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借口中的湘西包茅为何物?
包茅之贡是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齐桓公以不进贡包茅为由向楚成王兴师问罪,可是有谁知道,齐桓公向楚成王索取的包茅竟是湘西遍地丛生的巴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容我慢慢道来。
”齐桓公称霸,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帮助他开疆拓土,管仲想讨伐楚国,又怕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想出楚国没有按时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的借口。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着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兵马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屈完来见齐桓公,质问道:你我井水不犯河水,现在你带兵进入我们的领土是为了什么?管仲回答说:“当初召康公给了我们姜太公征伐之权,如今你们楚国没有完成上贡包茅草的任务,还有当初周昭王南巡没有回来,所以我们来查问这件事。”屈完答道:“没有交纳贡品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回来,这事你们应该去水边问问。”于是楚国迫于齐国的压力,继续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草,齐国没有理由攻打楚国,只能撤军至召陵,与楚国签订了盟约。
没有按时进贡包茅要被兴师问罪,意味着包茅在古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包茅主要用于立社与祭祀,茅土授封是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即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他们以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产生一个成语名列前茅。《史记·宋微子世家》记“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这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投降仪式:微子肉袒面缚表示服罪,持祭器表示甘愿绝祀,牵羊表示犒劳周师,把茅表示献出宗庙和社稷,膝行表示谦卑,这里茅草代表宗庙和社稷。
湘西遍地丛生的巴茅,曾是楚国进献周王室的上等供品。刘德靖 摄
包茅的第二个用途是缩酒。“缩”,义同过滤。当时的酒是有点浑浊的,须经过滤,变得清亮了,方可祭祀,以示尊崇。缩酒的“缩”字,本作“莤”。《说文解字》释“莤”字云“礼祭束茅加子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蕾,象神歆之也。”裸圭是王者所用的一种酒器,以圭为柄,如盘而有流。鬯酒是一种香酒,祭神最合适。把成束的苞茅放在裸圭上,让鬯酒渗过苞茅滴入裸圭中,就表明神饮了香酒。“莤”字,上有草,下有酒,恰是缩酒仪式的写照。
鄂西直到现代仍有缩酒之祭,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地上先铺一层茅草,在茅草上加铺一层沙子,倒酒,让酒经沙子和茅草过滤,流在地上,就算“象神歆之”了。第二种方式是在桌上放一件容器,在容器上竖放几束茅草,倒酒,让酒经茅草过滤,流进容器,也算“象神歆之”了。
立社与祭祀,是天子与诸侯两种最重要的仪式,因此《尚书.禹书.禹贡》载:“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因为如此重要,所以要将包茅用匣子包装好。
《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置茅蕝”,即摆放一种过滤祭祀用酒的包茅,这种包茅是楚国出产的,在周天子举行的祭祀典礼上,需要有人提前摆放好。管仲与齐桓公讨伐楚国时,管仲指责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中用来滤酒的包茅,说的就是这种包茅。
“设望表”是摆放所祭神的牌位,根据韦昭注曰“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的记载可知,这是一种有关名山大川的祭祀活动,需要有人提前摆好。望表是木制的,望祭还得用茅草。
注:图文无关
“守燎”就是看守火种。楚人为祝融之后,祝融是火神,故熊绎的家族世代为火正,他们家族就是用火的高手。祭祀要点火,所以熊绎就来看守火种并主持点火仪式。
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所以周王室让楚王主持会盟前举行祭祀名山大川的盛大仪式。
楚国进贡给周王室的方物只是包茅,并为周王朝提供置茅蕝的服务,是否意味着楚王室一穷二白、拿不出贵重的礼品呢?这倒不一定。
湖北是楚国的中心,挖出了许多楚墓,比如什么江陵楚墓、望山桥楚墓、熊家冢楚墓等等,著名的有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九连墩战国古墓,其中一号墓虽然遭到盗窃,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保存非常好的,在墓葬中清理出了大量的陪葬品,像什么编钟、竹简等文物。而最让考古队感觉到吃惊的是发现了其庞大的车马坑,1号墓的车马坑的规格极其的吓人,长52米、宽12米,这绝对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坑,而且还发现了规格达到巅峰的6辆“天子座驾”,堪比周天子的座驾了。湖北省荆州是楚都所在地,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荆州共发掘了7000座楚墓,2015年发掘的望山桥一号墓,发现整个棺室有两重棺,外棺为方棺,内棺为弧棺。在残存封土中发现了纵剖面呈三角形的挡土墙,墓坑开口处南北对应的“山”字形遗迹,在一号墓北面发现了祭祀坑。在同类型的墓葬中,这些迹象十分罕见。尽管在1700多年前被盗过,但是墓中依然保存有大量的漆木器、玉器、丝绸和青铜器600余件,包括有漆木车辕、漆木酒具盒、乐器瑟、兵器戈、矛、青铜剑等等,还有板栗、枣、姜、花椒、莲子等一些香药和干货。有一只用于喝酒的耳杯,上面刻有楚先人视为吉祥物的凤鸟,同时还出土了乐器瑟,兵器戈、矛等。这些墓葬规模大,出土文物多、类型丰富、制作精美、价值高,表明楚国曾创造过高度的文明,不可能拿不出贵重的贡品进献周王室,楚国不至于穷到这种地步。
注:图文无关
那么为什么楚王只能为周王室进献包茅呢?原来楚人视包茅为神物,是最贵重的贡品。在他们心目中,包茅代表了巫山神女。宋玉在《高唐赋序》《神女赋》里分别记录了楚怀王、楚襄王见到神女的故事。巫山神女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精魂依草,实为灵芝。是占卜所用蓍草。屈原《楚辞》出现44种香草,《九歌》是《楚辞》祭祀组歌,其中《湘夫人》不到300字就有十几种植物。《卜居》有“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之句。古时占卜草称蓍草,生到五十茎以上者就称为灵蓍,意即很灵验了,长满六十茎才可用来占卜。长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护,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九怀·通路》中的“筴”就是蓍草。
因为如此,楚人把包茅看得十分高贵与神圣。《韩非子·外储说》记楚庄王有“茅门之法”,就是在宫廷外建有茅门,不准任何人包括大夫和公子在内,在入朝时驱车及于茅门之下,以示“敬宗庙,尊社稷”,否则重罚。将如此高贵的礼物进献,周天子不会怪罪。
那么楚贡包茅来自哪里?最有可能在湘西。相传在今凤凰、泸溪、麻阳三县交界处有包茅山,茅生三脊,品质最好,是上等贡品,称灵茅、菁茅、著茅、香茅或琼茅。如南齐武陵人黄闵《武陵记》载:“武山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围。山有水出,谓之武溪是也,在县(泸溪)之西。山际出包茅,有刺而脊,故名包山。”李泰《括地志》记:“辰州卢溪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阳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剌而三脊,因名包茅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明确指出:“龙门山,县东北百里。连山参差,崩石对峙,势欲倾仆,最为险绝,唐置龙门县,盖以山名,东接辰溪县界。《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有岩门山,石磴崖险,旧有巡司。又包茅山,在县东九十里,产茅三脊,可以缩酒,相传楚贡包茅,盖出于此。”都表明楚贡包茅来自湘西。
注:图文无关
湘西,先秦时期属楚地,楚俗源远流长。包茅,在湘西叫巴茅,湘西山高林密,巴茅遍地丛生。如今湘西民间祭祀中仍可见包茅祭酒的遗风,制作祭酒时,先将菁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使米饭发酵成酒,然后主持用菁茅过滤掉酒糟,把酒浆装进大瓦缸,沾过灵茅的酒被视为神酒。最后将祭酒装进小土陶瓶子里,在瓶口系上一束茅草,以备用于祭奠山神、城隍等。缩酒的祭法逾三千年而不绝如缕,令人讶异。
与楚人视包茅如神物一脉相承,湘西存在丰富的神草文化。在湘西苗族看来,包茅做成的草标,具有神秘的力量,不得怠慢,所以出现在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草标具有不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项。一归属。野外的物品如柴草、行李等,若放置有草标,则表明该物品已有归属别人不得动用。二提示。在有浮萍的水田里插上一个稻草标,就表示不许人捞取水田里的浮萍,在山塘或者蓄水田的出水日处插上一个稻草标,就表示不许打开出水口放水,在三岔路口某处插上一个稻草标,就表示此路不通等。三约会。苗族男女青年用以幽会的暗号,在赶场、走亲、对歌、大型传统节日等活动将要散场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用踩脚的方法接触对方,商定来日约会的地点、时间。届时双方就到指定的地点投放草标,标头朝前标尾朝后,意即朝前走。应约者只要按照标头所指方向找去,就可以准确地找到心上人。还有亥日动土开基,要在地基上插上五至七根巴茅草;在路边的水井饮完水后,摘取一根或三根芭茅草制成的草标,置于水井里,提醒后来人此水可放心饮用。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舞蹈者赤身扎满茅草或稻草,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
湘西苗族腊月举行腊祭用草扎人偶祭奠女娲,称报草。
……
正因为湘西巴茅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理所当然成为楚王向周天子进献的上等贡品。
(本文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来源|团结报
作者|曾湘军
编辑|杨世芳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章太炎湘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