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记忆 | 云南,南亚东南亚医学留学生的摇篮
3月29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授奖名单公布,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项目《以“才”共治——20个“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调查研究》荣获特等奖。
一次耀眼的成就,往往是由背后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日日夜夜积累而来。在一步步走到“挑战杯”最高领奖台的路途中,团队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何将深奥的研究主题由思考变为现实?这是几位年轻的YNUer的奋斗故事。
对何易容、谭昀湫来说,留学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所大学里,留学生是常见但又有些陌生的存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都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云南省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相对经济实惠的留学费用、丰富多元的族群文化包容性、四季宜人的气候,使这个西南边陲省份成为许多南亚东南亚甚至非洲国家学生跨国求学的圣地。作为云南最高学府云南大学的学生,她们在这所学校里见了不少来自这些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对这些留学同学的善意好奇,让两位年轻的学子萌生了一个疑问:
这些学生为何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何易容和谭昀湫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就读,正念大二的两人刚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社会现象的初探中产生好奇,但也略显青涩。受学院秉承践行的“魁阁精神”——报国情怀、社会担当、扎根田野、自由讨论、团队精神、传承创新——的影响,民社学子们一直以来都对“扎扎实实做田野,勤勤恳恳写文章,将学术做在中国大地上”充满了期待和悸动。
在何易容、谭昀湫分享了自己关于留学生的善意好奇后,来自同一学院、学习同一专业,同样跟随陈雪老师学习的张畅、姬珺琦,也加入了探索的行列。那时,她们刚读大三,比何易容、谭昀湫年高一届。
2019年底,四人在陈雪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探索性地调研,带着一种以社会学方法和视野去“看世界”的冲动,试图解答自己头脑中的一些疑问。研究团队有了一个雏形。2020年,“挑战杯”云南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推介会顺利开展,已经有了一些田野调查基础的张畅和姬珺琦通过这次机会了解了“挑战杯”的相关情况,认识到“挑战杯”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前辈的经验分享中,跃跃欲试的悸动和启发随之而来。不久之后,本就熟知的四人一拍即合,正式组成团队,踏上了“挑战杯”的道路,团队开始连接之前的研究进行预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访谈昆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老挝、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和泰国5个驻昆明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团队发现,在云南高校所有专业的留学生中,国际医学生的占比相当高。除此之外,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有别于其他专业留学生受中国奖学金吸引而来,国际医学生大多数是自发自费来华的,这引起了我们更加强烈的好奇。”(团队成员在大理大学对国际医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 )
对来华留学生而言,长期的在华生活使他们得以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逐渐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才纽带,更重要的是,他们切实学到了医学专业知识,学成归国之后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健康事业的栋梁之才。对团队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来回应一些国际上对中国国际医学教育的不公正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在这两点之外,何易容补充道,“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让我们认识到国际医学生的重要意义。他们是未来的医护人员,在全球卫生健康,尤其是‘南南区域(即发展中国家)’卫生状况改善方面非常关键。这也是我们的核心关切之一。”
站在全球与国家的高度,于身边细微处寻求突破,《以“才”共治——20个“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调查研究》项目正式起步。
(于大理大学拍摄的医学生誓言)
解题也需“因地制宜”。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其中之一就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云南大学的学生,在研究中立足云南本地、结合地方特色以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应有之义。基于本地实情,团队提出了将云南建设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医学生培养基地”这一建议,以此回应《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中心”。(团队成员于大理大学对国际医学生进行小组访谈)
“我们不仅关注了国际医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且聚焦到国际医学生与中国的关系,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和合作国。”团队成员姬珺琦认为,这是本项目研究的另一个重大意义。
收集整理现有文献之后,团队发现,国内以往的研究较少用到理论工具来分析国际医学生留学的问题,这也给团队成员们提供了创新思路。谭昀湫介绍,本次研究过程中他们运用了“推拉模型”①,以及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跨国人口流动基础设施”理论框架②,并在原有的五个维度基础上,提出了第六个维度“专业性基础设施”。“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分析国际医学生来华学习的决策过程,探索制约中国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困境以及对策。”
任何研究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团队来说,视频拍摄制作成为了他们前行道路中的一道难关。这一支全员“出身”社会学的团队,在社会田野调查上游刃有余,但却在视频制作面前束手无策。为了让项目的呈现更生动有趣、影响力更大,极少有视频拍摄制作经验的团队成员们不得不从头开始,踏入一个全新领域。队员们从认识拍摄工具,了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开始,不停请教老师和专业人员。
为了尽快掌握新技能,姬珺琦、何易容、谭昀湫开始在闲余时间拍摄并制作小视频。“我们经常邀请国际医学生来一起拍摄有趣的小视频,”何易容回忆起这个调研过程中的“小彩蛋”,他们和留学生朋友一起比心,一起用中文说“我爱中国,我爱昆明,我喜欢在这里学习”。“那个场景非常让我感动,就觉得我们这个调研做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从零开始的努力,也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收获。(现场演练第N次)
做成一件事,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部环境的丰沃孕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给予参赛学生最佳的研究环境,学校与学院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上,学校专门提供了物资、场地和设备上的支持和保障,以此确保专业训练的保障支持。在实操训练上,学校和学院邀请了众多专家团队进行多轮指导,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打磨作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应变水平。(团队成员参加现场演练)
在情感支持上,校团委的老师们陪伴团队走完了比赛全程,关心备赛情况,询问队员个人的学习生活,帮助团队答疑解惑。在原定备赛场地不合要求时,老师们连夜更换场地,及时将场地布置到符合大赛要求。“我之前可能觉得师生之间总是有隔阂的,可能觉得老师就更厉害一点,对学生的关心就没有那么多。但是这次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提到这段经历,姬珺琦总是觉得十分暖心。
对于团队成员们来说,指导老师无疑是研究过程中最亲密的人。团队的指导老师陈雪,在包括文献搜索、实地调研中全程跟进,在研究的每一步中都给予团队成员们指导与关心,帮助他们一一攻克遇到的难题、瓶颈,无私地教授经验与方法。“她是我们的队长、朋友和同伴,全过程陪着我们,每一步都在守着我们。”团队成员们表示。
这支组建于2019年的年轻团队,当初平均年龄不足20岁,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两年多的时间,围绕项目主题开展了全方位研究,全面收集了来华医学生研究的权威数据和文献。与此同时,团队开展了实地调研,获取来华医学生深度访谈的一手资料。此外,在充分整理获得的一手和二手数据基础上,团队成员分析了影响海外学生做出赴华学医决策的因素,阐述了中国发展国际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同时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医学教育的不公正评价。团队成员们的研究成果,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2021年4月18日,根据团队调研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完成的新闻报道《TA们越山跨水赴滇留学开启圆梦之旅》发表于新华社客户端,截至2022年3月30日浏览量已达64.8万。
2021年6月1日,由团队成员参与撰写的英文评论文章《HowYunnan is Helping Tra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dianDoctors(云南如何为印度培养下一代医生)》在澎湃新闻英文新媒体栏目“第六声(SixthTone)”发表,受到海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印度“中国研究中心”的积极回应。
2022年3月29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授奖名单公布,团队项目《以“才”共治——20个“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调查研究》荣获特等奖。
……(团队成员何易容、谭昀湫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会泽院拍摄“挑战杯”终决审参赛宣传片)
比赛的落幕并不是研究的终点,团队前进的脚步并不会止步于此。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仍在奔跑!”她们坚定地说。
“能和大家一起参与真好!”“一切的成绩……都是团队里每一个可爱的人努力的结果。”“我们朝着一个目标,一路并肩,一路往前……”“每一场会议,每一个文字的敲定,每一帧视频的播放,都是团队凝聚在一起的汗水。”……
回想起一同奋战的点点滴滴,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有说不尽的发自内心的感怀。(陈雪老师现场指导演练)
万里前程,始于足下,一如这个获得“挑战杯”最高奖的项目,最开始的缘起,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好奇心。今日的凯旋,归功于不懈的拼搏努力,勇克沿途艰险,于云端筑起新梦。
纵有疾风起,奋进不言弃!衷心祝愿各位青年惜光阴之可贵,继挑战杯之精神,在未来的路途中只争朝夕、奋斗不息!①从根本上来说,“推力”来自医学留学生生源国高昂的学费,以及医学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拉力”源自中国医学教育的优良“性价比”——学费低,医学院校数量多、容量大,医学教育资源丰富。
②移民研究专家项飚提出了“跨国人口流动的基础设施”概念,指的是人口的跨国迁徙受一系列因素的支持、制约,包括商业的(招聘中介)、监管的(国家政策、许可证、培训要求等)、技术的(通信和运输设施)、人道主义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以及社会的(移民网络)。调研组对其进行了新的归纳,并划分为政策性基础设施、专业性基础设施、商业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组织性基础设施六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