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要葱!”“一个二两面一个三两面赶紧走!”正是早餐的“早高峰”时期,摆在屋外的桌子都已坐满了人。伴随着摊主焦急地大吼,多数食客埋头大口吃着面,偶尔抬起头来呼着热气感叹一句“好香”、“面,霸道!”生活热气腾腾的一面就这样被《早餐中国》记录下来。截至目前,这个每集只有五分钟的美食纪录片系列,已播出了两季共70集,为观众呈现了中国从南到北各色各样的早餐。第一季在今年4月播出后,累积收获3.3亿播放量,微博#早餐中国#话题阅读量4亿,讨论量11.4万。在第一季结束时,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没看够,并同时“安利”自己家乡的早餐,在这样热切呼声下,今年10月,《早餐中国》第二季上线,并再次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截至收官日,豆瓣评分8.9分,播放量则突破了1.5亿。
从诸多讨论中,我们发现,《早餐中国》高口碑的秘密之一,也许是每集仅5分钟的“短平快”风格。而这种五分钟的短纪录片其实早已“成风”,2016年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一集20分钟左右,2018年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仅有五分钟,《人民日报》去年甚至推出““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一集时长仅为一分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观看视频内容的时长被碎片化,正是观看习惯的改变,迫使行业对纪录片形态进行全新的探索。“在网络传播语境下,纪录片必须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在更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最大的效果,让更多的极致化元素密集地出现。”在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监,《早餐中国》监制朱乐贤看来,在更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的确已经成为纪录片行业的大趋势。但更短平快不代表就更简单,想要在几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其实对创作团队的要求会更高。以《早餐中国》为例,在短短五分钟里就必须完整地讲述早餐店老板故事、早餐类型、早餐制作过程、食客故事、重点推介、作息、店面地址……“五分钟的片子,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这样总结到。
在节目总导演王圣志看来,忙碌之余的生活也应该充满美好,而一顿丰盛的早餐,就是一天幸福感的开始。他想传达给年轻人们,早餐不仅仅意味着健康,更能拉近你与幸福的距离,一城,一人,一食,丰富多样的早餐让人感受到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对美食的热爱与尊重,正是这个初衷,促使《早餐中国》的诞生。
“美食一直是腾讯视频纪录片重要的内容方向。”朱乐贤曾对媒体表示。而在遍寻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早餐中国》的样片跳了出来,朱乐贤认为这个项目有趣又有意义,很快便决定和海峡卫视共同制作。于是《早餐中国》这档被网友戏称为“无航拍,无名菜,无环境”的“三无”纪录片,就这样以5分钟短视频的形式诞生了,并以超3.3亿的播放量和4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为网生美食纪录片带来一场新突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在第一季播出后评价:“《早餐中国》能够在美食题材红海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呈现方式:每集只有五分钟,契合了当下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在表达上也融入了互联网文化的参与式、民间化创新手法。”纪录片和当下“传播环境”的“融合”,在《早餐中国2》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第一季结束后,团队便一直在整理网友的意见,而每一集视频弹幕里的各种观点,也顺势成为了团队要去“突围”的重点。第二季开始前,朱乐贤曾对外透露:“网友的留言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乡镇县市隐藏着这么多宝藏。我们现在都在整理网友提供的家乡早餐,希望接下来去他们的家乡吃早餐。”因此对一支南方人占绝大多数的制作团队而言,第二季的挑战便是要突破自己原有的饮食习惯,亲身体验、并展现给观众更多北方的早餐——忠实观众在第二季播出后便能惊喜发现,《早餐中国2》听取了网友们的意见,将镜头大量对准了北方,展现了包括新疆的烤包子和奶茶、内蒙古赤峰的对夹、宁夏的羊杂碎、天津的锅巴菜等北方特色早餐。据统计,《早餐中国2》的北方早餐共用16集,占比达45%,而第一季仅有5集,占比14%。
扩大了早餐“选角”范围的同时,为了不让观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早餐中国2》还花了更多的心思打磨细节。在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食物呈现方面,《早餐中国2》首先是根据各个食物的独特之处来拍摄,有的重点拍摄食材处理过程,如“宁夏·羊杂碎”中要讲清楚“面肺”是什么以及“面肺”要如何处理;有的则耐心地等待食物慢慢变熟,如“新疆吐鲁番·烤包子”中特写了贴在壁炉上慢慢隆起,变得酥黄的烤包子;有的则通过食客的反应强调它的独特风味,如“北京·豆汁”中喝了一口便眉头紧皱表示难以下咽的小孩……具体到拍摄手法上,除了让早餐拥有最合适的“出场方式”,《早餐中国2》在通过镜头的运用上同样下了不少功夫,努力将屏幕前的观众拉到生机勃勃的早餐现场。只在赤峰才有的“对夹”在镜头前被缓缓挤压开,丰富的层次瞬间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它柔软的口感;潍坊的肉火烧用手撕开后,慢镜头语言慢慢展现了肉火烧金黄的薄脆酥皮,和满满当当的肉粒。
而和很多单单聚焦美食的纪录片不同,在全方位展现地方美食特色的基础上,《早餐中国2》的另一大亮点,则在于捕捉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太原·丸子汤”中,梳着胡子感叹“腾讯,大单位”的爷爷、被家人勒令要少吃羊杂碎所以限量“一礼拜只吃五天”的疯狂食客……这既证明了美味早餐的魅力,又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延续自第一季的“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环节,也在通过老板们的音乐品味对老板的生平故事和性格进行补充。正因有了如此多的变化,第二季的文案、风格也被网友认为“更贴近生活了”。一位网友在知乎评价道:“吃好早饭这句话可能都听家里长辈说过不知道多少次了,现在还要被一个纪录片叫自己吃好早饭,觉得挺好玩的。”《早餐中国2》针对网友反馈所做的升级,以及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用心,从口碑反馈上得到了回报——《早餐中国2》的豆瓣评分8.9,登陆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一名。在豆瓣的评论中,也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的烟火气”“烟火气的分寸感真好”等好评。《早餐中国2》作为一个网生短纪录片获得了高口碑,并非偶然。除了内容本身的高质量外,《早餐中国2》也满足了当今时代下,观众对网生内容的三大需求——碎片化、强互动、强综艺感。随着短视频的爆发式发展,各个泛娱乐行业都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9年短视频的时长爆发式增长,月人均使用时长超过22小时,同比上涨8.6%。用户碎片化观看泛娱乐产品的习惯已经养成,泛娱乐行业也都在推出相应的改变。
因此,像《早餐中国》这样时长五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也是纪录片行业的应对之一。实际上,在《早餐中国》大热之前,竖屏的短纪录片内容也已经开始走红,如2017年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就出品了竖屏纪录片《三代党员的红色接力》,2019年首部竖屏纪录片电影《我的父亲》也已推出。《早餐中国2》也洞察到这一变化,推出了竖屏预告片、竖屏花絮等更符合目前短视频观看习惯的衍生作品。
在这种趋势的助推之下,纪录片这一品类的边界也在逐步扩张。朱乐贤曾对媒体说,随着新技术、新趋势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正变得日益泛化,边界越来越模糊。“让纪录片的画质、声音或者说故事,一上来就要非常的精彩,吸引住观众。要做到这些,必然会在选题上、拍摄上、剪辑上提出许多新要求。”朱乐贤说。综艺感和强互动的探索,则是纪录片和年轻观众审美偏好走得更近的另两种方式。与多数严肃、工整的美食纪录片不同,《早餐中国》带有强烈的“综艺感”。没有传统纪录片的配音腔旁白,而是纯用采访与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再配之以当下流行的网络综艺制作元素,如搞笑字幕、俏皮音乐、“鬼畜”式剪辑等。甚至在转场上,片方所用的都是综艺常见的“花字”,而非传统的配音腔旁白来推动情节。这种对于“综艺感”的强调,其实已经为很多纪录片所采纳。《风味人间》使用了纤维摄影的方式拍摄螃蟹蘸醋,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到“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用强烈的真实感让观众感同身受。10分钟一集的短视频历史纪录片《生活在古代》则与古装宫廷大剧《如懿传》结合,聊着“乾隆和如懿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这个时代的民间生活是什么样子”等话题。
而在交互感方面,为了强调真实性,纪录片很难像其他互动内容一样有更多内容上的强交互,因此像《早餐中国》团队与网友的频繁互动,也是当下网生纪录片的特点。《人生一串》每一集的最后有网友自发刷起来的“多谢款待”,导演在拍摄时也会选择从食物的视角进行拍摄,并配上食物的文案与镜头前的观众产生互动;腾讯视频与BBC联合出品的自然纪录片《王朝》,在互动方面设置了专属的五大家族弹幕角色来提升代入感,用户在弹幕发言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碎片化、综艺感、强互动的元素的注入,让《早餐中国》得到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喜欢。而这种在微纪录片形式上的新的尝试,也为后续微纪录片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参考和支持。经自媒体影视产业观察统计,近三年来视频平台和优质内容供应商所出品的微纪录片总产量已达90余部。像《早餐中国》这样的微纪录片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而朱乐贤也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如何将短视频与纪录片结合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纪录片专业人士做短视频面临一些困难,制作精良,成本就会比较高,站在商业平台的角度会衡量是否划算?《早餐中国》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路径。”朱乐贤透露,未来会做更多短视频与纪录片结合的尝试。有数据显示,腾讯视频纪录片2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70%。在各种泛娱乐产品的边界慢慢扩张的当下,像《早餐中国》这种烟火气十足的网生微纪录片,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同,这也是该片口碑和播放量双丰收的重要原因。新事物总与争议相伴,但认知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缓慢更新。网生时代,纪录片还有更多惊喜的面貌等着创作者去解锁。作者:符琼尹 | 来源:毒眸(ID:youhaoxifilm)
原标题:《5分钟也能拍纪录片?<早餐中国2>走红背后的新浪潮》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