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作为高考大军一员的你,还在怀念高中生活吗?
又是一年高考。
每年这个时候,高考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即使没有刻意留意,有关高考的内容还是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刷朋友圈,会看到高中生考完试彻底解放的动态;走在路上,偶然听到路人谈起自己家里的高考生;路过学校,会看到在炎烈阳光下跑操的高中生。
这些瞬间里,有没有一刻击中你,让你回忆起你的高中生活?
01
为何我们对高中时代念念不忘
学生时代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高中生活,活得那么热烈、深刻,或者痛苦,所以常常提起,提起那些惊心动魄的传闻、痛苦不堪的考试,以及善变莫测的感情。
我们大概都会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
无论答案与否,我们都不可否认,作为一段浓墨重彩的回忆,高中生活会常常被我们提起,重述,然后不断回忆,加深,直至定型,不再忘却。
那又是为什么,我们不记得小学受过几次惩罚,不记得初中得过几次表扬,偏偏对高中时候的一段彻夜长谈印象深刻呢?
其实,人类每个生命阶段记忆的容量是不同的,10岁到30岁的记忆产出是最多的。而那些关于人们自我身份感的记忆,最容易形成“记忆隆起”。
“记忆隆起”,指的是与个体的种种人生目标、自我解析的理论、生活态度,和精神信仰密切相关的记忆。也就是说,那些让你愉悦的,或者“let you become you”的记忆,会更难被忘却。
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阶段比其他生命阶段的记忆更为生动和丰富。在这阶段,你开始考虑自己想读哪个大学,想学哪个专业;你开始对感情形成自己的理解,在与别人的接触中不断修正与调整;日复一日的单调与枯燥中,你开始不着边际地思考一些宏大命题:死亡,命运与人生种种。
那些不曾对人提起的思绪,在漫长的高中阶段,逐渐成为你灵魂的模样,塑造一个逐渐成型的自我。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在怀念高中生活,并不是真的怀念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与逐渐朦胧的记忆,我们只是舍不得那些片段里,生动鲜活、逐渐清晰的自我。
02
你的记忆或许欺骗了你
我们往往以一种已经翻篇,风轻云淡的语调回忆高中生活,所以每次说起时,都是眷恋的姿态。在这种情形下,高中生活的记忆就套上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滤镜,每每回忆起时,都想着再经历一遍。
但是,你的记忆就一定是真的吗?
我们对于过去经历事件的记忆,被称作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回忆起的情节性记忆,都是准确、真实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重构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理论认为:回忆是对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感想、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
假如你现在为毫无进展的小组作业、没有范围的期末考试,抑或是频繁加班的实习而焦虑,每天忙得晕头转向,那你大概会怀念起只为一个目标而努力的高中生活,怀念那时候的简单纯粹,在学校电台听到自己喜欢的歌,体育课去小卖部买雪糕,就可以收获一整天的愉悦。
我们会选择性地遗忘每天都抄不完的错题,在课上出糗的瞬间,从而强化那些简单纯粹的瞬间,以获得强烈的对比,营造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让自己拥有一个可以短暂逃避现在,沉缅过去的角落。
就算这个乌托邦是片面的,夸张的。
此外,我们回忆起的片段往往是不完整的,缺乏清晰的前因后果,而只记得那些情绪波动的瞬间。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进行“自我修正”,也就是虚构(confabulation),即通过已有的、与事件本身无关的知识,来补全这段记忆,让重构的记忆更加完整连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记岔,甚至出现与事实相差甚远的情况,这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你现在拥有的记忆,不可能一比一复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重构抑或是虚构,都会让你的记忆出现差错。换言之,这些记忆或许不是真实的过去,但一定是你能接受,甚至认可的记忆。
回忆有时来得猝不及防,却又理所当然。尤其是高考季,看着朋友圈青涩稚嫩却又意气风发的高考生,我总是透过他们,看到过去与他们如出一辙的我。
高考那段时间,你们又有什么难以忘怀的回忆呢?
我还记得晚自习还没开始前,我们总喜欢躲到天台看绚烂震撼的晚霞,畅谈着志愿,未来以及高考后的约定。具体是什么约定,已经不太想得起来了,也不记得有没有实现。
我们怀念过去,或许只是怀念不再拥有的状态,就好像那句话: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END-
文案 | caron
主编 | 宋姣姣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源 | 画者不语和鳗鱼的小屋
参考文献:
[1] 简单心理,“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人们为什么会沉浸于回忆过去?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