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欺欺人,是幸运还是不幸?
大家一定听过皇帝的新衣故事:
皇帝被裁缝的谎言欺骗,不想承认自己是看不见衣裳的愚蠢人,于是穿着所谓的新衣出游,最终谎言吹破,脸面尽失。
故事中的皇帝和大臣自欺欺人,麻痹自我,只为证明自己是所谓的聪明人,让我不仅思考:
他们真的骗过了自己吗?
还是说他们也在怀疑自己看到的事实?
自欺真的存在吗?
心理学研究将“自我欺骗”的过程阐述为:一种有意识的动机性虚假信念与无意识的信念同时存在,它们是相互矛盾的。无意识信念被部分自我压抑,从而让自我选择相信虚假信念。因此,压抑是自我欺骗的本质。
如果我们需要完成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就必须满足:自我不仅是欺骗的实施者,更是被欺骗的对象。但是,我们真的能深信不疑地相信自己编织的谎言吗?自欺欺人真的存在吗?
为了证明自欺悖论的真实存在,学界展开各种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自我欺骗的声音识别实验(Gur&Sackeim,1979)。
自我欺骗的声音识别实验
实验者需要提前录入自己的声音,随后接收对自己声音的正向或负向的反馈;
接着实验者需要辨认出自己的声音,实验者在听到声音时的皮肤电位反应也会被同步监测。
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欺悖论的存在。皮肤电位属于生理反应层面,可以反映实验者的潜意识;辨认过程是有意识的、被实验者控制的。实验中的皮肤电位反应已经证明,自我可以正确辨认自己的声音。
但是,实验者却出现不一样的辨认结果:收到正面反馈的实验者不会否认自己的声音;收到负面反馈的实验者倾向于把自己的声音判断为别人的。
为何会出现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会导致我们对真实信息的无意识过滤,让我们的部分认知存在偏差,这对于人类的进化选择显然是不利的,那为何自我欺骗机制还能得以保留,并且不断延续?
最开始的自欺可能是一种欺骗策略。早在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Robert Trivers就提出一个说法:自欺的出现是某些个体为了更好地欺骗其他个体,只要骗人的收益大于自欺的损失,自欺就不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为了获得欺骗后的收益,我们才会选择去撒谎,去隐瞒。谎称自己不舒服,逃避烈日暴晒的体育课;谎称自己有别的工作,从而避免出席无聊的组会。但是,欺骗是有可能暴露的:不自然的眼神、颤抖的声音、不自在的小动作、手心出汗等等,都会暴露你正在撒谎的事实。
我们将发现欺骗的能力概括为探测欺骗能力,探测欺骗能力高的人宛如探照灯,撒谎的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而为了避免欺骗被识穿,欺骗者就发展出更完美的欺骗手段——先让自己把将要传递的错误信息当作真实信息,也就是所谓的自欺。
这时候,自欺的个体已经无需再担心欺骗被揭穿了,因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欺骗,各种能够泄露欺骗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都不复存在。自欺让他们失去真实信息,但可以获取骗人后的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欺被称为是一种策略,说到底,自欺不过是一种利益转让的手段罢了。
我们需要自欺欺人吗?
可能与我们想得不一致的是,适度的自我欺骗对我们是有积极效用的。这就好比帕斯卡的赌注:相信上帝存在对我有利,不是因为这个策略可以让我获得更多利益,而是它能帮我获得一种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欺可以帮助我们维持正面的自我形象,让个体保持愉快积极的心境。
自欺欺人或许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课题。社会存在一定的规训教育,只要我们生活在群体中,向外界呈现一个正面形象就是一项持续的任务。我们总在有意识地、无意识地修正自我形象,从而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效益。我们对外呈现的形象有多少是通过自欺机制建立的,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在形象与自我认知是存在偏差的。
另外,自我欺骗可以让自我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来看,自我欺骗是一种防御机制,善于自我欺骗的人很容易忽略存在威胁的想法或者感受。
例如,有时候我们会想:我是不是被讨厌了?敏感的人会一直被这个念头困扰,从而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厌恶,甚至会做出不可逆转的自我伤害行为。但是存在自我欺骗倾向的人会无意识地开启防御机制,进行过滤处理,从而使个体免于威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盈满则亏。过度的自我欺骗不能换取更高的积极效益,反而会走向下坡路。自我欺骗始终是存在后遗症的,它会妨碍个体正确地认识自己及改正错误。
一直以虚伪错误的形象出现,也许有朝一日就是惨不忍睹的翻车。不断地拔高自我形象,就好像疯狂的赌徒迷失在一场光怪陆离的博弈中,你或许暴露了,但你已经完全被麻痹了。皇帝被揭穿谎言后尚且知道逃跑,最怕是不知真相,永远自以为是地赤裸着。
结语
你有自欺欺人的经历吗?
什么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自欺欺人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关于这个话题的故事和见解~
-END-
编辑 | caron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 Tania-Yakunova Pesto
参考文献:
[1]范伟,杨博,刘娟,傅小兰.自我欺骗:为了调节个体心理状态[J].心理科学进展,2017.
[2]陆慧菁.自我欺骗:通过欺骗自己更好地欺骗他人[J].心理学报,2012.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