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名家】童世明:武陵秘境 雄奇山水

湘西网 湘西头条 2019-12-22



对话名家

州委宣传部“文艺名家工程”推介栏目

州文艺评论家协会  协办


致各位读者:

《对话名家》栏目组本着为文化湘西建设做一件实事的初衷,从2016年上半年策划,当年6月栏目第一期在《团结报》、《湘西网》等媒体隆重推出,至今,已跨越三个年头,共刊发24期,推出湘西24位文艺名家。栏目自推出以来,得到州内外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得益于团结报社对《对话名家》栏目的精心打造,也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现因栏目总策划人工作变动,《对话名家》栏目暂告一段落,再次感谢广大读者的关注。向湘西文艺名家致敬!祝湘西文化繁荣昌盛! 


他走上艺术道路,得益于母亲的引导。他痴心不改,刻意研磨武陵山水几十年,每年都深入武陵山区采风。他的山水画既塑造了武陵山水的美韵,又表现出了武陵山地区多彩文化附着在山水身上的内在精神。本期《对话名家》将带您走进著名花垣籍山水画家童世明的艺术世界





人物简介

刘世树:州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

童世明花垣籍山水画家






 刘世树:童老师,你好。我们虽是第一次谋面,但你的画作,我经常看到。同时,你是从我们湘西走出来的一位优秀艺术家,我们媒体也一直关注着你。

童世明非常感谢刘局长对我的关心和厚爱。您和您的团队放弃礼拜天的休息时间,专程来怀化采访我,着实让我这个离开湘西已35年的游子非常感动。


 刘世树:你在家乡湘西长大,然后,走出湘西,一步步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对家乡最难忘的是什么?                               童世明:我的家乡在湘西的花垣县。对于家乡,最难忘的当然是那里的山山水水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在湘西经历苦难与成长,这里的一山一水,对我而言,酸甜苦辣,百味杂陈,蕴涵了不同一般的生命哲学,以至于影响着我一生的艺术创作。



《湘西山色秀霜月》



 刘世树:我一直待在湘西,没有这种故乡情结,但很理解游子对于家乡的眷恋。


  童世明:在家乡,最怀念的是我逝去的母亲。我从小走上艺术道路,就得益于母亲引导。记得小时候,母亲见我待在家里,不喜欢出门,就买了一些办公纸、小人书给我作画练字,慢慢地,我就爱上了书画,并近乎痴迷,有时候,深更半夜,我还在煤油灯下练习书法和临习图画,这个时候,母亲就会走进房间,为我披上衣服,送上一杯热水,一有小小成绩,母亲也是第一时间鼓励我,这些点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母爱的温暖,这也是我一生感恩母亲的理由和难以逝去的记忆。
 刘世树:母亲,就是游子的故乡。我曾经写过一篇《母爱如书》的文章,我和你一样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除了母亲,你也经常提到张仃、程大利、易图境这三位老师,聊聊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童世明:在从事美术创作的道路上,我有幸结识了不少名家,省内像黄永玉、易图境、陈白一、姜坤、钟以勤、钟增亚、黄铁山等等,省外的有姚友多、张仃、程大利、扬力舟、李燕等等,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为人风范,让我敬仰。这些名家当中,我和易图境老师、张仃老师、程大利老师交往较多,受益最大,可以说,他们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三位恩师。



武陵新春图



 刘世树:有句古话叫“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艺术也是这样的,它就像一个装有层层防盗门的房子,必须靠“师傅”为我们配置每一层防盗门的钥匙,才能进入艺术殿堂。


  童世明:所以说,师恩难忘。我自从考入怀化师专美术专业后,易图境老师就给我们上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课,他平易近人,作风朴实,为我所敬仰。前段时间,我去探望他,九十多岁高龄的他见我,非常开心,还不停地叮嘱我在艺术道路上要有一种不言放弃的精神。他的谆谆教诲,让人感佩。
 刘世树:你的另一位恩师张仃老师,我很了解,他是全国很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创作涉及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早期画漫画、壁画、年画、宣传画等都非常有名气。后来创作焦墨作山水,画面空灵而有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朴拙而雄强,别树一帜。               童世明:我和张仃老师认识较早。1981年的秋天,张仃老师只身来花垣写生,他当时六十几岁,见到他后,我就跟随他在花垣县城转了半天。他告诉我,他明天要去凤凰大画家黄永玉家。我当时年轻,见识不广,竟然不知道黄永玉先生是谁。那个时代,湘西的交通不发达,从花垣去凤凰不容易,看到张仃老师在湘西人生地不熟,我便自告奋勇地陪送他到了凤凰。到了凤凰县城,我们问了好多人,才找到黄永玉先生的家,他一见张仃老师,便开心而又幽默地说,“还以为你走失了呢!”。张仃老师回北京后,我们都经常书信联系。后来,我去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都得益于张仃老师的推荐。进修期间,张仃老师对我也是特别偏爱,他经常会和我说起他在湘西采风的那些往事。


春夏秋冬八尺四季四条屏



 刘世树:刚刚认真欣赏了你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丹霞峰恋映秋林》这两幅作品。你的笔墨当中既融入了焦墨山水的风格,又融合了时代的写意精神,这种焦墨和焦墨重彩的笔墨形式是不是受到张仃老师的影响?

       

  童世明:是的,我的武陵山水画作品,从笔墨风格上,更多运用焦墨和焦墨重彩来予以表现,这受到张仃老师的诸多指点。中国画有“墨分五色”之说,我运用焦墨更注重用黑、白、灰这三色的逻辑变化,道出深与浅、轻与重、虚与实的对比,实现笔墨交错统一的视觉效果。


 刘世树:其实,焦墨在中国画领域并不常见,一般画家都不会轻易尝试。你能够坚持用这种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并将其发展成一套能彰显自我风格的艺术语言,非常难得。


  童世明:很难说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说这个是自己的艺术语言,是自己的创新,我不太喜欢这样表述。中国画拥有上千年的传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谈何容易?我只能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探索焦墨山水的创作,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丹霞峰峦映秋林



 刘世树:作为一名艺术家,最好的座右铭就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童世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如此。记得,2011年的时候,我去荣宝斋画院学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种种困惑和苦闷日益凸显,当时,改变自我、探索新路的欲望很强烈,可又不知道从何着手,这个时候,我有幸结识了程大利老师。画画的人都应该知道程大利老师,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和贯通于自我画语里,他的中国画创作擅于在平淡且不经意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美的本质、美的经络以及美的韵味,这非常让我受启发,为我在山水画创作中解除了不少困惑。


 刘世树:可以说,这三位老师在你的艺术道路上从理念、方法、路径上为你指引了方向,真应该感谢他们。


  童世明: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在艺术道路上,学无止境,孜孜以求者,必有所得。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艺术之路,取道多法,融会贯通,方为智者,我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这些老师。



家山清秋



 刘世树:据我了解,前不久,你刚刚在广州举办了你的山水画全国巡回展,反响也非常不错。
  童世明:这些年来,我一直从事武陵山水画的创作,从2011年开始,我策划了“童世明武陵山水画个展全国巡展”这么一个活动,每年将自己创作的武陵山水画带到一个省会城市展出,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武陵山一带的大好山河推向全国,甚至世界。至今已在北京、济南、昆明、长沙、重庆、广州等6个省会城市举办了巡展。前不久在广州举办的这次巡展共展出了我的80余幅山水画作品。《中国书画报》《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这次画展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刘世树:你的画大都以武陵山水为题材,比如《武陵牧归图》《武陵山瀑图》《武陵睛岚》等等。你也被称为武陵山水画家,请从地理和文化两个层面阐释一下“武陵”这一概念。


  童世明:

从地理层面讲,“武陵”是个古代的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在《汉书地理志》一书中就记载有“武陵郡”,主指两湖一带。今指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广西等地。


从文化层面来说,武陵山区所辖地域,人文历史底韵深厚,山色奇丽,地质特别,聚居着苗、汉、土家、侗、白、瑶、回等少数民族,总人口3000多万,是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



《武陵高秋图》



 刘世树: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不仅仅要洞察山水的自然特性,更要深挖山水的文化内涵,才能画出它的神韵。我觉得你的整体创作思路非常好,以武陵山水为主题,很专一,做到“专一”,就更容易出“精品”。

  童世明:一个人不可能做很多事,特别像我这样的“笨人”。我就画武陵山水,能画好,就非常不错了。这些年来,我可以说痴心不改,刻意研磨武陵山水几十年,每年深入武陵山区多个县区农村采风,每年都要以武陵山水题材创作上百件作品。


 刘世树:画了这么多年武陵山水画,你觉得武陵山水的特质是什么?


  童世明:武陵山这一带的山脉,大都属于喀斯特地貌,所以山峰独特、地貌各异,是我行走全国名山大川采风所见最精彩又最令我激动的风光之一。武陵山一带的山,每座山峰都各不同。当然,除了外形各异外,文化的差异性也赋予了这些山水内在精神的异彩,所以,我的山水画一方面塑造武陵山水的美韵,另一方面着力表现武陵山地区多彩文化附着在山水身上的内在精神。


 刘世树:从地域上说,武陵山地区还有哪些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你怎么看待这一群体,你们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武陵画派?


  童世明:从地域上来讲,武陵山地区人文传统优厚,人才辈出,至于这一带到底有好多画家在画武陵山水,或者说,把他们的山水画创作认同为武陵山水画创作,我还真没有刻意去关注。据我当前的了解,湖北武汉的老画家陈有丁先生,画了不少武陵山水。贵州大学老教授王振中先生,也是画贵州本地山水且取得不凡成果。但他们都没刻意去打造“武陵画派”。在我看来,一个画派形成要经几代画家的接力才能成就的,我乐见将来能有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画派形成。




❖《武陵冬日木影疏》


  人物简介


童世明


1959年出生于湘西州花垣县,自幼酷爱书画,早年毕业于怀化学院美术系,后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荣宝斋画院进修中国山水画专业。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仃、李燕、程大利、易图境先生。

现为怀化市群众艺术馆画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画家、文化部中国书画院上海院特聘画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签约画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北京齐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杂志编委,《国画家报》特约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特约画家。

其创作的作品曾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多件作品被美国、德国、保加利亚、俄罗斯、韩国等驻华大使馆收藏。2011年来,先后在北京、济南、昆明、长沙、重庆、广州等6个省会城市举办了“童世明武陵山水画个展全国巡展”,获得各界好评。





《瑞雪润丰年》


武陵秋韵图


太行秋韵


❖《武陵朝晖图》


❖《春山欲滴万山新》





童世明武陵山水画印象


彭 郁


武陵山是盘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周边一块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镜像,留给了武陵画坛的后俊们一个展露才华的良机。其中就有一位佼佼者童世明,他用生命与激情熔铸的画笔,为我们奉献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武陵山水画!正是这些精品力作,将神奇的武陵山水推向了全国。

写意之笔画出壮阔之美

细观童世明的画,第一印象是画中呈现出的壮阔之美。这种眼前一亮的美,表现在构图上,是一种大运势、大气场;表现在色彩上,是一种大铺排、大渲染;表现在协调上,是一种大呼应、大融合。毋庸置疑,壮阔之美是中国山水画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这种美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一种人生的大追求、命运的大憧憬与处事的大智慧,更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崇尚与追逐的人生理想境界。显然,童世明对此有深刻的领悟与了解,他用焦墨重彩的画法,来展示与表现山的绵长与伟岸,水的舒展与奔流,色的绚丽与灵动。童世明武陵山水画的出彩,说到底是他数十年苦行僧般磨砺画技与挑战酸甜苦辣生活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著名画家朱训德评价说:“童世明作为大湘西之子,以其对家乡的热爱和无限深情,纵横于大自然的山水和山水艺术之间。他笔下的武陵山脉和张家界神气逼人,在他的画里跳舞。山村风情、故里风情、色彩灿烂,表达细腻、生动、朴实而感人。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中国山水画界诸多名家的高度好评。”

精工之笔画出宁静之美

艺术大师马蒂斯说:“我梦寐以求的就是一种协调、纯粹而宁静的艺术。”宁静是一片晴朗圣洁的天空,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与潇洒,是一处生长着祥和与温暖的桃花源,更是画家在更高审美层级上的执着追求与优雅展示。维米尔以其细流般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朴实,描绘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宁静画卷;陈逸飞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寻找契合点,他的画让我们品味到了一种田园般的宁静意境……在童世明的武陵山水画中,同样可以发现他极力构建的一种宁静之美,而且,这种宁静之美更多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人画以空灵虚静的作色,深解大自然的无言之美。因而,这种宁静之美,主张以空灵静穆的色调来进行铺陈与渲染,表现的多是一些高山空谷与幽雅肃静的山野图景。比如: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烟江叠嶂图》;清代著名画家武丹《高山烟云图》;王时敏《南山集翠图》等。童世明的武陵山水画更多以暖颜色为主基调。经过精确地构思布局、巧妙运笔与精工铺陈,让生命的色彩在山与岭、水与岸、树与枝、天与地等之间跳跃、流动与呈现。由此,营造出别样风采的宁静之美。这种美充满了对生命的憧憬,表达了对梦想的坚守,无时不在张扬着一种宁静以致远的诗情画意。熟悉童世明的都知道,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和不喜欢张扬的人,但是,他内心却始终充满着创作与生活的激情。四十余年来,他痴心不改地在武陵山水画里探索。平时交流,他总是说:“画技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安静的心和永不满足的精神。”

从容之笔画出厚重之美

中国画非常注重画面所呈现的思想观念和美学哲理。例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传递与呈现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徐悲鸿《奔马图》,昭示了积极向上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就是厚重之美的精彩与魅力。童世明的武陵山水画通过精心构筑运势,充分展现向上的厚重之美;通过细心调配颜色主调,全面铺陈和谐的厚重之美;通过匠心整合画面,努力彰显顽强的厚重之美。同时,童世明的武陵山水画以追求时代主旋律和阳光暖色作为主基调,同时兼顾不同层色,映衬与增强画面亮度;或在色块之间或焦墨线条之间,传递与表达文化思考与审美思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自觉与责任坚守,更是一名艺术家的成熟表现。

综观童世明的艺术创作,他始终坚持把张扬中国文化与讴歌中国形象作为己任,把表现壮阔之美、宁静之美与厚重之美,作为审美中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推动武陵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这一点非常可贵。著名画家陈白一先生曾称赞,“童世明执着于武陵山水画,对武陵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都有着深情厚意。他笔下的山水画作品,与其说是‘形’的展示,不如说是‘情’的释放,是‘情与景’的交融之作。”

(作者彭郁系怀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1月5日《团结报》对话名家专栏截图



想看精彩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哟 ↓↓↓


内容来源:团结报(文/刘世树  欧阳文章  图/田宏贵 龙文玉)

本期编辑:西西


猜你还喜欢:

【对话名家】田茂军:珍视瑰宝 传承非遗

【对话名家】周成华: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成长

【对话名家】李万锋:千磨万击 锋发韵流

【对话名家】田明:左手传统,右手民间~~






·END·

湘西头条

好看·好用·好玩

微信号:xxnet2013


《钟声渐渐远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