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西名片】走近洛塔

2017-07-21 湘西网 湘西头条


截至7月21日17时 湘西:960119 凉山:506742



  在湘鄂渝边区武陵山腹地,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四周悬崖峭壁,方园百余公里的大山界,人们叫它“洛塔”。  


  “洛塔”之名,由“落塔车”演变而来。“落塔车”本名,则源于山界中心地带状似宝塔的“姊妹岩”,岩下有一条小溪。“车”与近音字“泽”相关,“泽”土家语,水也。    


  ▲楠竹大队十八勇士通过八十一米长的软梯,将堵阴河的几百吨水泥沙石运下天坑,创造了人间奇迹。


  说起洛塔,人们会自然唤起昨天的记忆,在那学大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洛塔人堵天坑,打隧洞,修渠道,开梯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塑造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他们作为一种自豪,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为告别贫困和创造幸福,书写了一部激动人心的改天换地的史卷。


▲当年的洛塔人民开新田


  岁月悄然逝去,今天,当我一踏上这块印象中并不陌生的热土,涌来的是千万种情感。放眼望去,当年修的水利工程,而今仍发挥着应有的效益。那曲曲折折的盘山渠道里,清亮亮的水依然汩汩流着,当年开垦的几千亩梯田,正好为解除因后来人口剧增而缺田少土的忧虑。


层层梯田,条条渠道,土家山寨换新貌。


  梯田宛在,流水依然。或许是因一种情绪的牵动,或许是由于一段历史的吸引,或许是对一种精神的追寻,不得由我开始了对洛塔昨天的缅想,对洛塔今天的贴近,和对洛塔明天的思考和憧憬……    



  毫无疑问,洛塔是从满目疮痍的昨天走过来的,住的是岩窝窝,吃的蕨和葛,寒冬躲进苞谷壳,有民谣唱道:    


  有女莫嫁洛塔岩,上了一台又一台。去时是个黄花女,转来成了马桑柴。 


  洛塔,这只古老的船,伴随着中华民族沉沉浮浮的历史浮浮沉沉。    



  诚然,向往明天比今天好,是环境之于洛塔人性格气质的注定必然。历史终于给了机遇让洛塔人开始挣脱贫困的羁绊。


  之于洛塔,昔日那天改换地的热闹场面,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冷处理,现已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商品经济活动,这里的集市又热闹起来。摊摊铺铺摆摆满满的,卖山货野味的,买花布扯料子布的。有操渝中口音的,也有说鄂西土语的。以前,这里的人从没有种菜的习惯,尽管手中钱不多,也从外地买菜吃。而今,村村寨寨,空坪隙地,种上了各种蔬菜,不但自己吃,而且还出售,成了商品销往外地。 

  



  这个乡的瑞士村,在险峻起伏的岩溶地貌上,劈悬岩,填深涧,顶风冒雪战严寒,修道了全长20公里的村级公路,架通了照明加工线路,实施了农网改造,新建了沼气池一百余口,在省烟草公司的帮助,他们修建了4000米的水渠,确保全村稻田旱涝无忧,而今,他们看到现在小康生活中人们又爱上了吃杂粮,又瞄上了发展“两薯”种植,并进行深加工。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同志考察洛塔时,居住的楠竹村,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东风,又使这里的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上阔步奋进,名振边陲。村里修通了20公里的村级公路和5条组级公路,近日他们在省经贸委扶贫队的帮助下,实施村组公路扩宽硬化,为发展旅游业打了基础。他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山地烤烟种植,大力发展“两薯”生产,高山反季节西瓜也得到高产、稳产,还办起了碎石场、砖厂,年创40余万元。眼下村里在县国土局的指导下,重点开发石林,铺路凿洞,装点景区,初具雏形,北京天马集团公司准备接管,前景看好。


  而今全乡十六个村的全项事业稳步推进,这里的人们正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    



  日出日落,一种永恒的轮回,而太阳却日日簇新。这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界上终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祥和恬静。上学的孩子们在寻山外世界的新鲜,临街的窗口飘荡起那支听起来总觉味道甚深的《刘三姐》歌曲,通往学校的石阶边,小两口正亲亲热热地给孩子备小吃,沿河岸,吊脚木楼,又有悠扬的琴声传来。河水荡漾,阳光灿烂,难道不可以说,这又是洛塔边片热土的另一种美妙境界么?!



本期编辑:西西

内容来源:团结报(贾  晶)


猜你还喜欢:

【湘西味道】最是家乡腊肉香

【湘西名片】老司城:土家族文化的典藏

【湘西名片】天桥山:暮春仙境惹人陶醉

【湘西名片】吕洞山:疑是仙境落人间



·END·

湘西头条

好看·好用·好玩

微信号:xxnet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