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有你:春风十里化病疫,春暖花开会有时
“我相信不管是志愿者、来访者还是互助群里的人,
现在都在非常努力的活着。”
2020年1月29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校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心理学专家面向社会提供心晴热线电话咨询及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开通当日,1.6万人表达了关注,206人次发出了求助,通过微信网络辅导处理了较为急需的求助信息85例,电话心理咨询8例,在线心理测试评估11例。
心语轩对心晴热线的部分志愿者进行了采访。
1. 特殊的团队
每天早上七八点,老师、志愿者们就开始在微信群里安排工作。工作一天后,他们总结、分享当天的收获和不足直到深夜。
求助于心晴热线的访客先经过SCL90测试后,显示有一定风险性但不高的,会进入到群里接受微信团辅内容。微信群的活动分为推文组、读书组(分享心理学书记)、心理剧场(分享心理电影)、SCL90组(科普心理学相关内容)、我思故我在(探索自我)、正念组(线上组织正念练习)。得分比较高的访客则会被推荐到老师,做1对1的心理辅导。
心晴团队除了华师的师生,还有来自校外的心理咨询专家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建立时,很多学生都自愿报名加入其中,但同时大家也有怕做不好的顾虑。为了帮助整个团队迅速地成长起来,团队的专家每天给志愿者们组织案例督导或咨询技术分享,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接触知识的机遇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正念组组长刘钰说到:
“有时我在深夜发通知,很担心第二天较早开始的同学会不会没时间准备,或担心平时大家会错漏通知,但其实我发现没有必要担心这些,大家都很负责。”
“平时在访客群里主持活动,有些访客的反馈不热烈,会让我们怀疑这个活动有没有人在听,老师就会鼓励我们,要相信尽管开口说话的不多,屏幕后面很多人都因这些活动受益。”
在苏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各位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心晴热线一级一级地分工运作,尽管忙碌,但每个人都充满热情。
2.用另一种方式逆行
心晴热线的志愿者团队一共有两百余人,这项特殊的工作让每一个人成为独特的逆行者。
郑琛老师是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志愿服务者,但其实他也是华师毕业的校友,他是华师心理学硕士,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员。
在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他就参与了武汉一线的“蓝天心理联盟”,接受培训的同时作为热线志愿者接电话。华师的心晴热线开始运作后,郑琛老师也投入进来,参与了心晴热线以及微信群“安心小屋”的前期架构设计,后期也持续进行着志愿者的培训和督导工作,以及团辅小组“每天省一省”活动的指导老师。
这一个特殊的新年对他来说是一个连轴转的过程,在忙碌的间隙里,他也会阅读平时没时间看的书。热线工作走上正轨后,他更注意自我照顾。
“有时候手机关掉了一睡一上午哈哈。因为毕竟想要作为一个专业心理工作者,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我思故我在”小组组长家玲是华师心理学院研二的学生,她把她在抗疫期间的一天分为学习和志愿者工作两个部分。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起床,课题组在寒假有论文计划,所以她每天上午都会固定时间看文献和写论文。午饭之后,看关于疫情的新闻和心理健康的推送,查看有关资料,参与志愿者小组的工作。
活动结束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当天的案例、写工作总结。如果第二天需要主持活动,晚上她会先准备好第二天所需要的材料,如果不需要,她会跟家里人聊聊天,分享见闻,和课题组的小伙伴讨论当天的论文进度等。
在心晴团队里传递和流动的,是鼓动人向上的正能量。
3.心晴求助者
心晴热线的求助者主要是普通群众,线上微信群分为两个大群,一群主要是隔离在家的群众,以及一些已回到工作岗位的一线基层人员;二群则主要是疑似接触病例而在集体隔离的人,比如某个监狱的所有狱警。这两个群来看,求助者有学生、基层公务员、教师、家庭主妇、个体户等,基本上涵盖社会各界各个年龄层,但总体上比较年轻。
求助者的心理反应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焦虑,伴随着失眠、胸闷等;第二类是愤怒和烦躁,经常看到关于疫情的负面消息导致心情不好;第三类就是情绪低落,感觉自己无力、无助。
疫情影响带来的被动居家隔离,给有些人带来了家庭矛盾的暴露,也让人有时间开始关注、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有一位求助者在群上说开始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疫情带来的影响总会在群里被提及。
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前线人员的家属,TA求助于心晴热线后,在群里情绪比较激动,但同时志愿者们也不断地共情、接纳TA。
“当TA自己的大脑意识慢慢清醒过来,也就是自我功能慢慢恢复过来时,TA就能知道说‘我刚刚是怎么了?’并且逐渐恢复到一个理性的思考状态中。所以在危机时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都在帮助我们以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方式活下去。所以,我相信不管是志愿者、来访者还是互助群里的人,现在都在非常努力的活着。这一点本身已经让我觉得非常感动了。” 郑琛老师描述道。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时刻就是访客向我们表示感谢。因为他们说参加我们的活动以后,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了,不仅收获了调节情绪的方法,也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是我感到最满足的时候,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帮助到了别人。” scl-90科普小组组长张珺描述她在工作中的感动瞬间。
4.给普通民众的建议
在特殊时期,我们作为普通民众可以怎么进行自我调节呢?
首先,除了觉察自己是否出现了负面情绪,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跟过去不太一样,可能注意力不太能集中,或者在做事情时比之前稍微更容易出错。这些都是面对疫情人的正常心理应激反应。
郑琛老师介绍了当出现以上类似反应时可以尝试的危机事件下的接地练习:
在房间里找五个黑色的东西、六个红色的东西、七个蓝色的东西、八个白色的东西……这里的颜色可以随意换,比如四个红色的东西,五个灰色的东西等等。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来。然后你双脚踏地,感觉到你自己是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位置,安全,踏实。
限制自己看疫情信息的时间,不要每时每刻都关注在这些新闻上面,我们可以规定一下,手机有哪一段时间都要放起来。当你减少这些信息的摄入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去活在此时此地,然后再去想一想,现在可以做点什么事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可以有时间去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最好的减压药,在危机面前,我们更加要重视自己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建立信任感、安全感。我们可以多和家人、朋友聊天,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不要把自己一个人隔离在外。
对于在家的家长群体,小朋友没法去上学可能也会带来困扰。郑琛老师建议父母双方可以协调轮班带孩子,找出时间来轮流陪伴小朋友。同时注意尽可能少、甚至不要去用电子产品给孩子分散注意力,避免在这个时期产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和上瘾。
心晴热线的运作离不开每一位志愿工作者的付出,由于志愿工作忙碌且繁琐,为了不打扰到他们的工作与休息时间,我们只采访了四位志愿者,但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也都有他们的故事并值得赞颂。在采访中,我们的采访者留下了对他们的寄语。
● 指导老师郑琛老师:
首先我非常荣幸能在这样的一个危机情境下和大家一起奋战,一起为广大的群众做一些奉献。其次呢,也想跟大家提一下,不管是我们的学生志愿者、老师志愿者,还是我们管理层的老师们,我都希望提醒一下,自我照顾也非常重要。
我们是助人的人,就像那些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要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那如果没有这些自我照顾,导致我们自己倒下了,那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呢,大家要注意休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要有自己的生活,比如说看看书、泡泡茶、喝咖啡、自己泡一下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一下人间的美好。我们目前广东的情况还不是特别严重。哪怕就算是非常严重的时候,我给大家举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现在身在武汉的蓝天心理联盟的主持人卢林老师,她是施琪嘉老师的高徒。她以前医院里的同事、包括她自己很亲近的人都一个一个的得病了。我们每天会在CAPA的群里晒自己吃了什么东西,她每天晒出来的美食摆盘都非常的精致。并且前一段时间她还买了花放在家里。这些就是真正的自我照顾,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们自身的稳定是去稳定其他人的基础,所以想跟大家提一下这个点。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我们都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上比较日常的生活。
● scl-90科普小组组长张珺:
我想跟我的志愿者同事们说,大家都辛苦了!希望在一线奋斗的各位志愿者朋友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都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平平安安的走出疫情。
● 我思故我在小组组长家玲:
整个志愿者队伍都充满了奉献友爱的氛围,受整个志愿者队伍的鼓舞很大,大家都是希望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为本次疫情防治出一份力。感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奉献爱心,传播温暖。同时,也感恩能够在这次活动当中收获了成长。
春天是希望萌发的季节,愿春风十里化病疫,春暖花开会有时。这句话送给大家。
● 正念组组长刘钰:
自己在活动里面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一个人,上面会有更多比我更忙碌的同学,每个人好像在活动里面都会觉得自己做的很琐事,大家可能也会去想这些事情能不能真正给到需要的人帮助,我会觉得说每个微笑的善意汇集在一起的话就是会让别人感受到温暖,聚沙成塔。
-end-
受访者 | 郑琛 张珺 家玲 刘钰
采访 | 刘雅祺 王卓 林昱翔 陈茜雅
策划 | 谭杏 万菁
文案 | 郑燕菁
排版 | Eon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Maggie Chiang fotor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