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造“大上海”

维舟 维舟 2022-06-21


日前,上海宣布,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将重点推进沪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全面提升加速其在各方面的城市化水平。可以说,这意味着上海将下决心再造“大上海”——一个多圈层的、更大的上海。



要打造新城,就得吸引大量人口填充。所谓“加速”,也首先体现在这里:本来在上海2035年总规划中,五大新城预计容纳385万,但现在则提出,到2025年就要达到360万,相当于提前十年实现目标。


眼下这五大新城只有250万人,不到五年时间要填补110万人的缺口,人从哪里来?那就得有拿得出手的“硬菜”。正因此,这次上海也同时宣布,从即日起放宽落户条件,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租房政策,因而这一重大利好也标志着上海正式下决心加入全国的“人才争夺战”


所谓“差异化”的人才落户政策,主要是三项:五大新城“居转户”由7年缩短为5年;应届毕业生落户优先;归国高学历人才6个月落户特别通道。就此来看,上海瞄准“抢人”的对象很明确:主要是留学归国人才和大学毕业新人,这是现成的优质劳动力。


事实上,近些年来,上海在逐渐均衡化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已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吸引力——这既是因为上海的“推力”(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落户难),也因为长三角各地的“拉力”(性价比高、机会甚至可能更多)。反过来,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上海这次恐怕也不会下这么大力度去“抢人”。



虽然“户口”的魅力正在消退,但上海此刻提出,多少还是能有点效果的。事实上,对这一消息有所触动的,倒多是我的外地亲友。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落户在哪个城市,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机会、薪资高低,还包括享有的公共福利、社会保障,乃至下一代人的机会


多年前我在一家私企任职,就发现要招到彼此合意的优质人才相当之难。当时我同学在同行的一家著名外企,他直言不讳地说:“你信不信,我这里哪怕薪水比你开得低20%,大学毕业生还是更愿意来我这里。”


我信。因为换作我也会做同样的选择:去一家著名外企,虽然月薪低20%,但这是暂时的,在这儿的资历本身将来就很值钱,何况其培训体系、福利政策等各方面都可能使自己获益。


如果把现在国内各城市看作是一个个彼此竞争的“企业”,那现在上海也正凭借类似的优势争夺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这就像是上海拿着自己的整体环境作为筹码,放宽自己“绿卡”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和资本聚集,以此做大做强,同时改善自身不断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毫无疑问,这将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其它一线城市造成冲击。


虽然这些年来,长三角各城市已加强协作、深度整合,江浙各地也都积极与上海对接,但从这“五大新城”的规划来看,上海毕竟还是更想顾及自身的利益,实现更强的聚集,逆转被周边城市经济水平不断赶超的局面。



这不仅仅是发展几个卫星城镇,也是对上海原有城市格局的一次重新定位。在很长时间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有着很强的制造业根基。1959年上海最早编制的五个卫星城(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就都是以工业化城市为重的。1972年建立的金山石化、1978年开工的宝钢,则显示出当时上海在南北两翼重点发展的仍是国家需要的重工业。


然而,在改开以后,面临着江浙乡镇企业的崛起,上海原有的工业优势一点点坍塌殆尽,又随着自身城市经济转型,经历了缓慢的“去工业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2010年原上钢/江南造船厂厂区变为世博园区,近几年宝钢也逐渐搬迁到广东湛江,现在,宝钢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土地。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它的成功愈加证明:上海不可能借助传统工业重回工业中心,而只能走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张江)、外向经济(外高桥自贸区)和资本密集的金融中心(陆家嘴),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上海“一城九镇”规划,偏重打造特色风貌和宜居的卫星城镇


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上海2020总规划》中提出“一城九镇”(松江新城+9个郊区城镇),重点建立10个市郊卫星城,它们都各具风貌,但没有一个像以往那样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中心——即便汽车城安亭,也被定为“泰晤士小镇”风貌。


然而,像这样审美意义上的规划,在现实中往往不过只是一个个优美的“睡城”(sleeping town),对上海的整体城市结构也没有多大帮助。到了“十二五”时期(2011-2015),郊区新城变成了7个,宝山罗店、浦东高桥消失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恐怕是因为,它们已被纳入上海扩张的城市版图,没有必要独立存在了。


就此而言,现在的“五大新城”规划乍看只是数目字的变化,但其实意味着结构性的调整:它们既不是疏散到郊外的工业城镇,也不再只是点缀在上海大都市周边的几个花园城镇,而变成上海向外辐射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上海都市圈现在有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内核是上海主城区;五大新城通过轨道交通向外辐射开发,构成第一圈层;崇明、金山和江苏的昆山、太仓,在60公里直线距离内,构成第二圈层的外围区;再向外则是半径150公里内包括苏锡常通、杭嘉湖绍甬9大长三角城市的“大都市区拓展区”。


换言之,“五大新城”是“再造大上海”计划的一环,意味着上海决心以自身为核心,重组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这与以往的“一城九镇”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规划要成功的关键,一是吸引人才、资本聚集,二是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否则没有人、无法流动辐射,终究是一句空话。


1991年上海各区县地图


如果它成功,那不仅会深远冲击长三角城市群的格局,首先就将决定着上海原有各区县在格局中的定位和命运。很清楚的一点是,上海原先下属的10个郊县,在经历三十多年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分化为三组:


  • 被纳入主城区内核:宝山、闵行(原上海县)、浦东(原川沙县);
  • 第一圈层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
  • 第二圈层外围区:崇明、金山。


我老家崇明作为垫底的远郊县,远隔长江,多少年来早已习惯了边缘化,反正都没自己的份,因而这次规划出来,我的崇明亲友倒也没什么动静;但金山人就反应强烈得多了。虽然早在《上海2035总规划》中,金山就已经落选五大新城,但现在真相大白:金山已变成奉贤向外辐射的二级外围节点,和崇明一样,成为偏远的南北两翼


金山的经济实力并不弱:2019年其GDP总量(1077亿)几乎是崇明(378亿)的三倍,人均GDP在上海16个区中排第8,比崇明高得多(1.94万美元比0.8万美元)。但它的经济产出,极大地依赖上海石化(年工业总产值700亿元)一家企业。


上海五大新城规划中将金山剔除,也表明上海石化对它已不重要,至少在新的城市经济结构中,它已经从现代化工业的标志变成了过去的包袱。一些金山人甚至觉得,其处境还不如崇明:因为石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小,邻近地区连空气中都有刺鼻味道,崇明至少保留了一个“生态岛”,符合未来的新方向。


当然,“再造大上海”的规划若要成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处都撒点胡椒面,它势必得有重点,才能产生势能。因为就像一贯以来的那样,政策的魔法棒如果要起作用,就难免在资源配置上有所倾斜,但这又会影响人们的公平感。如何权衡这种得失,恐怕挑战才刚刚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