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海拾真 | 帝国无疆——盛世罗马文化及其影响(下)

2016-05-08 张羿 赛先生


赛先生导读 

奥古斯都时代的盛世罗马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文艺和建筑作品,前者尤以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位文学家的创作最为影响深远,后者则以罗马万神殿为杰出代表。借助这一时期不俗的文化成就,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峰,甚至直到晚近的20世纪,仍有画家、建筑师在盛世罗马文化的召唤下激发新的艺术灵感。

盛世罗马是人类青春时代的最好象征。从其造型艺术可以看出,那时的艺术家不仅只是颂扬与表现帝国威仪,还在对美、对文化、对生活的品味有着强烈追求的同时,有着天才的创造能力。


张羿 


如果说凯撒与西塞罗是共和时代末期伟大的文学家(详见艺海拾真 | 帝国无疆——盛世罗马文化及其影响(上)),那么当罗马进入奥古斯都的帝国时代之时,由于帝国的和平与繁荣,更是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当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年10月15日-公元前19年9月21日)、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年12月8日—公元前8年11月27日)与奥维德(Ovid,真名为Publius OvidiusNaso,公元前43年3月20日—约公元18年)三位伟大的诗人兼作家。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造型艺术作品来看,笔者认为奥维德是最有意思的一位作家。

奥维德的艺术遗产


我们熟知的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画家波提切利的不朽画作"春"(Primavera)正是根据奥维德未完成的作品《岁时记》(Fasti)中的内容创作的。当然笔者应该指出的一点是,波提切利的这幅画作的创作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它至少还包括了文艺复兴与波提切利同时代的作家波利奇亚诺(Poliziano)的文学作品。 这幅画作应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思想最复杂也是最难真正理解的作品之一,有关它的论文与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因此我并不想在这里深入探讨它的内容与意义,只是希望文章的读者能够注意到它与古代罗马文学的联系。


图1  波提切利,,木板蛋彩画,203 cm × 314 cm, 1482年绘制,现陈列于乌菲齐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在许多有关文艺复兴艺术历史的书或文章中,常常将波提切利的"春"或是"维纳斯的诞生"等几幅作品当做中世纪之后最早的非基督教(或说是异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实这是一个不太正确的观念。据笔者所知道的信息,与波提切利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佛罗伦萨,之中的文艺复兴时代早期的画家同时也是雕塑家的安东尼奥·德·波莱奥路(Antonio del Pollaiuollo, 大约1431年生于佛罗伦萨 , 1498年2月4日逝于罗马)于1465年创作了一幅小型蛋彩画"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见图2),这应该是笔者目前知道的最早的一幅在佛罗伦萨创作的完全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这幅作品是根据奥维德最著名的神话史诗《变形记》(Metamorphoseon libri)第一部中第452-547行的故事创作的,它们讲述了阿波罗追求达芙妮的故事。达芙妮曾发誓要像狩猎女神阿尔忒米斯一样永葆贞操,但阿波罗却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不停地纠缠并追求她。阿波罗迷恋达芙妮的原因是爱神朱庇特对他的报复,因为阿波罗曾嘲笑他的箭术,于是朱庇特向阿波罗射出了爱情之箭,使得他深陷在无望的爱情之中,极力想亲近达芙妮。达芙妮为了保住自己的童真之身,于是向众神求助,就在阿波罗即将把她报住之时,众神把她变成了一株月桂树。达芙妮变成月桂树后,阿波罗亲吻并拥抱了这棵树,从此月桂树就成了象征阿波罗的圣树。人们也许很难想象"阿波罗追求达芙妮"这样一个简单有趣的神话故事为众多的艺术大师们提供了灵感并创作了很多的传世艺术作品,我们在此仅再举另外几个著名的例子:

 a.保罗·伟罗乃兹(Paolo Veronese, 1528 – 1588年4月19日, 真名为Paolo Caliari)为文艺复兴时代最著名的威尼斯画家之一,我们在美国的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中可以见到他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见图3)。

b.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他于1622-1625年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见图4)可以说是巴洛克雕塑作品中不朽的旷世名作,被收录在众多的世界艺术通史之中作为巴洛克雕塑的典范。

c.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年6月28日 – 1640年5月30日)是一位法兰德斯画家,法兰德斯即今天的荷兰与比利时,包括小部分法国北部一带的地区,但按照今天的地理划分,鲁本斯应该算是比利时人。他是巴洛克早期最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 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与人文主义学者。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同样也被这一故事吸引,创作了他自己的具有鲁本斯风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见图5)。

d.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威尼斯巴洛克著名画家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又常被称为江巴蒂斯塔,也曾经于1744年时创作过一幅"阿波罗与达芙妮"(见图6),我们今天可以在卢浮宫中看到这幅作品。

e. 直到20世纪,仍然有画家继续"阿波罗与达芙妮"这一题材,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他的"阿波罗与达芙妮"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见图7)。

 图2  安东尼奥·德·波莱奥路,阿波罗与达芙妮,木板蛋彩画,30 厘米x 20厘米,现陈列于伦敦国立画廊,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图3  保罗·伟罗乃兹,阿波罗与达芙妮,画布油画,现在陈列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San Diego Museum of Art),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图4  济安·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大理石雕塑,创作于1622-1625年, 现陈列于博尔基亚艺术廊(Galleria Borghese),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图5  彼得·保罗·鲁本斯,阿波罗与达芙妮,作于大约1636年,木板油画,28.5厘米 × 27.5厘米,现陈列于法国博纳特博物馆(Musée Bonnat),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图6  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阿波罗与达芙妮,作品作于1744年左右,96厘米x79厘米,现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图7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阿波罗与达芙妮,画布油画,112厘米 x 145厘米,创作于大约1904年,私人收藏品,图片来源于维基艺术网。

奥维德的《变形记》是一部宏大的神话史诗性作品,它总共有15部,每部有700-900行,其内容涉及古代希腊与罗马的神话和历史,包括了200多个神话故事,因此从一出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欧洲从中世纪末期或是文艺复兴初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不断有诗人、作家、画家与雕塑家利用变形记里的各种故事题材进行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也成为欧洲上层贵族、富裕阶级以及知识精英们追捧与收藏的对象。我们再举几个不同的例子,大家可以从中看出这部作品对后世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图8  青铜鎏金钟表克里提娅,高92厘米,人像的宽度为35厘米,制作于大约1810年,图片为摆钟艺廊提供。

根据《变形记》中的记载,水仙女克里提娅(Clytia)被太阳神阿波罗抛弃了,因为后者爱上了她的姐姐列尤寇提娅(Leucothea)。水仙女伤心欲绝,除了自己的泪水与早晨的露水之外,她不吃不喝。每天从清晨到黄昏,她的眼睛追随着太阳的运动轨迹,一直盯着太阳。九天以后,阿波罗将年轻的水仙女变成了向日葵花。

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钟表(见图8),通体由鎏金青铜打造,精雕细琢,与其说是钟表,不如说是个雕塑。它的钟盘是水仙女手中握着的向日葵植物顶端的向日葵花,钟盘上用罗马数字表示小时,它的时针与分针则都是蓝色的钢针。手握向日葵的水仙女雕像制作得非常精致优雅,她身穿带束腰的古罗马式托加长袍,贴身的衣服及其皱褶更凸显了她的性感与纤柔。 她的头发造型与盘在脑后的发髻、脸上的表情延续了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传统,而这又正好是古代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的延续。她优雅地握住向日葵并小心地用手扶住它,使得花枝不至于因为花本身的重量折断或垂下。我们眼前见到的这个钟壳所展示出的卓越的镂刻与鎏金技术显示了19世纪初巴黎青铜雕塑业界的最高水平。它的外壳的作者为克劳德·盖里(Claude Galle,1759-1815),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时代最重要的装饰青铜铸造大师之一。


图9  卡尔·布留洛夫 ,那耳喀索斯, 画布油画,162厘米x 209.5厘米,作于1819年,现陈列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

卡尔·布留洛夫(Karl Pavlovich Bryullov, 1799年12月12日 –1852年6月11日),是一位在圣彼得堡出生的画家。他也是第一个震动整个欧洲,在西方为俄罗斯赢得了荣誉的伟大画家,他的作品介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是俄罗斯绘画艺术从向西方学习到走向独立的开端。

"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即"水仙"的意思,见图9)是卡尔·布留洛夫20岁时的作品,它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一个俊美的年轻人,那耳喀索斯,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脸。根据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中的故事,那耳喀索斯的美貌让全希腊的女性为之倾倒,但他对所有前来求爱的女子都无动于衷,这里也包括了回声女神厄科(Echo,即回声的意思),最后导致厄科伤心而死。被他拒绝的女子们都要求复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惩罚那耳喀索斯,涅墨西斯同意了她们的请求。她让那耳喀索斯在一次打猎归来时在池塘的水中见到了自己的脸,他被自己的美貌深深吸引并爱上了自己的影像而不能自拔,因此无法离开池塘,终于憔悴而死。死后在他去世的地方,长出了一束水仙花。


图10  卡尔·布留洛夫,庞贝城的末日,画布油画,465.5 厘米 × 651 厘米,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收藏,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庞贝城的末日" (见图10)是卡尔·布留洛夫在1830-1833年间绘制的一幅巨大的油画,它描述的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庞贝城内的情形,卡尔·布留洛夫创作的这幅作品的重要根据来源于罗马作家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公元61年 – 约113年,又称为Pliny the Younger)书信里对这场灾难的描述,以及画家本人对古代庞贝遗迹留下来的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正是因为完成了这一作品,卡尔·布留洛夫震动了整个意大利,从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到普通公众,无人不衷心称赞布留洛夫的作品并对他的才华表示敬佩与仰慕。这幅作品同样也在法国巴黎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当时巴黎的沙龙大展上击败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等法国画家的作品,获得金质奖章。毫无疑问,布留洛夫的成功是与他对古代罗马多方面的学习与探索分不开的;而作品本身也是俄罗斯在文化艺术上努力融入西方并走向强盛的象征与开始。


维吉尔史诗的后世影响


许多拉丁学者、历史学家甚至熟悉拉丁文的普通人都认为《埃涅阿斯纪》代表了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作者维吉尔在当时即被罗马人奉为国民诗人,直到现代,他仍然被广泛地认为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诗人,是拉丁语世界的荷马,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众多与维吉尔同代的作家如贺拉斯、奥维德乃至后来的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济慈等最伟大的文学家都深受维吉尔的影响。

1822年时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画作"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见图11)所力图表现的正是画家心目中维吉尔通过但丁对近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图11  德拉克洛瓦,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画布油画,189 厘米× 246 厘米,作于1822年,现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讲述的是特洛伊英雄、同时也是罗马人的祖先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攻破之后,带着父亲逃出特洛伊,历尽艰辛流亡各处,最终到达意大利,并通过战争建立国家的英雄故事,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任何学习拉丁文学之人的必读作品。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激发众多艺术家们的灵感,创作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在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a.皮尔·勒鲍特里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伟大雕塑艺术家,曾经获得罗马大奖,后来成为圣·鲁克艺术学院的终身院长。他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埃涅阿斯带着父亲逃出特洛伊"(见图12)无疑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巴洛克雕塑的代表作品,并且还被做成小型青铜雕塑,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艺术作品。


图12  皮尔·勒鲍特里,埃涅阿斯带着父亲逃出特洛伊,大理石雕塑,高264厘米,创作于1716年,此雕塑原来陈列于杜勒丽花园,现在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

b.伟大的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建筑家皮耶特罗·达·科托那创作的"维纳斯变成女猎人出现在埃涅阿斯面前"(见图13)同样也是源于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它描绘的是埃涅阿斯在流亡途中与迦太基的狄多女王的爱情故事的开始。


图13  皮耶特罗·达·科托那,维纳斯变成女猎人出现在埃涅阿斯面前,作于1631年,现陈列于卢浮宫。


贺拉斯和"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是一个源自希腊文化的古老概念,罗马人承袭了希腊的文化并对它重新作出了诠释。古代罗马诗人贺拉斯在他于公元前23年出版的《颂歌》的第四卷中就谈到了美惠三女神,她们代表了给予、接受与回报的关系,将她们放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现的正是善与爱的本质,而她们裸露的身体正是要表达这种自由、仁爱是应该被公开并给予所有世人的,普世众生也应该得到它们。三位女神永远是年轻的处女,因为他们所代表的自由、仁爱等概念是永恒的价值。贺拉斯的诗篇被广为传唱,代表了凯撒-奥古斯都时代最高的文化成就。而在罗马造型艺术史中,我们也会发现相当数量的有关美惠三女神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从这些例子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罗马人精致优雅的生活品味,同时看到罗马造型艺术不仅仅只是那些颂扬与表现帝国威仪的宏伟作品。

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艺术家兼艺术理论家莱昂·巴蒂斯塔· 阿尔伯蒂在他作于1430年代的名著《论绘画》中又再次特别提到了美惠三女神这一题材,并重新对它进行了诠释。他还鼓励当时的意大利画家们在这一题材上再次进行创作,绘制出超越罗马时代的新作。我们在前面波提切利的"春"中见到的美惠三女神,正是受到了古代罗马雕塑与阿尔伯蒂著作的影响而绘制的。我们在此还可以再举出拉斐尔创作的美惠三女神作品(见图16),相信我们的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古代罗马作品对拉斐尔创作的影响。

 图14  美惠三女神,壁画,现在陈列于拿波里考古博物馆。


图15  美惠三女神,大理石雕塑,高119厘米,宽85厘米,制作于古代罗马公元一世纪时代,现陈列于卢浮宫博物馆。


图16  拉斐尔,美惠三女神,木板油画,17厘米 × 17厘米,创作于1504-1505年,现陈列于孔代博物馆(Musée Condé)。

应该说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创作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峰。作为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拉斐尔所代表的正是文艺复兴的最高艺术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西方艺术与它的科学一样,在发展艺术本身的同时,还有着一大批像古代罗马的普林尼、文艺复兴时代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以及新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约翰·约阿希姆·问克尔曼这样的艺术理论家,他们对艺术理论的探索,是西方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西方艺术创作向着致臻致美的境界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

伟大的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卡诺瓦的作品正是古代罗马雕塑艺术与新古典主义艺术理论的完美结合,他创作的"美惠三女神"(见图17)毫无疑问是19世纪初期最杰出的雕塑作品之一。 如果对比传统的美惠三女神雕塑造型,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卡诺瓦在这一题材上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古典造型,在卡诺瓦的作品中,三位女神则是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她们完全可以彼此相视,她们修长的身体完全被雕塑融为成一体。毫无疑问卡诺瓦发明的这一造型是紧凑、平衡而又和谐的,在三位女神的左后方有一个祭坛,它上面放置的三个用丝带缠绕在一起的花冠象征了她们密不可分的关系。 卡诺瓦同时代的人们相信这位伟大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的这一作品完全表现出了理想中女性的永恒之美丽,因此他们盛赞这尊雕像说"它比美丽本身更美丽"。

 
图17  安东尼奥·卡诺瓦,美惠三女神,大理石雕塑,高182厘米,创作于1813-16年间,现陈列于冬宫博物馆,图片由冬宫博物馆Mikhail Guryev先生提供。


古罗马万神殿的不朽光辉


盛世罗马虽然在文学与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造型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给人印象最深刻并且能够产生最强的视觉冲击效果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它的建筑。罗马建筑借鉴了古代伊特鲁里亚、希腊乃至埃及文明的建筑成就,但又有着自己的特色,任何到过罗马的人几乎都会被古代罗马广场上众多的建筑遗址所深深吸引,人们更会为宏伟壮丽的古罗马竞技场与万神殿感到震撼。而直至今日仍然遍布欧洲各地的古代罗马遗迹,如引水渠、凯旋门、剧院、图书馆、神殿与祭坛等等,仍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们这个曾经辉煌而不可一世的光荣而又伟大的帝国对我们今天的世界和生活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所有的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应该是罗马的万神殿(见图18)。它的设计与建造者是奥古斯都手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与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建筑师的阿格里帕。虽然万神殿在哈德良皇帝时经过了再次改建,但它仍然沿用了阿格里帕的设计。这座造型保存完好的神殿,它的门楣上至今仍然写着"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即"马克·阿格里帕,Lucius之子,在他的第三个执政官任期建造"。


图18  罗马万神殿,阿格里帕在奥古斯都执政期间设计并建造(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公元126年哈德良皇帝时经过改造重建。

万神殿的内部顶上是一个巨大的半圆,整个中空的大殿可以放进一个直径为43.3米的大圆球,如果想到那是在一个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完全靠建筑石材之间自然形成的力量来支撑如此重量的大圆顶并屹立两千年不倒,你不得不对罗马人在工程上所展示出的天才感到由衷的赞叹。17世纪时意大利著名画家与建筑家乔万尼·帕尼尼绘制的罗马万神殿内部图景(见图19)可以让我们对它宏伟的内部多少有些直觉。


图19 乔万尼·帕尼尼,罗马万神殿内景,147.5厘米x 120厘米,画布油画,1747年绘制,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图20  佛罗伦萨主教堂侧面

正是受罗马万神殿内部大圆顶的设计理念启发,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最伟大的建筑家菲利普·波隆涅列斯基按照万神殿大圆顶的设计,最终建造出了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巨大圆顶,其外部高度为114.5米,内部穹顶的直径达到42.2米。 波隆涅列斯基对佛罗伦萨主教堂的成功建造,彻底改变了佛罗伦萨城市的面貌,使它一跃成为西方最有文化成就的城市。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将它视为文艺复兴的奇迹之一。也正是波隆涅列斯基的成功,促成了西方一系列重要的大教堂乃至重要的非宗教建筑物的建设,使人们直到今天仍能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感受到罗马万神殿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只举几个最著名的例子:

a.米开朗基罗无疑是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巨人之一,他的众多作品都深受古代罗马文化的影响,他为梵蒂冈设计并建造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见图21),高138米,内部直径42米,毫无疑问是受到了罗马万神殿与波隆涅列斯基的佛罗伦萨主教堂大圆顶设计的影响。

 
图21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高138米,内部直径42米,

 b.奥古斯特·德·蒙特佛兰德,伟大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家,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在俄罗斯,包括圣彼得堡的圣·伊萨克大教堂(见图22)与亚历山大凯旋柱。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他是由于宝玑大师的推荐而在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那里得到重用的。


图22  奥古斯特·德·蒙特佛兰德,圣·伊萨克大教堂,俄罗斯圣彼得堡市,高101.5米。

c.托马斯·乌斯提刻·沃尔特,完成于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国会山庄(见图23)。


图23  托马斯·乌斯提刻·沃尔特,美国国会山庄,美国华盛顿特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试图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古代罗马在奥古斯都时代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成就,更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些文化成就始终在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文化艺术创造与文化生活本身。正如英国史学家麦克·格兰特说过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罗马人的后代";也正如文章开始时的奥古斯都雕像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盛世罗马是人类青春时代的最好象征,他有着强壮的肌体、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而他身上朴素的衣着与铠甲乃至铠甲上的装饰也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对美、对文化、对生活的品味不仅有着强烈的追求同时还有着天才的创造能力。如果我们的读者愿意去翻开罗马历史读一下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将星闪烁,御敌于千里之外的强盛帝国;当然你更一定会看到它所创造的光辉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以及众多的传世艺术珍品;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近现代世界历史上众多国家仿效与追求的榜样。

作者为数学家、逻辑学家,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钟表与古乐器部顾问,法国摆钟艺廊顾问,广东省钟表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本文原载"表友天下",经作者授权经重新修订发表于《赛先生》。


延伸阅读

①   艺海拾真 | 帝国无疆——盛世罗马文化及其影响(上)

   周末读史 | 古欧洲壮阔的民族迁徙浪潮(一):欧洲民族与罗马共和国

③   周末读史 | 古欧洲壮阔的民族迁徙浪潮(二):欧洲民族与罗马帝国

④   周末读史 | 古欧洲壮阔的民族迁徙浪潮(三):一路向西



投稿、提供新闻线索、转载授权请联系:iscientists@126.com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dll2004@163.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年份+月份",如201510即可获取月度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最新文章、往期文章或直达赛先生微博。谢谢!


微信号:iscientis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