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党代会,跨越“十三五” | 建设发展成就巡礼之生命科学学院篇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6年10月,作为年轻的二级学院,现有教职工100名,专任教师71名,学院下设4个教学机构、3个科研中心,拥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院教职工凝心聚力、传承创新,在成立的短短4年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2016年10月29日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20年11月3日中医生命科学综合楼动工

 


 “严”字当头,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强化党建把方向,凝心聚力促发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经过建院初期的磨合和探索,学院明确了“建设成为更经典,更现代,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型学院”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中医生命科学”学科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学院“高层次海归人才多、非中医专业人才多、年轻人多、党外人士多”的特点,积极开展各项党建工作,为学校和学院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


抓好党支部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学院共有6个党支部,其中教工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2个。学院党总支和各党支部严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共检视查摆出各类问题25项,全部纳入到整改整治范畴,建立了学习常态化、调研经常化等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组织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院全体党员在学思悟践中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综合党支部被纳入学校“样板党支部”培育工程,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党支部、北大医学部教育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参观“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全院共19名师生党员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

 

师生党员参观香山双清别墅

 

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党支部、

北大医学部教育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生物制药党支部联合免疫与微生物党支部赴狼牙山开展党员项目化活动

 

海外引进人才在延安参加培训


党总支紧密围绕学院特点,将海外高级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纳入学校大统战工作中,并作为学院党建的亮点工程,重点加强海归人才和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全面实施青年党员成长计划,举办“凌霄”论坛,激发教师潜能。

 

生命科学学院首届凌霄论坛



引育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专业方向,培养新型人才。根据国家需求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结合学校定位,申报生物工程本科新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202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30人。

 

生命科学学院首届研究生

 

生命科学学院首届本科生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初现。至今共编写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5本,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自编教材4本。大学教育课题立项9项,获评优秀主讲教师5名、优秀课程1门、讲课比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1名、优秀教师1名。围绕“五个更加”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中医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开设特色小学期课程2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讲座、推荐教师参加学校及境内外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覆盖近300余人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成立至今,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192人,博士研究生60人,毕业硕士研究生96人,博士研究生14人。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打造“双螺旋计划”等特色品牌活动,已形成“海归故事会”“我的峥嵘岁月故事会”“讲讲我的生科故事”“走进职场”“金点子大赛”“创新创业双选会”“创新你我训练营”“双创沙龙”等特色子项目,累计开展沙龙19场,实践17次,实现了在读生参与全覆盖。2019年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1项、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1人、校级优秀班集体1项,2名博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支队伍获得北京市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双螺旋计划”沙龙系列活动—海归故事会


“双螺旋计划”沙龙系列活动—首届师生素质拓展训练营



蹄疾步稳,夯实学科建设基础

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成立4年来,学院已经形成了以中医生命科学为主,中西医结合基础和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一体两翼”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牵头成功申报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中医生命科学,搭建了中医系统生物学、中医医学工程、能量医学研究平台,组建了明确而稳定的创新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人才梯队。201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建设“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为主要发起单位和承接单位。此外,积极推进深圳研究院、威高研究院、华为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正式获批建设


推进实验室平台建设,发展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打造智能化中医装备研发实验室、微纳技术实验室、中医能量实验室等学科基础平台,建立中医系统生物学、中医医学工程、能量医学高精尖科研平台;在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设立整合医学中心临床部,对特色的或具代表性的中医干预方法进行规范的临床验证,探索中医生命科学本质;作为牵头单位,与山东威高集团合作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威高研究院,围绕中医药轻型医工装备,开展新材料、数字化及临床应用等多维度医工产学研项目,培养医工结合交叉学科顶级人才。此外,学院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1项、校级杰出青年人才项目3项。



钻坚仰高,强化科研创新能力

推进科研发展模式转变。定期举办“中医生命讲坛”“生科师生讲坛”系列特色学术活动,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医工结合科研发展模式。


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院成立至今共发表SCI论文125篇,影响因子10分及以上的文章10篇,CNS刊文2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8篇,EI论文2篇。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立项校级科研项目68项,横向课题8项。立项科研平台4个,分别为: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委医学工程项目、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


积极创建科研平台,不断吸引汇聚国内外交叉学科优秀人才,把先进的前沿科学技术和思想应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有效促进了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王建勋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美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文章,文章影响因子为9.661

 

学院整合医学中心讲师王婧筱在影响因子18.95分的国际权威肝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拓宽视野,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举办“现代生命科学和中医药的对话”学术论坛;先后主办中医生命科学全球论坛、组织承办2018国际衰老研究峰会以及2018、2019两届补充与整合医学前沿国际大会等学术活动,吸引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集中展示最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实现了文化和专业技术的多重交流。


外派10余位老师进行访问学习及参加国际会议,积极申报并获批外专项目5项。

 

举办“现代生命科学与中医药的对话”学术论坛

 

组织承办2018国际衰老研究峰会

 

首届补充与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召开



知行合一,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服务社会新样板。学院师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百姓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全体师生在认真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投身社区志愿参与疫情防控。

 

 

前往大石窝乡开展志愿服务 

 

为随园养老中心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

 

学院师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



同频共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学院内部管理。学院党政班子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推进依法依规治院;修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学院重大事项议事程序,贯彻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印制《良乡校区工作生活指南》,切实做好教职工生活服务,落实学院“放、管、服”工作。积极发挥教代会、工代会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对教职工的关心关爱,2019年入选学校暖心驿站,2020年获北京市先进教职工小家。

 

 

2017年开展教职工首次素拓训练

 

2020年生命科学学院迎新晚会



推荐阅读

喜迎党代会,跨越“十三五”|建设发展成就巡礼之中药学院篇

11-25 特稿

欢迎加入!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事业编制招聘启动

11-24 特稿

看,这些年北中医的文明风采!

11-23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排版|吕纯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