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丨2019国际机器人展,从专利探索机遇与挑战
此次展会类似于国内已经成功举办21届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两个展会在参展商数量类型和观众数量方面比较接近。据报道,近几年日本iRex的中国参展观众在逐年增长,今年的国内专业观众人数过万,占比达到了10%以上。但是中国独立参展商有16家,占比不足2.5%。中国主要参展公司也仅有梅卡曼德机器人、李群自动化、越疆机器人和绿的谐波。
iRex上,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KUKA、安川、发那科,以及川崎、三菱、那智不二越、欧姆龙、爱普生、电装和丰田等综合工业集团,还有THK、Nebtesco、IAI等核心部件大厂都展示了真正的实力。很多参展者回来后对工业巨头产品的“颜值”和展会上的细节设计惊叹不已。他们说了句玩笑话:“那一天,中国从业者终于回想起,曾一度被发达工业集团支配的恐惧。”笔者没去现场,通过国内的一些报道,对于国内工业机器人和国外的差距,大家普遍存在以下观点:
1. 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国外差距大;
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机器人系统的柔性程度、产品的精准程度和响应速度等方面;
2. 国内机器人企业对海外市场信心不足;
国内机器人企业只能抓住第三世界工业发展的机会,解决工业化水平低和制造业升级之间的主要矛盾,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只保持在10%左右,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升海外战略无疑是最大的战略,也是最优的战略;
3. 国外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全球范围专利城墙高筑,国内企业很难找到裂缝;
很难找到并非找不到,实践起来才是王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在不断的循环往复的前进,找到正确的方法需从实践中得到。根据笔者的项目经验,创新主体可以在做全球范围的主题检索,或者对拥有核心技术的或者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的技术情报进行重点分析。评估其基础专利、文献所披露的技术点和知识产权所覆盖的保护范围,辅助研发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专利护城河的方式保护起来。
4. 国内机器人主体在AI的多场景应用层面有较大机会,重点突破细分领域。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在AI技术上具有优势。技术突破和技术融合会给机器人产业带来重大机遇。AI、信息电子、大数据网络、感知系统高度集成融合使机器人不断成长,为国内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技术进步或者机器人的成长性使工业机器人产业变化巨大,同时在制造业、健康、国防、服务和消费等领域不断的拓展和延伸。乐观者认为中国机器人在技术和制造上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AI核心技术并非中国企业的优势,这块的知识产权风险不容忽视。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前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发挥好科技情报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而作为抢占全球市场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专利信息的良好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从业经验谈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摆正态度。
不忘初心的前提是有初心,且有信仰,相对的,态度决定一切是指国内创新主体不是抱着乘着风口捞一把或者其他什么边缘的心态出来的,而是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大做强甚至期翼传承未来的公司,有这样的初心,才能方得始终,才能在跌倒的时候爬起来一往无前。
这种对创新的初心完全可以通过专利表现出来。初心决定了发展的线路,决定了前进道路上的方法论。众所周知,专利就是一种保护市场的方法和手段,初心决定了如何铸造这把利剑,进而练就如何使用它的招式。
其次,改变心态。
这个问题在圈内很少谈及,就算偶尔提及,也没有系统的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或者把正确的解释传递出去。还有很多创新者普遍抱有专利无用论,这种现象或许由信心不足导致,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足以通过专利来保护,另一种认为就算申请专利,在前期也没有什么效果,在时间窗口里,如果企业发展不起来,市场一定属于饿虎扑食般的竞争对手。这种认识只会加深他们的焦虑感,进而做出不一定对的决定。还有很多人认为专利布局成本过高,在初期根本没有精力和财力去做高质量专利的培育。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国内专业知识产权咨询专业团队报价确实很高(不高于每小时10万的律师费,但也可以谈),但要做成一件事也并非完全是由金钱决定的。
最后,把握机遇。
如何穿过高筑的城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笔者的项目经验来看,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首先看看城墙,举几个公司的例子,减速器巨头Nabtesco和HarmonicDrive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过万件专利申请,布局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国内自主研发的减速器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上百件左右。工业巨头四大家族在全球范围的专利保有量更是在数十万级别,布局在中美日韩欧等主要地区。中国本土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分布中,多关节型机器人占43%,实际上与国际大趋势差不多;第二是坐标型机器人;第三是平面多关节型机器人。看似这些企业已经突破了壁垒,但是风险依然存在,很多公司依然频频接到侵权警告。
专利情报的跟踪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找到裂缝,而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则有助于帮助企业撕开裂缝,跨过去,在技术壁垒层面便是一片光明。从专利的角度看,国内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主体在追赶阶段有以下两个机会:
城墙有高矮和虚实
并非国外企业的专利就一定可怕,就一定绕不过去,凡事没有绝对,高矮肉眼可见,但试探虚实还要专业的人去做。国内知识产权发展的几十年里,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和良好的维权环境,但是填充在其中的具体的案子则良莠不齐,作为系统内每个节点,不管政府机构、创新主体、服务机构、法院,不管是审查员、IPR、代理人、法官还是律师,都应该坚定信念、统一认知、了解过去,面向未来。
专利技术有生命周期
从技术发展的周期来看,技术会更新替换,但需求是不变的,发展是永恒的定理。专利的价值也并非包含在具体的技术方案里面,人们说这个专利技术老了,过时了,但是我们知道权利要求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技术方案,而应该看作是在特定情形下的需求的描述,而大部分需求是不会过时的。2000年之前的创新在近期均面临着失效的问题,基础专利的保护范围涵盖的是否全面,完全的照抄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模仿和跟随没有未来,但是在基础专利的范围内再做延伸,或许就是另外一片市场。共享共荣协同发展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趋势。
在国内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家一直在谈机遇、谈挑战,也都在期待着寒冬过去春天来临。2019年即将逝去,2020年会好的。
图片来源丨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何杰山,互联网事业部知识产权高级咨询师,专注机器人领域知识产权研究。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看世界
欢迎原创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费
投稿邮箱:iptree@iptal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