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题材这么限制级,华语剧恐怕是第一次

骆白蔻 24楼影院 2020-02-18

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去年,一部和Netflix(网飞)合作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刷爆朋友圈。


披着科幻的外衣,该剧探讨了东亚儒家文化背景下,以爱之名害子无形的亲子关系。



我们和台湾讲着同样的语言,由同样的文化滋养,也面临着相似的社会问题。但他们的电视剧针砭社会弊病、揭露鲜血淋漓的现实;这一点,我们却很难做到。


最近,台湾公视台和HBO合作的新剧上线,再一次聚焦敏感限制级题材——


《我们与恶的距离》



讲的是什么呢?


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


所谓“无差别杀人案”指的就是:有预谋的行凶,随机地选择作案对象,其动机一般是为了报复社会。


剧中,李晓明在戏院随意开枪射击,造成了9人死亡21人受伤。



凶手,罪有应得、锒铛入狱。


凶手的家属和被害人的家属却被抛入无间地狱。


李晓明的妹妹,更名为李大芝,在杀人犯家属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她一度有抑郁倾向,最终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在老师的举荐下去品味新闻台实习。



李大芝的上司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宋乔安(贾静雯饰),她脾气暴躁、工作能力出挑,生活在超高压的工作环境中。



但她其实只是用职场生活麻痹着自己的神经,因为两年前她的儿子丧生于李晓明枪击案中。饱受丧子之痛的她,家庭生活也变得一团糟:和丈夫矛盾重重,和女儿关系生疏。



几乎所有人都盼着李晓明早日被执行死刑,只有一个人除外——他的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饰)。



他并不是拿着高额辩护金,舌灿莲花、颠倒黑白之人。相反,他的眼光放得更长远:想借此挖掘凶手的动机,从而对此类案件防微杜渐。



当然,这样凝视深渊的观念自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受害人家属激动到向他泼粪,他的妻子也站在了对立的一面。



凶杀家属、受害人家属、辩护律师形成了三股势力,他们彼此关联又相互牵制,共同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人性之网。


揭露“无差别杀人案”,只是导编的第一层意图。


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发生,却往往被大众当做猎奇新闻,继而慢慢忽视


第二层意图是:在这一张织起的网中,塞入更多的社会议题。


比如:犯人的家属到底有没有罪?


从司法层面来看,不应有连坐之罪;但从情理层面来看,犯人家属又不得不承载各方压力和谴责。



因为哥哥的案件,李大芝隐姓埋名才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和父母跪在受害者灵堂面前,喃喃自语道:“我真的没有办法,这么多的人,我们要怎么道歉,我们要怎么赔偿?”



又如:精神鉴定对案件判决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精神病人对自身行为的认知缺乏,可对自己造成的刑事危害具有部分或全部的免责性。但我们不能避免鉴定失真、恶意逃脱处罚等行为的发生。



即便凶手真的是精神病人,从受害人家属的角度也是很难理解和宽恕的。正如宋乔安丈夫所言:“我不是上帝,我没那么伟大。”



再如:社会和大众该如何看待精神病人?


剧中借一段youtube视频,呈现了大众对于“社福机构修建在社区内”的种种反应。大家纷纷表示反对和抵触,认为对正常人的安全有潜在危险,建议他们都去山上隐居。



这些社会议题,是司法和情理的矛盾,敏感尖锐却经常被忽略。剧中的案件大多改编自真实事件,能看到“台北捷运随机杀人案件”、“乐生疗养院之争议”等社会新闻的影子。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编剧吕莳媛曾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访问了人权律师、犯罪心理学教授、精神鉴定师等人,甚至观摩了两起死刑庭审。她说:


“我(是)大外行耶,我连地检、地院都分不清楚,就一定要田(野)一圈……我不是一个有才华的编剧,浪漫也吸引不了我。真人真事给我的刺激,反而可以让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最后一层意图,则直接点了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恶,不仅仅指的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李晓明。


还包括众人的平庸之恶,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了罪恶。


剧中,除了李晓明是被法律定义的恶;其余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靠近“恶”。


当宋乔安违背新闻初衷,修改新闻标题,以博取更多的关注度时;



当众人忙不迭地给“凶手”、“精神病人”贴标签并划清界限时;当吃瓜群众自以为站在正义的一方,愤怒地在社交媒体辱骂发声时……



我们与恶,并不遥远。


【好文推荐】

1.豆瓣9.6,这部神综我要追一辈子!

2.王景春,一个好演员的修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