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 壮丽70年看山东教育:齐鲁画卷正壮阔
70年光阴荏苒,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此巨变,代表着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的巨变,背后是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来看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山东:齐鲁画卷正壮阔》。
山东:齐鲁画卷正壮阔
本报记者 魏海政
70年光阴荏苒,70年波澜壮阔。
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时光穿梭,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70年前的1949年,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教育事业的一组数字:小学在校生仅有193万人,初中学校仅有66所、在校生只有3.89万人,高中学校34所、在校生只有1.37万人。
如今,这样的统计数据不仅已发生了巨大的量的变化,更发生了质的变化:山东小学在校生增加至725.97万人,初中学校增加至3051所、在校生增加至345.1577万人,高中学校增加至620所、在校生增加至164.21万人。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89%。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教育普及化水平均保持高位,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
如此巨大的数字对比,代表着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的巨变,背后是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如此巨变,同样可以从扎根沂蒙革命老区66年的支教退休老教师、今年已83岁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人民教师李振华身上,找到历史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不久,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从南京来到山东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志愿支教。从此,李振华扎根沂蒙革命老区60余载。
“1953年,当我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韩旺村支教时,村里连个会记工分的人都没有,只有一个3间破庙改建的学校,且已经停课半年多。我来了之后,陆陆续续来了38名学生,最大的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回忆说,“没有教具,我就自己动手制作了地球仪等28种‘土教具’,后来还让父母从南京老家寄来了一台收音机,和学生一起学习。”扎根沂蒙老区60多年来,李振华为了能让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个人省吃俭用,累计捐款122万元、资助家庭经济苦难学生2200余名。
那时,当地的办学条件就是这么艰苦。经过70年发展,如今沂源全县49所小学中的32所山区小规模学校,都已建成精品化的乡村学校,学校成为乡村最美建筑和文化高地。2018年底,全县所有农村学校实现了“校舍楼房化、餐厅标准化、操场塑胶化”。山区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实现了“不让一个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这样的发展变化,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巨变的一个缩影,也只是我们展开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波澜壮阔巨幅历史画卷的线索。让我们循着这些线索,一览齐鲁大地70年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壮美画卷。
山乡校貌换新颜: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的幼儿托管、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到上世纪70年代,全省仅有37所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学前教育从“底”起步。1979年,全省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到14945所,在园幼儿达到78.97万人。
此后40余年,学前教育工作不断前行,实现了千家万户“幼有所育”。截至目前,山东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幼儿托管”向“学前教育”的转变,学前教育逐步科学规范。
对比2012年的数据,全省幼儿园由17530所增加至20231所,增长15.4%;在园幼儿由251.86万名增加至307.55万名,增长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山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累计投资30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万余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00多万个,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2012年的67.3%提高至89.24%。
山东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程度也不断提升。70年来,山东的小学在校生由1949年的193万人、2012年的627.67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725.97万人,分别增长了280%、15.66%。初中由1949年的66所、2012年的2965所增加至2018年的3051所,分别增长了4500%、2.9%;初中在校生由1949年的3.89万人、2012年的328.1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345.1577万人,分别增长4500%、5.2%。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3%,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8%。
在此基础上,山东近年来着力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校安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53.2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7182.7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需要改造、维修的破旧校舍和危险房屋占50%以上,目前已全部达到安全标准要求,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工程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207.0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437所,新增学位270.12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由2014学年度的19.77%降至6.69%,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建立了大班额长效防控工作机制。
2017年,山东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评估。“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典型经验今年入选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
高中教育特色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70年来,山东高中学校数由1949年的34所、2012年的557所,增加至2018年的620所,分别增长1700%、11.3%。在校生由1949年的1.37万人、2012年的164.54万人增加至164.21万,分别增长11886%、减少0.2%。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8%。
近年来,山东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办学,先后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选课走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部署了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试点等工作,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70年来,山东的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已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
1978年,山东大学等3所高校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高校,并新设立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等10所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高校总量已达到145所,居全国第三位。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4.08万人,研究生(含在职研究生)12.13万人,办学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了15.95个百分点,达到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
2016年,山东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7个方面、33条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了15个具体领域的制度方案,基本搭建了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框架。
在此基础上,山东高等教育结构持续优化。通过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教、医教融合发展,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的实力持续提升。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办学理念逐步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相继出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贯彻落实行动方案。专业设置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前布局新产业建设需求专业,近五年新增设置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经济、新能源、康复医疗等领域的专业93个。人才培养逐步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44所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5所民办本科高校启动实施学分制试点改革,39所本科高校实现学分制收费,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不断扩大。
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颁奖晚会。
中小学生到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
70年来,山东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成规模,到上世纪70年代的办学占比严重失调,再到近年来的发展壮大、质量提升,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从1978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不足7万人,到1979年山东首批30所农村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1983年全省第一所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日制地方高职学校济南职业大学建立,再到1985年全国最早一批11所职业中专在青岛、济南、烟台三地成立,1998年职业大学转制后全省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山东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高等职业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山东已建成一批全国一流职业院校。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省为单位建立起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制定50多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涵盖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等。
目前,山东已建成规模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省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98所,高等职业院校78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3所。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近6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上下贯通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也已开始建立。建立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制度。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在适合的专业中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年均招生规模8310人。与之相配套,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不同学段课程,覆盖各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基本建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山东形成了人才成长“立交桥”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基础框架。
2018年,山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的总成绩均位居第一位,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全国首个中等职业教育特等奖。2019年,山东入选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发展,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民生大幅改善,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正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续写教育奋进之笔,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