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这部冷门的佳作,99%的人不知道

李邑兰 24楼影院 2020-02-17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好故事、好影像是可以超越语言、跨越地域的,这句话很适用于不丹导演帕武·查宁·多杰的导演处女作、不丹语电影《鲁拉拉: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这部影片日前在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展映,展映被安排在晚上20:30分,原本就容易昏昏欲睡的时间,一个来自神秘国度不丹的新导演、一群此前从未演过电影的非职业演员,说着听不懂的不丹语对白,怎么看都是让人打退堂鼓的配置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影院,没想到看完大为惊艳。影厅内的观众入场时心态跟我大抵是一样的,但看到最后都嫌时间走太快(影片时长109分钟),看完更是自发起立鼓掌,这样的场面在年轻的海南岛电影节的放映中并不多见。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2019年10月在伦敦国际电影节上率先进行了世界首映,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IMDb网站上,网友给出了8.5的高分


一个简单动人的故事、壮观辽阔的不丹风景搭配悠扬、意蕴深远的不丹民歌,还有适时展现的不丹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都让这部电影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01


不丹,一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山地之国,因为闭塞而备显神秘。不丹1974年才对外开放旅游业,出于环保考虑,政府对入境人数实行限流,一般只允许团体旅游,而且游客入境,每人每天会收取165至200美元的最低消费费用。高昂的费用让许多游客对它望而却步。


不丹又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开放电视和网络的国家,另一面,它又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快乐国度排行榜”中,不丹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


在电影《教室里的一头牦牛》中,故事主人公、来自不丹首都廷布的年轻男教师乌金,一心想的,却是离开不丹,去遥远的澳洲寻找幸福。教育部偏偏将他指派到偏远的山村鲁拉拉支教,那里有不丹,或者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小学。到底有多远?从廷布坐大巴整整一天,还要再走六天的山路才能抵达鲁拉拉。在不丹语中,“鲁拉拉”的意思就是“暗黑山谷”,它代表着黑暗和贫穷。



经过长途跋涉,年轻教师乌金终于来到鲁拉拉,极度贫瘠的环境让他恨不得立刻拔腿就跑,但孩子们热情纯真的脸、对知识的渴望,村民们对老师的极度尊敬,融化了他,他决定留下来。在那里的人们看来,老师是可以“碰到未来的人“。乌金教孩子们唱儿歌、学英语、学数学,还带来外面“文明世界“的礼仪——那群长在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用上牙刷牙膏,在操场上齐刷刷学刷牙的场景,既好笑又令人动容。


在这样一个接近原始的环境里,乌金的善意也在一点点释放。纸是鲁拉拉村的稀缺品,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写字,乌金把村民们专门为他糊在窗口抵御寒风的传统纸扯了下来,变成一张张作业本,供孩子们写写画画。


鲁拉拉的村民也教会乌金古老的生存技巧。在目睹乌金捡湿牛粪一脸狼狈之后,村里最会唱歌的姑娘将一头牦牛牵到了教室里,便于他收集干牛粪,而干牛粪是高原最好的生火取暖工具。不仅如此,那位最会唱歌的姑娘,还教会了乌金唱会了当地口口相传的民歌《牦牛圆满之歌》。与其说那是一首民歌,不如说那是牧民们精神世界的图腾。



日子过得很快,乌金春天来到鲁拉拉,转眼雪季来临,大雪会覆盖整座鲁拉拉村,把进出村的路堵死,乌金不得不离开。村长希望他开春的时候再回来,但乌金知道,恐怕他是再也不会回来了——等了很久的澳洲签证终于下来了


在那个有阳光、沙滩的温暖国度,镜头来到了悉尼一家热气腾腾的酒馆,乌金弹着吉他为客人们唱着流行歌曲。台下的人热烈地聊着天,没有人在听他唱什么,这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乌金叹了口气,停下了唱歌。小酒馆安静下来,大家都盯着台上的乌金。他从裤兜里掏出会唱歌的鲁拉拉姑娘送给他的小纸条,唱起了那首《牦牛圆满之歌》。


电影结束,我们留在原地,等待着那个大团圆的结局,想象中,应该是乌金放弃了澳洲,最终回到了鲁拉拉。但这样煽情的结局并没有出现。这部电影的高级就在它最终定格在了澳洲小酒馆里,乌金的歌声和他遥远的故乡,鲁拉拉教室里已经模糊了字迹的黑板、挂在墙上就要掉落的字母表,重叠在了一起。


“许多观众都告诉我,他们很希望看到乌金回到鲁拉拉,但是我感觉,他在澳洲唱起那首牦牛歌就够了,那就意味着,他的心已经回到了鲁拉拉。“导演多杰说。对鲁拉拉村的孩子们而言,乌金就像划过他们心底的一道彩虹,虽然短暂,但照亮了他们最初的人生。


02


电影的导演帕武·查宁·多杰,他首先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位摄影师,事实的确如此,他专职做了多年摄影师,作品发表在《生活》、《Esquire》《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刊物上,还出版了多本摄影集。2012年,多杰作为宗萨仁波切的助理,参与了电影《瓦拉:祈福》的制作,才开启了电影生涯。尔后,他又以制片人身份,参与了宗萨仁波切的《嘿玛嘿玛:在我等待之时给我唱首歌》的制作,《教室里的一头牦牛》,是多杰独立执导的第一部作品。



多杰热爱拍照,热爱旅行,《教室里的一头牦牛》灵感就是在一次次的深入不丹旅行中诞生的。


“我遇到一个乡村教师,他给我说他在教室里养了一头牦牛,因为他要收集牛粪;我遇到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在深山里生活,从未离开过大山,因为她要照顾行动不便的母亲;我遇到一个小女孩,只有八岁,她有甜美的笑容,有美丽的自信,她一直在唱歌。但是她没有妈妈,爸爸又是个酒鬼。


所有这些生命,在发达国家的人看来,都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人。是,我承认生活是艰难的,但是在这些艰难里,我也看到美好。”多杰说。所有这些旅途中遇到的故事,都成了《教室里的一头牦牛》的素材。



多杰的摄制组在鲁拉拉拍摄了两个月,所有鲁拉拉的戏都是在那里完成的。除了气候恶劣,剧组更大的担心是断电,这样摄影机就无法连续工作。为了以防万一,剧组专门带来2000升汽油,以备太阳能电池无法工作时候,启用发电机给设备供电。


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多杰表示,有很多细节却是真实的。电影中的鲁拉拉村里的小学生,就是真实的鲁拉拉的小学生来演的,班里的小班长佩珠,演的就是自己,她一直生活在鲁拉拉,无父无母,被奶奶一手带大。


还有那段男教师教学生们刷牙的场景,也确实是鲁拉拉的孩子们第一次使用牙膏牙刷。多杰甚至都没有让他们彩排就直接开拍,所有第一次的反应都是真实的。而现实生活中,鲁拉拉真的有一位山村教师,电影中的乌吉待了一年就离开了,但这位山村老师已经待了五年了,他热爱鲁拉拉的一切。


“这部电影是关于不丹的电影,但我真正的意图,是关于人寻找归属感的,这是一个普世的话题。”多杰说。 


【好文推荐】
1.胡歌新戏,不只有暴力和情欲
2.女神又被毁?我太开心了!
3.豆瓣9.1,这部史诗黑帮片,超越了所有人的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