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 梦 现实 2018上海电影节札记

123 火星人纪事 2020-08-24

今年电影节很意外

意外地买到了不止一场想了很久的电影

意外地一共看了25场

意外地在公司大活动结束之后

好像是特地给我安排好似的

·我的25张电影票·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发现每一年电影节我最终看的电影都会围绕一个母题,今年的25部也是如此,从最老的《第七封印》到最新的《伯德小姐》,从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到纪录片《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都仿佛在叫我——逃离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指物理中的这个世界,也可以指精神中的自我世界。

作为一个看电影特别容易哭,面对现实总是冷漠的“局外人”,《逍遥骑士》《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指环王3》《廊桥遗梦》《伯德小姐》《佛罗里达乐园》都让我没忍住。《巴赞的电影》《高更:爱在他乡》倒是真的让我哈欠连连。《灾难艺术家》《捉鬼敢死队》让我笑出猪声,让反派变成哥斯拉大小的米其林外形的棉花糖,难怪会叫这么多75、80后死宅编剧导演们念念不忘。

尽管在电影节前我上了整整92天班,从南到北飞了8个城市,周末都是7点起1点睡,甚至还有时候3、4点睡,但发现这几乎叫人崩溃的上班方式,竟然让我可以调休出一周每天过上,6点起床赶往电影院,23点可能还在电影院里的日子时,突然就高兴了起来。

不爱看电影的人可能会难以理解,起的比上班还早,睡的比加班还晚,横跨几个区赶场次,有什么意思?更别提没有任何娱乐性的黑白片或是枯燥的剧情片了。不可否认,和大部分爱看电影的人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电影梦,也不会在大学选专业时读了广播电视编导。

只不过,在工作了十多年,连这个行业的门框都没有摸到的时候,对这个行业的情感是会有变化的,只是在这变化之中仰望KubrickSpielberg、Bergman等等人的景仰却反而有增无减。今年在重看电影史,这门本该在大学就已经掌握的课程,再读居然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当然和我那要命的记忆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在被烂片包围的今天,再去看历史,才开始知道罗杰·伊伯特口中的伟大究竟可能是指什么。

和某个友人讨论电影的时候,和我的悲观不同,他会保持乐观,尽管现在的整体氛围浮躁,尽管现在的整体创作疲乏,尽管现在的行业进步几乎为零,尽管里面的大部分人已经不纯粹到连真假都已难辨,但他依然乐观。而和另一个编剧朋友的聊天,大多围绕着创作的瓶颈,但总发现我们的电影故事总缺了点什么东西,那东西好像不是技巧上的,而是内里的一些什么,就好像是我们太想表达什么,最后却失语了的那种感觉。

也让我越来越明白,这个行业并不需要多一个我这样的庸才,成为像黑泽明一样伟大的导演,我真的做不到,我还是好好做我的观众吧。和大多数人不同,和那些天才不同,和《天堂电影院》的Tornatore不同,于我,并不存在梦幻般的第一次电影记忆。对于电影院看戏的执着,也是在成年之后才开始慢慢懂得的,没办法,愚笨如我,总是比人慢很多步的。

每个人都能寻到一种方法来让自己遁世,即使富甲一方,即使万人之上,即使位高权重,即使众人景仰,现实终究是一场试炼,一场追寻永远触摸不到真相的试炼,和大多数人一样,影视、音乐和读书、旅行是我的方式,让自己消失、抹去自己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一种精神上不负责任“离家出走”式的任性方式★

看电影可以快速的让我找到内心的平静,我说的平静不是指没有情绪,而是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能是失落的、绝望的、悲伤的。亦可能是快乐的、高昂的、激动的。电影有时候会给你方向,有时候又会动摇你的信仰,有时候让你觉得阳光就要灼伤双眸,有时候有让你觉得落雨竟然惊心动魄,是的,他为你打开一个世界,可能光明,可能黑暗,可能灿烂,可能堕落。但最多花220(目前最贵的一场电影,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你就可以窥探一个世外桃源,很便宜,很廉价。

当然,世事本来就已经被蹂躏的很廉价了,譬如歌手不再靠唱歌的好坏评判,演员也不再是由演技的高低来定义,伴舞的只是咬牙切齿愤愤不平为何付出只能成为无人关注的摆设,写书的只是毫无羞耻地用字眼和伪逻辑来撩拨100000+下的那个1,而你走进电影院,即使有人只是用来拍照上传朋友圈,你还是会被影院的满座感动到。尤其是你看的是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和1969年的《逍遥骑士》时,前者即使在其诞生50年后依然超越时代而存在,而后者则成了一去不复返的那个时代最好的墓志铭。

《脸庞,村庄》,直到看到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名字,才惊觉原来书里的传奇还活着,才知道自己捡到个宝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心里羞愧不已,暗骂自己枉为一个影视相关专业学生,居然见识少到还不如一个业余影迷。

因为《怪奇物语》才补了《捉鬼敢死队》,隔壁作为的小胖子滔滔不绝地给同伴补着Sigourney WeaverBill Murray的基本知识,对于剧情里的梗一个接的比一个快,台词几乎是脱口而出,还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嗯,是的,死宅真的可以因为喜欢活生生变成一台行走的百科。

一直躺在硬盘里的《廊桥遗梦》终于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了,影评看了不少,故事也已经听了很多遍,但好电影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大雨中抉择的那一幕,眼泪根本不听使唤,听见旁边的姑娘也在抽泣,男友却没有什么行动,默默地把手里的纸巾递了过去,放在了两个人的中间,“谢谢”姑娘边哭边说道。电影能解决问题吗?电影能改变世界吗?★

电影大部分时间是无力的,他只是在呈现,善与恶,好与坏,真与假。在《精神病院12天》里,沉默、乞求的病人们,你很难说他们和对面的医生,谁真的是完全正常的,一遍又一遍,我们都在重复着一种模式,世界难道不是一个更大的精神病院吗?

《灾难艺术家》则让我们在反好莱坞的旗帜下又成了好莱坞的奴隶,you tore me apart, Sally,银幕上的James Franco有多造作就有多造作的模仿着Tommy Wiseau的演技,银幕外我们拍着大腿笑成了一团,或许我们必须相信,没有一个人不想拍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遇。

《活死人之夜》《月光光心慌慌》曾经让人吓掉下巴的故事突破,放到如今已经被后来为了票房不断把自己底线降低的幕后操盘手们的“逼迫下”,一遍遍的被复制、复制再复制,混杂着各种不同的烂梗,让很多聪明的人已经没有了惊喜。

但,你再细想想1968年的僵尸片《活死人》竟然会在黑色结尾里藏着批判种族歧视的警示,你才意识到《逃出绝命镇》也并没有突破到哪里去。而多少后辈因为《月光光》的恶趣味飙升了自己的肾上腺素而爱上了电影,然后抽取了B级片的精髓注入到自己的大片里,如果他自己不说观众可能也已经很难辨别了。

《第三类接触》《第七封印》《毕业生》看多少遍都会让你意识到上一次你漏了什么细节,时间的推移丝毫不会削减电影的力量,反而是生活经历的补充让他们历久弥新。当然最难以撼动的自然是《2001:太空漫游》,即使做好了一切准备,依然会被大银幕和修复4K后的质感压迫的喘不过气,以至于在HAL被杀那段哭到发抖。

而前一天的纪录片《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则成为了这场《2001太空漫游》最好的前导和注脚。你能看到这部修复后的电影,得感谢那个默默无闻让自己成为隐形人的Leon Vitali,是的,即使有了Leon的纪录片,我依然没有在《太空漫游》的主要工作人员里看到Leon的名字,与其说Leon成了库布里克的奴仆,不如说他成了伟大电影的奴仆。

原来每个人都在跟自己较劲呢,24小时在为库布里克工作,放弃了家庭、爱情而几乎是在打着几个人份的工,在库布里克死后都甘心情愿修复电影要让导演的意志完美呈现,你很难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只是他一个人的了。是的,我说错了,电影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这或许是我最初会喜欢电影的原因吧,一群陌生人因为一个未知的可能奋斗在了一起。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里你看到应该是Vincent D'Onofrio吧(我也可能记错了)对于库布里克没有按约定让自己演Sgt. Hartman而愤愤不平,虽然库布里克已经在六尺之下了,而他说起这失之交臂依然委屈地要留出了眼泪,这么个大男人,这一刻的他是那么的纯粹可爱,谁也不想错过成为伟大剧本里最想成为的那个英雄的机会啊。但是Leon真的放弃了,因为库布里克的耀眼而放下了自己。

正如《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的电影原名"Filmworker",电影工作者,是的,如若你是真的喜欢电影,就必须先明白这个词的意义。

在写此文之际,Willem Dafoe又获得了一座奖杯,因为在《永恒之门》中扮演梵高,放下这部电影的不佳口碑,看看他在《佛罗里达乐园》中的表演,加上我上面说到的Filmworker这个词,你就知道所谓明星和演员的真正区别。

哭戏和无表情表演、独白一样,对于一个演员演技的考验是彻头彻尾的。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甜茶的哭戏技惊四座,在《弗罗里达乐园》最后才7岁的Brooklynn Prince让你明白什么叫天生该吃演员这碗饭的意义,同样的这形容也适用于《伯德小姐》Saoirse Ronan,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小妮子基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尔兰周迅吧,巧合的是周迅这边厢在演绎《如懿传》,那边厢Saoirse Ronan就要成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了。

今年开始真正做一系列采访的时候,才明白,“纪录”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看《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时候,对于这部3小时的纪录片很是佩服,纪录片要说出故事感、有层次、有结构,一点也不比想象的容易,剧情片拍的不好,至多是个烂片,但纪录片拍的不好就是无法成片。在这个纸质书和纸媒都已经走向衰败的年代,你想象一下几百年后的某天,可能不再有图书馆,不再有纸,人类异化得已经超出预期,然后有人找到了播放《书缘》这部纪录片的介质,这闪光2D的影像会成为未来人类之子心中的仙境吗?至少我相信,那种朝圣感是会让他们产生共鸣的,正如我花了10天坐在电影院里这般朝圣一样。

最后,很巧的是,这次电影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关于书和一个时代的,叫《书店》,而看的最后一步电影还是关于书和一个时代的,叫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冥冥之中,上帝总有安排。


p.s.《捉鬼敢死队》第一场戏也发生在纽约图书馆,两部相隔几十年的电影里的呈现的场所看起来几乎没变,有一种欣慰感。以及隔了两个月终于把拖欠自己的作业交了。


最近设计封面上瘾……业余选手就是容易嘚瑟,觉得下面这个如何?最近接了公司公众号运营,所以自己领地码字时间就少了大家不要抛弃我。错过上篇的请戳下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