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事件书单
图源:Adobe Stock
一早醒来,看到昨晚半夜有人跟我说:“你怎么还在写丰县啊,热点都过了。”
这我当然也知道。自23日丰县事件第五份通告出炉,24日俄乌冲突爆发,丰县在舆论场上就此解围,此事已被默认“尘埃落定”。我也知道很多人对此不无愤懑,但现实是:任何社会事件都有落幕那一天,与其谴责世人“三分钟热度”,不如想想事件过后,能沉淀下来什么。
回头来看,我春节后的三周,几乎就只关心这一件事了。前几天我才得知,我在厦大的师姐、91级日语专业的桂梅英于1993年3月7日在学校附近海滨散步后失踪,其父桂光贤是《辽宁日报》朝文版总编辑,老两口经此打击,一夜白头。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不知道哪天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那么,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
我想,除了每个人尽其所能地捍卫自身权利之外,还想继续追问“为什么”的人,不妨去多读几本书,因为只有了解清楚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错综复杂的问题。
以往除非编辑约稿,我从不开书单,因为这实在吃力不讨好:个人阅读视野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对一本书的短评有时还比长评更难写,毕竟得几句话讲到重点,而这样花时间写完了,其实也不如有自己观点的完整文章有价值。不过,这次我决定破例一回。
此前,我也看到杭州单向街书店为丰县事件推荐的书单,但看下来就发现,无一例外都是女权主义书籍——丰县事件当然和女性权利相关,但并不是全部,而那些女权主义书籍,其实更多也是城市中产女性的处境。另有人提到《单身社会》,但那就更远了,和《无缘社会》、《孤独传》这些一样,是后现代社会的处境,和农村打光棍不是一回事。
在我看来,丰县事件需要反思其背后的结构性社会问题,因而推荐的书籍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
《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
[美]凯文·贝尔斯 著
曹金羽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1
本书关注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奴隶制”,指出其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人的完全工具化,此即“用后即弃的人”。作者主要考虑的是它在经济体制运作层面的,这和丰县事件当然有很大差异,但我之所以首先推荐这一本,是因为它很好地明确了一点: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旧残余”,而恰恰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
我此前曾为此写过一篇书评,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请点击篇名读取:《用后即弃的人》。本书在微信读书上有。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美]彭慕兰 著
马俊亚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8
理解丰县事件,还需要深远的历史视角。彭慕兰在这一经典著作中指出:近代随着沿海口岸的兴起,黄运地区这样的腹地逐渐因被忽视而陷入广泛的贫困,这对大众福利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活下去,人们发展出一种“掠夺式生存策略”(重男轻女很可能与此有关,而不仅仅是所谓“传统”),并转向更保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书在微信读书上也有。译者马俊亚是宿迁沭阳人,长期关注黄泛区(尤其是苏北)生态和社会史,著有《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指出淮北社会的贫困化是因地方利益被“大局”所牺牲,但其对家乡极为强烈的同情既激发了他的问题意识,也可能影响他对这一问题的冷静判断。
此外,陈业新著《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一书也值得参见,史料搜罗丰赡,可以补充认识上述两本书对黄泛区社会生态的历史成因。
《乾隆年间四川拐卖妇人案件的社会分析: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李清瑞 著
2011-6
作者在后记中说:“您正在读的古老档案里的故事,并没有那么遥远。历史虽是过去,但也反映了现在。”我的理解是:乾隆“盛世”时的社会繁荣,促成了边远社会的瓦解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在相关制度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遂使当时的重庆成为拐卖妇女的温床。
本书虽然聚焦于拐卖妇人案件,但也是以此为切入点来理解清代社会的复杂面向,看出国家法律如何在地方上得到落实,以及县衙、吏役、讼师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其中所起到的角色,原本简单的案件往往因这些利益而被复杂化。
汉学家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著《清代中国的一妻多夫制与卖妻:生存策略和司法干预》(2015)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当时在愈演愈烈的男多女少情况下,穷人的生存策略。这本书可惜还没有中译本,不过他有论文《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已发表于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文中明确指出:“女性的短缺以及随之而来的单身男子过剩,妇女的性和生殖力的市场,普遍向下流动的问题和贫困家庭的内卷化压力,这三个更广泛的现象是互为关联的。”
《跨地域拐卖或拐骗 : 华东五省流入地个案研究的新描述》
王金玲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7
本书所论的“拐卖/拐骗”,是针对妇女和儿童的人口贩卖犯罪,在基于大量个案和统计的基础上,详尽探讨了其缘起、经过、流入过程,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建议。
其中,婚迁妇女主要研究浙江、江苏、山东、安徽四省的现象,书中指出被拐的女性往往呈现为女孩、贫穷、外来者的“三重边缘化”:“我们访谈的几位妇女,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种贫困亚文化现象: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低,对婚姻采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宿命论态度。”
在研究江苏个案时,作者也强调:不同家庭对被拐卖女性的策略是不一样的,有粗暴打骂的,也有温情脉脉的,“但无论如何,她们的权益在这一买卖婚姻中所受的到的损害是无法抹杀的”,且“总体来看,她们的生活满意度不高”。
不过,最后的结论认为发展苏北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就能“从根本上消除买卖婚姻存在的条件与土壤”,是“进行‘釜底抽薪’式打击的关键所在”,这可能是过于乐观了,而未能认识到这一现象并不仅仅是“愚昧落后”的残余。
主编王金玲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专注于这一问题多年,另著有《中国拐卖拐骗人口问题研究》(社科文献,2014)、《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社科文献,2018),可一并参见。
《怒江傈僳族妇女跨省婚姻迁移研究》
陈业强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7
此次丰县事件女当事人原籍被认定为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亚谷村,本书也因此暴得大名。大体上是中规中矩的国内论著写法,胜在有大量第一手的访谈材料,并揭示出这类婚迁事例中极为复杂的现实,不仅“结婚”和“拐卖”往往界限模糊,甚至竟还有妇女参与了对自己的拐卖。
结论部分指出:自由恋爱基础上的婚迁女性大多较为幸福,实现了向上流动,但“被拐卖的婚姻迁移妇女的情况普遍比较悲惨,她们遭受更为严密的监管,甚至遭受家庭暴力”。
不过,作者在建议中缺乏对制度建设的认知,倒是强调“婚姻迁移妇女的生存能力是她们婚姻迁移是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并相信“只要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婚姻迁移就会回归到一种合理平衡的状态”,至于拐卖妇女现象,他相信靠完善法律和加大打击力度就能解决。
有必要强调的是:怒江州发生的这些现象,不能只在当地的背景下理解,因为它本身是社会全局变动的一个侧面。这标志着这个“边缘地带”被现代化的浪潮所裹挟,原有的习俗、纽带逐渐瓦解,出现了大量社会失范,女性的遭遇乃是所有人经历的缩影。
李永萍著《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并非谈妇女拐卖问题,不过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且这些问题是盘根错节、彼此相生的。
《人的境况》
[美]汉娜·阿伦特 著
王寅丽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
这一名著与丰县事件当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如果要更深入的反思人的处境、底线和可能,它无疑是极具启发的。
阿伦特是在战后的废墟上写作此书的,她强调,即便面临被巨大的现代力量异化之际,人仍必须是目的而非工具,也始终具有开启新可能的行动能力。在这一点上,她实际上强调了一种新的“以人为本”思想:创造和行动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人”。
本书在微信读书上也可读取。
前面另外三本,我已上传百度网盘,想下载的,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跳转到百度网盘页面后,输入提取码:64rr,即可提取。
各位,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