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辑 | 不只是记录——又是一年记者节

农大校记者团 稼穑青年 2021-09-29

阅读时间:10min


又是一年11月8日,又是一年记者节

世间的光怪陆离,或只是平淡无奇

凝在笔尖,定格瞬间的一切

都有着被记录的意义


穿着小马甲端着相机紧张追跑的,

举着录音笔对着键盘辛苦码字的,

赶着时间线争分夺秒设计排版的,

拿着计算器眼盯报表来回统计的,

——


稼穑青年的我们,

是同属于“记者”的我们。


而我们,不只是记录


——

新闻背后,也有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 曾兮       摄影部


2018年的6月24日,农大的毕业典礼在奥运场馆里举行。穿着学士服迎接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坐满了场馆,忽略清一色的黑长袍,我觉得这个场景与入学典礼实在过于相似。

入学到毕业,四年的日子似乎很漫长,但也同样很短暂。看着身边毕业的学长学姐们热泪盈眶,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想起了那一年的入学典礼呢?家长席位于场馆的最后方,从远方赶来的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摄像机拍下子女毕业的珍贵一幕。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大多数的家长都竭力挤到场下和自己的孩子合照,但这时我发现了一对比较特别的夫妇,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举起相机,也没有走下观众席,而是选择一同站起身,久久地望着场馆里涌动的人群,而我在走过他们的身边时,看见了他们沉默中的眼泪……


 @ 陈禹蒙       摄影部


这是我第一次出任务的时候拍的照片。

那是校庆午餐,我们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当时我小心翼翼地跟着同伴,十分紧张。我错失了许多十分完美的瞬间,只因为有些不好意思拍别人。后来我躲在角落,悄悄地用长焦拍到了这一家三口吃饭的温馨场景。

我想到,他们踏入社会、结婚生子,但是他们对母校的爱没有变,他们也许会骄傲地告诉他们的孩子,这是他们的母校,农大永远存着温馨的记忆。
第一次出任务,我就见识了这么温馨的场面…感谢校记者团给我如此好的机会去体验农大。


 @ 戴璞聪       新媒体部


至今最难忘的可能还是自己第一次做记者团的任务了。

没有经验的我第一次就碰上了重要的2017年记者节专题,只好不断的翻看各个公众号的和稼穑以往的记者节推送,我第一次登陆了后台,第一次打开了PS,第一次统计了后台数据。守在后台激动的盯着留言加精回复,每突破一千的阅读量都会暗自握拳,那时的自己真可爱。

还记得那天记者节我有幸去了北师大,听到白岩松先生和敬一丹女士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该做怎么样的记者。我想:当记者可真酷啊,我能不能去追呢?

于是我转了专业,留任了记者团。

至今耳边还有白先生的话:你想让这个世界知道些什么?


 @ 关雷       摄影部


和两个同一个学院的女生出校庆任务,算是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采访活动叭(虽然不算太过于正式)。当时大家一致就想着找那些一对对的老校友来采访,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同校同院同班的老夫老妻被采访到当年如蜜糖般的恋爱故事时还是忍不住害羞得直捂嘴笑。他们害羞得差点跳出我的镜头,简直不能再暖了。


 @ 郭荷昕       文字部

在微凉的秋日,我于光影交错中追逐采访老校友。第一次的独立采访,言语间有些许的紧张,纸笔触碰间亦有轻微的颤抖。鬓发斑白的老人,谈起过往岁月依旧少年貌,挽着手的夫妻走在林荫道上,漫步过多少春秋冬夏却依旧执子之手…..一帧帧画面皆令人动容,文章合为时而著,我愿用文字记录有情众生,描绘市井平凡的温暖


 @ 龙源       摄影部


我作为记者的一年里,记忆深刻的,就是去拍硕士毕业了。看着穿好硕士服的师兄师姐脸上洋溢着的快乐与幸福,我也被他们的气氛所感染,想象着自己毕业的样子,便开始对东区这片土地有了那么一丝丝不舍(因为农学院是要搬到西区的)。三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呢?六年后呢?十年后呢?我会穿到什么颜色的学士服呢?绿色的领子,黑色的边?有机会穿到蓝色或者红色的学士服吗?内心感慨万千……

博士里不乏博士爸爸妈妈的身影,他们在这几年中,不仅收货了学业,还有爱情和亲情,羡慕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在拍摄时,认识了许多想要照片的外国友人,看到他们在中国收获知识,满载而归,我的喜悦,一点也不比他们少。


 @ 罗元颖       摄影部


不仅记录着新闻事件也记录着生活。记者,记着。


 @ 马铭灿       摄影部


我认为摄影的意义便是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定格有意义的瞬间

这张照片摄于十月一日清晨的天安门广场,那也是我认为担任摄影记者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任务。

有幸能通过相机永远记录下这一幕,同时也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枪声俱乐部》中的凯文·卡特说,“伟大的作品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扪心自问”,拍出这样的作品,便是我始终如一的目标。


 @ 彭澄       摄影部


哪儿有音乐,哪儿就有光。

这张照片摄于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麦田音乐节。每当音乐响起,大家都热情欢呼,随着旋律尽情挥动着手臂。音乐总有着说不出的魔力。即使北京的秋天有一丝微凉,音乐就是最亮的光,吸引着无数“追光者”们,给他们炽热与温暖的力量。


 @ 曲百儒       摄影部


采访麦田乐队,也是第一次和瓶子Eva还有克柔学姐见面,结伴回校时已是深夜。

我们在狭小的排练房等待他们练习结束,我站在架子鼓的后面,鼓声震耳。

记得当时房间好小好暗,照片噪点好高,构图也构不好,我一边苦恼,但也一边享受live版后摇和访谈时的故事。

两天后,“伍月的素描与光”在东区开演,却因为下雨而延时,那天在排练房里反复推敲的节拍和旋律并没能与大家见面。

遗憾之中,我也感受到了作为记录者的幸运。


 @ 肖宇平       文字部

转眼,在稼穑已是一年有余,其间最难忘,还是那一次夜访麦田音乐社。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校外的采访,那一天,我们走进了ECHO的日常练习室,挖掘到了,一个乐队演出背后的或是令人开怀,或是令人潸然的故事。

很久以后再想起那个夜晚,是一群人和一堆乐器挤在一个狭小的地下室里,伴着没有主唱的后摇式乐曲,述说,倾听,欢笑,与感动。


 @ 孙冬       摄影部


这张图片是今年国庆的时候和团里的小伙伴看升旗的时候拍的,我的运气还算好,和另一个小伙伴挤到了第一梯队,举起大长焦全程连拍终于拍到了阳光洒在仪仗队员身上的瞬间,那一刻我知道了新闻的意义。很幸福能和志同道合的你们一起做有温度的新闻。


 @ 孙雨奇       文字部


这其实不是一则新闻,尽管第二天它就占据了当地报纸的头条,安静地躺在便利店的角落。

对我而言,这只是一个想要暂停的时刻。

喜欢的少女漫,反复看很多遍的剧集,花火大会总是最浪漫温柔的细节。当你置身现场,在偌大的海岸边与几万人一起沉醉,快乐会放大很多倍。

忘了这是又急又美的事物,浑不顾而后陷入漫长的虚无与寂灭。只能同身后的落拓山野一道陷入缄默,且听风吟。


 @ 何宇璐       摄影部

我们的教职工羽毛球赛。

热爱羽毛球但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我能感到赛场上老师们的拼劲儿几乎具有了实体。在一个竞技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你很难不受触动。

我们学校的男女混双决赛十分激烈。女老师多次摔倒,但都秒回状态,我看到他们的韧带拉到极限的长度,救起将将挨地的羽球,然后呼出一口浊气,在一次清脆的扣杀后,与搭档难耐激动地击掌。

“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要赢!”

“其实很多次都是战术性的摔倒,为了给队友更大的视野——虽然也摔挺结实的。”

“嗯,比赛结束后一句话说的就是‘值了’。”

老师有自信美丽的姿态,我举起相机,打开录音,记下来,留住这些。

 下午的体育馆没有拦住阳光的渗入,淅淅沥沥地洒在采访者与受访者脸上、身上,时间在那一段时间顿了足。跫音不响。

我不只是摄影爱好者,更是一名向往全面的记者。

虽然没有发出这一段即兴采访,但我打破了大学来的文字采访、“搭讪”的零。

从零到一,我先小探一步;从摄影到真正的记者,那条路将会更长更长。


 @ 于依雯       文字部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专题。

上周有学姐反映说西区颐园地下一层超市里的枣糕店马上要关门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于是我们立刻安排了专题准备采访。

然而枣糕店阿姨在和我们交谈时的反应令人惊讶。阿姨边和我们聊天边忙活着,嘴角微微咧开像是在笑,可是又微抿着,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倾吐而不得。她一直念叨着的只有一句话:“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哈哈。”

打探失败的我们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再次和超市里一位卖衣服的阿姨攀谈起来。阿姨的拘谨只保持了不到一分钟就彻底打开了话匣子,她不间断地说着,谈论起对超市可能不定时关门的看法,谈起自己前几十年的经历,谈起自己的家庭和未来,像是对于未知的生活无所畏惧又处处在意着。

当然最后这个专题因为可以想见的原因夭折了,我心里万分遗憾但仍心怀感谢。我遗憾的是作为一名记者,没能坚定地探寻出这背后的各种弯弯绕绕,没能将她们的所思所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而感谢的是从阿姨们的口中我得以窥见一个群体的生活处境以及她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感谢她们愿意分享给我的这许多感叹与感动。这个专题让我更深刻地体悟到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感,而作为一名校园记者,我们也更加需要去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校园新闻而努力奋斗


 @ 赵晨宇       文字部

印象最深的还是16号线农大南路站开放,可以说是西区伙伴们全员上阵的一个专题。因为开放时间一直不确定,11月开始,我们私信过官微,问过微信公众号,打过热线,问过现场的工作人员,在确定开放的前几天,分配任务,提前街采……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踏上第一班停在农大南路站的地铁。
12月30号早晨五点多,天还是浓稠的蓝黑色,轻度污染,我们前往农大南路站体验首班车,回来后导照片改稿子,上午新媒编辑完十一点准时发出推送;第二组接着去站里采访。衔接紧凑,有条不紊。
稿子发出,视频剪出,我体会到
新闻需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感受到大家为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时的温暖
想起12月30日清晨,四个人走在仍带寒意的风中,步履匆匆,路灯打出一道道朦胧的光路,我们的眼睛也闪闪发亮。


 @ 黄麟雅       文字部

外卖失踪发出来那一刻真的很让人激动。

当时读到文章里的法条引用时特别惊喜,觉得“哇好专业啊”,迫不及待转到朋友圈,希望每个人都点进来看看。

那天被外卖小小刷屏了。团内团外的许多人都在转发,甚至有人专门告诉我,“你们稼穑外卖那篇写得挺好”。那一刻觉得自己特别快乐,与有荣焉。

按阅读量算,它并不是十分耀眼。主题其实也很小,聚焦在身边。但每当我想告诉别人“关注稼穑吧它是值得被期待的”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把这篇推给ta。

个人感觉那是过去一年里自己参与的专题中最“新闻”的一个。那是篇磨出来的文章,凝聚了很多人的心力

稼穑是值得被期待的。


 @ 牛文娟       文字部 

那是在2018年的春季运动会上,我第一次作为一个侧记出现在运动场上。

没有任何的经验,但却是带着巨大的使命感去到那里

运动场的周边是很多记者待的地方。有的摄影记者扛起相机就没有放下,屏气凝神就是为了等一个自己想要记录下来给同学们看的瞬间。文字记者们也站在运动场边认真寻求所有的温情与激情。新媒体的同学为了找角度拍视频,趴在地上,其实那天挺冷的。

我看到了为国旗班整理衣襟时跪下的女同学,也接触到为安保工作操碎了心的保安大哥,趣味运动中同学发生意外受伤我也可以第一时间赶过去提供必要的帮助。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和运动会融合在了一起,也是第一次那么深切的感受到能在多年之后圆一个记者梦是多么幸运。

现在啊,不记得新闻稿到底写得好不好了,只是所有关于第一次侧记经历的感受还在。看到与记录了许多温情的画面,大概就是那次侧记的意义。

一天跑下来,晚上回到宿舍才感受到原来自己腰酸背痛,不过还是收获了一整天的满足。

喜欢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的。


 @ 蔡妍培       文字部

在这一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采访我校的北京市师德“先锋”陈源泉老师。

“跟学生聊天的过程也会让自己变得年轻。我喜欢给他们讲故事,启发一些新的想法,而不只是一些空洞的说教。”

没有什么空洞的辞藻和套话,整个采访过程更多的就是在听故事。走过很长的路,看过很多的风景,老师的教学生活经历丰富,道理都蕴含在那些生动有趣的的记忆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徐心悦       文字部

提到一年中最难忘的新闻时刻,我只有一个答案——2017年的圣诞帽专题。

彼时朋友圈里突然刮起妖风,许多人一夜之间开始信奉“转发这顶圣诞帽到朋友圈,你的微信头像上就会出现一顶圣诞帽”这样的玄学。

紧随热点的稼穑决定为它出一次特辑。

这是第一个我从专题发起开始,规划推送形式、设计并发出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撰写专业性理论分析全程参与的专题。我经历和见证了它诞生的全过程,而这一切都和我的新闻理想无限靠近。我从来没有那么深切地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感到骄傲,推送出来以后的第一秒钟,我就确定,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我对新闻的热情,在匹诺曹的圣诞帽之后就达到了顶峰,并且没有消退过。”将近一年后独自做完军人情结专题的那一刻,我又一次这样想。








编辑 | 胡可钧

责编 | 黄麟雅  徐颖  戴璞聪  胡丹蕾




特辑  风雨数载,逐梦前行 |

节日  重阳时光机 |

 | 他们说:军人情 |

 | 虫虫大作战 |

 | 烫嘴的幸福

周三映像 |  |

我想有个星期八 | 与父亲的二三事 |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