跟这个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你看到很多人单身,他只是结婚推迟,可能他没有攒够钱买房或者事业上没有达到他能够支撑起生活,所以他就没去领证,这是一种可能性。


第三,我觉得婚姻观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过去在传统社会,婚姻就是一个解决吃饭的很重要的途径,婚姻就是一个共同社,男女双方一块过日子,家族往后延续。但是后来大家追求一个我要跟爱的人结婚,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强调浪漫、爱这些,不太强调物质条件,没有看得比较重要,只是我自己喜欢、看对眼最重要。但是这些年确实出现了一个趋势,在婚姻市场上大家越来越注重物质条件,“门当户对”这种比较古老的东西又回来了,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比较厉害,大家都不想找一个结婚以后使自己的阶层会下降的对象,要往上升一点或至少能够稳固的这样一个状态才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样以后,你又要喜欢、看对眼,又要在阶层方面门当户对、有共同语言等等,限制条件就比原来多了,这些条件都凑在一块的机会没有那么多,这也是找到合适的对象不容易的原因。


第四就是婚姻现在不如以前那么牢固了,现在是动不动就不喜欢了、分手了,或者是结婚了还有出轨的,婚姻的脆弱性比原来更加明显了,这个脆弱性也跟社会的流动性增大有关,一方面,比如说农村还有到城里来打工的,城市里面工作的还有跳槽的,不断接触不同的人、环境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人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生活,而是有众多的接触,这种流动性、多元性增加了各种接触的机会,所以婚姻的脆弱性比原来增强了。这些原因都导致很多人选择婚姻更加慎重,他会考虑这个人花不花心,今后事业上有没有前途,还有他父母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给我生活带来麻烦,还要考虑买房等等,这么多因素都考虑进去,所以现在要成一个家确实要跟搞一个事业一样,都不容易。所以我觉得这些条件一定程度上都会制约领结婚证时间的事。


80、90这代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在家里面都是挺宠的,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在家里面都是中心,所以当他们找对象或成家以后,父母介入孩子的婚姻问题是比较强烈的,买房可能首付就是他们提供,甚至因为这个,两边打离婚的情况都有,这样就变成两个人的婚姻变成了两家的婚姻,而且四个父母同时介入,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会导致实际上婚姻变得更加复杂,不是一个横向的、男女之间的小核心家庭的关系,它变成是两个家庭之间、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变得复杂以后,加上房产市场化以后,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财产这个概念,这个财产在大城市动辄几十万、几百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三思,然后矛盾也比较多,这些都会导致因离婚而单身的人数上升,之前就有民政局数据显示80后离婚率是比较高的,这也是我们看到大城市里面单身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单身不意味着没有男女朋友,但一到领证的时候可能想的就多了。


我觉得未来单身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增加,这是我的一个预测,至少是在城市里面,农村里面单身的主要是最底层的光棍找不着对象,条件差的才找不着,那么城市里面选择单身的,有很多反而是很优秀的女性,并不是说她找不着,而是说这种单身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动的,就是她并不是单身主义,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跟她能够相当的;另外一种就是主动的,觉得对婚姻制度很失望,小部分应该还是会有这样的人群,特别是在大城市里面,单身人群中女性比例更高,这个比较明显,在大城市去相亲会里面看,都是女孩。


时下各种公园相亲角、相亲活动等俨然成为解救“单身族”的“快车道”,甚至催生了一条“中国相亲鄙视链”,即根据户口拥有率、工作性质、收入高低、家庭背景、颜值等客观因素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结婚对象,使得婚姻看上去成为了一种可量化的“配对交易”,而忽略了构筑幸福的重要情感基石。您对此如何看待?应该树立一个怎样正确的婚姻观?


答:

婚姻≠爱情


首先我觉得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仅仅凭感情的市场,婚姻跟爱情是两码事,这东西本来就是分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一定都能成眷属,还有的年龄条件差不多、还过得去就结婚了,这种情况很普遍。其实历史上从自古到今,婚姻从来不是一个纯情感的,只是说现代人更强调自主性,把情感的码加得越来越高,相亲市场是什么?是不认识的人之间建立交集,他当然从外界理性的开始来挑,挑完了之后处处,觉得这人不怎么样,他还是会分开的,这些都是父母老一代作为家长的一个焦虑,可能跟子女一点关系没有,有很多可能是瞎忙活。


“相亲鄙视链”里有“代沟”


我觉得鄙视链这个说法,其实是在说人是有阶层划分的,可能在家长眼里排着那个阶层的队跟子女不是一个队,每一代人看法不一样,可能家长觉得体制内单位的就排得最高,比如公务员,那孩子群可能觉得在一个公司里面干得很好的,没有户口的是排得最高的也可能,但他们都希望未来的婚姻和家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家长更强调稳定的一面,然而当事人可能更强调两个人之间有共同语言的,但同时强调经济上未来我不会太吃亏,我觉得这是有代沟在里面,因为相亲市场都是父母们的看法在那,这个能影响子女多少很难说,不会一点没有影响,但子女自己可能另外有一套,关键在于年轻人这一代。


为什么我预测今后未来的趋势跟世界潮流慢慢一致,单身人群会增加呢?因为婚姻的性价比问题,这可能是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成一个家,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如果就一个职业女性来说,她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的事业,家庭里面所有的后勤保障可以通过市场来完成,不够的通过父母来完成,这时候男性只是充当能够陪伴她、给她爱情的一个角色,而在市场上找到这样男性不一定能满足这个,也许除了整天玩游戏帮不了什么。


所谓正确的婚姻观:相互尊重


所谓正确的婚姻观这个说法就有问题,实际上现在是一个多元社会,有的人喜欢稳定的生活,有保障,不愿意去冒险,那就找个规规矩矩的人结婚,找个稳定的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可靠就行。但是还有些机灵的人愿意去冒险,愿意去选择多样性,他可以选另外的,可以选单身、同居,不领证。不领证的话,收入高还可以买两套房,结了婚只能买一套了,所以因为现在收入的差距很大,事业的可能性也很大,在这个社会如果说有一个所谓正确的婚姻观,就是尊重对方,尊重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坦诚相待,每个人各取所需。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现在社会总体来说,还是成一个家能得到的好处比较多,很多制度是按照成家的假设来制定的。比较会算计的人,那他就可以来算哪个是更合适的,因为他需要的那个情感伴侣,那个人不一定非要领证,领证了以后反而有的人就不能成为你的伴侣了,只能是一个事务型的伴侣,这个很难说,一张纸不能保证两个人的天长地久,那只是一张纸而已,只是分财产的时候用得着。


人们对婚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一个是人的感情个人自主性的强调, 特别是现在80-90后独生子女多。另外一个是除了个人的情感需求之外,这个社会阶层分化很厉害,所以人们都希望至少不通过婚姻让自己阶层往下掉,在竞争又很激烈的情况下,在物质方面考虑的也比原来多了,当这些考虑了更多以后,思来想去碰到合适的机会就减少了。还有一个就是对婚姻可靠性的一种怀疑,像以前“双城记”这种都很常见的,现在谈朋友的、结婚的,三年、五年不在一起,自己都不放心。因为大家觉得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跟别人好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可以理解。在爱情和性观念上也比原来开放了,大家觉得可以接受,这就造成婚姻对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密度要求增加了,就是我要跟你互动特别多,在一起,这样才是可靠的,否则外界一个什么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


另外,家庭婚姻能给我带来什么?家庭婚姻的很多传统功能除了生孩子不能替代,性的功能也不是家庭完全可以提供。带孩子确实是家庭比较重要的,但现在其实很多都是由父母完成的,一部分也是通过市场的教育来完成,至于互相倾吐心事、倾听,这本来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能,但现在家庭基本上是完成不了的,很多人情愿跟网友去说,他不一定跟家里说,所以网络、微信、QQ、各种群的聊天其实在人际关系方面也能替代家庭的一部分功能,有的人甚至在网上有自己老公老婆的游戏,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也能部分满足。所以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需求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替代的时候,婚姻和家庭不可替代性就减弱了,在结婚这件事上,人们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了。


另外一个就是不结婚的成本,我们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一个是结婚的收益,一个是不结婚的成本,刚才说结婚的收益其实风险很大,有可能出现各种情况。如果从成本来看,你不结婚会付出什么成本?不会因为单身就走不出门了,如果事业做得风声水起,虽然还有“剩男”“剩女”的压力,但是大城市里慢慢地单身人数多起来了也就习惯了,你在村里可能过不下去,在城市里面谁都见不着谁,根本就不会有人顾及,邻居也不认识你 ,除了春节回家,七大姑八大姨要逼你之外,你得租个女朋友、男朋友之外,剩下的时候你的单身压力没有那么大。


国外是否也存在这样“单身”盛行的社会现象?现在社会婚姻制度的效用如何体现?


答:国外的情况很复杂了,但是有一点至少肯定跟中国是不一样的,首先像欧美国家,它们的单身比例越来越高北欧这些年结婚的比例一半都不到,很多人只是同居,同居也要孩子,但是它们有制度支撑,制度对同居伴侣享受一些待遇可能是差不多的。现在台湾也在推进婚姻平权法案,如果通过的话,同居者、同性恋者可以享受同样的权利,已经走出了一步,这些都会影响到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政策法规制度,另外一个是文化习俗也是一种制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种说法就是一种文化习俗。市场经济最强调的就是个人,人和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个人的自主性,在这样市场经济启蒙下,人们在婚姻上的态度也不一样,这都是相关联的。重视个人财产,重视个人的自主性,不希望受别人的摆布,或者用社会学上一个词叫进入“个体化”的社会,即使是结婚了,家庭婚姻也是为我服务,不是我为这个家庭婚姻服务,在这种观念意识引导下,个体做什么事都要衡量下,当然人在情感冲动的时候,可能情感也是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选择不一样,但是我觉得“个体化”的未来趋势是一定的


但是中国的家庭婚姻制度在未来走向更传统也是很有可能,这是无法预测的,因为现在都在强调传统价值观,不知道会怎样影响婚姻制度,这个公共政策法规是会影响婚姻抉择的,当然像欧美这些国家制度比较开放的,很多人就不需要通过结婚这张纸来完成他的利益,他需要的是一个伴侣,只要是伴侣就可以享受那些权利,只经营我们的情感就可以了,孩子也可以得到保障,那就不一定要领这张纸。但是中国不一样,比方说买房的时候就需要领一张纸,中国整个的公共政策内部里面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制度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导致人们在这个事情上用单身合算,有人就搞“假离婚”,用那个制度的时候成家划算,还有“假结婚”的,比如为了回城,所以就变得很复杂。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公共政策方面也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制度,这样可能比较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有利于人们根据预期来判断,选择的预期看得到,否则刚选完,明天制度就改了,那就后悔了。

大家

荐    书


感谢小英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记忆的性别》,戳视频,听听她的分享理由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13253bauf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期采编:石微娜


刚刚过去的“双节”,你有回家被“催婚”吗?

关于“单身”,你怎么看,

欢迎下方留言来~~


延伸分享:


1.单身社会正在崛起——《单身社会》作者克里南伯格芝加哥演讲(完整字幕版)链接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YwNjQ2ODQ0.html


2.当有一天单身有罪,你会怎么办?一部黑色幽默的极致讽刺电影電影《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讲述近未来的反乌托邦假想构建社会,对婚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与重组,附观看链接:


http://www.iqiyi.com/v_19rrlqxyv0.html?fc=87451bff3f7d2f4a#vfrm=2-3-0-1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文字即阅


《【解读者 No.9】陈年的“东北病灶”需要新药方》


《【解读者No.8】《二十二》:一次姗姗来迟的国人启蒙》


《【解读者No.7】金砖+:志同道异的不褪色朋友圈》

       “解读者”为《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独家访谈栏目,稿件皆为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未经授权,不许转载。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粉丝读书会

入群请加微信号:Amvenus27

注明“入会”字样,

即刻入群共享知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