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辨证论治” | 中医大讨论续(七)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辨证论治”几乎成了中医的代名词,是现在中医当然的主流,当然的核心。但是,这个主流并没有多长的历史。
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在《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词目》一文所言:“我们这批老中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换言之,“辨证论治”是建国后的产物,此前中医几千年并没有“辨证论治”。
一
在“辨证论治”一统天下的中医现状又如何呢?中医的疗效不断下滑,这是共同的担忧。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辨证论治”没有具体的内涵,只有原则性和灵活性,没有确定性,没有大家能够共同遵循的规范。对同一个病人,让不同的医生同时看,基本上不可能开出完全相同的方。
最近,曾有龙华、曙光、岳阳等数家上海三甲医院的16位资深中医内科教授,分别对同一位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并辨证论治。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诊断的一致性56%;判断脉沉的专家有9位,脉象信息判读一致性为56.2%。
这一结果是相当令人震惊的,但这就是中医的现状。这些医生都是上海三甲医院的资深教授,不是一般的医生群体;而舌诊和脉诊也是患者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
如果是16位临床经验不那么多的年轻的教授呢?如果是16位主治医师呢?那就是很有可能是16个不同的结论,开出的是16张不同的处方。
二
其实“辨证论治”最初强调的是“证”,强调的是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对象单位的区别。就是西医以病为治疗对象单位,中医以证为治疗对象单位,这是毫无问题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能够强调对证进行具体的研究,特别是对一个一个具体的证进行研究,确定每一个证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针对证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每一个证和对证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方法确定下来,使每个医生都有章可循;这样做就不会使证的概念产生混乱,那么,医学才能稳定的传承和发展。
现在主流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成了一个万能而空洞的原则,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觉得中医特神奇特伟大,什么病都可以治一治,是什么证就怎么治疗,结果对每一个具体的证都没有真正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甚至对辨证论治提出以前积累的一些有肯定疗效的方证都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对一个相同的证,每个医生就来辨证论治,然后各来一套,有的用阴阳,有的用五行,有的用运气,有的用八卦,有的用佛,有的用道,有的用儒,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不行,就是自己厉害。
总之一句话,中医很复杂,你们都没有学会,不按照我的这一套就不是中医,学我的这一套你们的水平还不够。比如学《易经》的就说,不懂八卦就不是中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
《伤寒论》主要在讨论方证,但现在非要将“辨证论治”这顶桂冠扣在《伤寒论》的头上不可,非要将《伤寒论》中一些疗效肯定的“特异性方证”弄成疗效不肯定的“辨证论治”。
干祖望先生可是活了一百多岁的哦,他的《伤寒杂病论》肯定是在建国前学的,他说他在建国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以老先生的资质不可能读不出《伤寒论》的内涵,但是,他并没有从《伤寒论》中学到“辨证论治”,也没有说《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此说来,认为《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四
和“辨证论治”相对的是西医的“辨病论治”。我们想一下,难道西医是整天在忽悠辨病论治,而不对一个一个具体的病进行研究治疗吗?屠呦呦教授以及她的团队花那么多时间精力研究青蒿素是为了什么呢?西医是一句“辨病论治”包治百病的吗?
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要扪心自问,你看病的时候究竟是先用方证,还是先用“辨证论治”?
为什么大多数的医生都说自己是在“辨证论治”呢?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因为教材都这么说,因为权威都这么说,所以我也这么说。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并没有考虑自己看病用的是什么方法,老师教的什么就是什么,当要说自己用什么方法在看病的时候,天天听到的就是辨证论治,那么,就辨证论治吧!
如果干祖望先生现在说他用“辨证论治”治疗某病,你会觉得奇怪吗?不会吧!因为所有的中医学的都是“辨证论治”,不说自己是在“辨证论治”,还能说什么呢?
中医大讨论精彩回顾:
编者按:欢迎大家学习中医,思考中医,讨论中医。有什么话想说吗?投稿给我们吧~
投稿邮箱:xiangru66@qq.com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