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脱贫故事 | “扶贫车间”进乡村,挣钱顾家两不误
本文共1783字,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扶贫车间”进乡村,挣钱顾家两不误
——戴璞聪镜头下的脱贫故事
在乡村进行的扶贫尝试,要站在乡土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戴璞聪到访的鄄城县“扶贫车间”更是发挥了因地制宜的优势。这里最早的“扶贫车间”以当地最为特色的假发产业为主,不同的车间负责假发产业的不同流水工艺,包括揪头发、洗头发、拍头发、假发编制等等。戴璞聪说,“车间通常就只购入一道或两道流水线的设备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将上一道工艺的完成品进货加工后再卖给下一个工厂。”这种协作模式使得不同车间巧妙联合成为了完整的工艺流水线。
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假发加工车间工作的大都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他们来这里工作并不只是为了工资,更是享受同龄人在一起的氛围。戴璞聪说:“车间气氛很轻松,爷爷奶奶们都很健谈,面对镜头自信地讲解工作的步骤。照片上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是车间年龄最大的几位员工之一,她在拍照的过程中反复向我确认好不好看,是一位可爱的奶奶。”
戴璞聪在笔记本中写道:“藤编车间里,许多中年妇女不得不顶起家里的半边天,但是头顶厚重的藤编却不能压垮她们。”在藤编车间采访到一位中年妇女,其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医药费花销不菲,两个儿子先后考上了大学都需要缴纳学费。除了种地维持生计以外,她每天一有空闲就会到车间工作,当地的“扶贫车间”就是这户人家一直奔着的光芒。“这位阿姨的大儿子今年就大学毕业了,家里这两年依靠扶贫政策得到了很多帮助,日子正在慢慢变好。”戴璞聪回忆道,“阿姨抹了眼泪笑着说,虽然前些年过得很苦,但好日子总算是来了。”
纺织车间中一位年轻女孩十分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器。据了解,在较为成熟的流水线车间中有许多青年,他们在高中结束后进入车间工作,这成为了他们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成熟车间的技术要求较高,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需要输入更多年轻的血液。青年人的干劲更足,工作效率更高,也能赚到更多的工资。
与此同时,当地还有很多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入车间做兼职,学到一门手艺的同时也给自己赚取了一些零花钱,比起假期闲暇,他们更享受这种劳动的感觉。
戴璞聪的车间组照中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幼儿园建筑。这所幼儿园坐落在一个刚建好的现代化新社区中,在车间工作既可以灵活地利用闲暇时间赚取生活费,又可以安心地将小孩送到幼儿园托管,为员工减少了后顾之忧。“扶贫车间”一举多得,巧妙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便利了居民生活。
文字 | 李昕格
摄影 | 戴璞聪
编辑 | 王亦佳
责编 | 孙泳琳 雷若涵 孙茹馨
图集 | 秋雨·冬雪 |
节气 | 漫漫冬季,请多指教 |
特辑 | 不负星光 “研”途可望 |
话世杂谈 | 一场狂欢的消费过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
照片背后的脱贫故事 | 虽原野困顿,但希望长明 |
周三映像 | 李若水的年度十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