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吃坏消费者的网红餐饮“一笼小确幸”,13家门店已停业11家!
近日,上海有不少网友反映在网红餐饮店“一笼小确幸”用餐后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疑为店内菜品处理不当造成的食物中毒。
多位网友反映在门店用餐后出现了高烧、腹泻等状况
绿松鼠采访发现,“一笼小确幸”在全国有13家门店,其中上海、宁波的11家门店已全部暂停营业。
上海门店停业现场
上海、宁波11家门店停业,北京正常营业
7月23日,上海市食品监局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公告,确认有消费者在“一笼小确幸”虹口龙之梦店等四家门店用餐后胃肠道不适。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一笼小确幸”在上海的所有门店停止生产经营,对事件原因展开调查。
食药监公告图
松鼠君在大众点评和美团上查询一笼小确幸在全国的所有门店,其中上海的9家门店均搜索不到相关信息,宁波2家显示暂停营业,北京2家门店正常营业。
宁波2家店截图
就宁波门店停业,“一笼小确幸”宁波天一广场店工作人员告诉绿松鼠,由于上海门店出现消费者身体不适的情况,所以宁波店主动关店排除安全隐患。
尽管“一笼小确幸”北京的2家店铺还在正常营业,对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网友在大众点评网上表示“不敢去了”。对于消费者的担忧,松鼠君致电“一笼小确幸”上海丸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东城东直门分公司,其负责人表示,北京和上海是分开管理的,由于北京门店少,没有设中央厨房,食材是由供应商统一配送到2家门店分别进行加工,质量把控严格,消费者可以放心。
“大众点评网”北京地区“一笼小确幸”门店下部分网友的评论
公司回应:承认停业但并非倒闭
7月22日,有网友称,上海多家一笼小确幸门店几乎同时闭店,且均对外称闭店原因为内部整顿。
7月23日,一笼小确幸在其官方微信、微博发表声明承认上海门店集中闭店整顿,对导致此次消费者用餐后感到不适的情况自查,同时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此外,一笼小确幸称,此前网上传播的关于一笼小确幸“倒闭”的消息不属实。大众点评网平台上的所有一笼小确幸上海门店在相关部门介入后下线,并非主动关闭沟通渠道。
松鼠君致电一笼小确幸母公司上海丸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公司正在与顾客沟通,了解其诊断情况并承担医药费。但就其食材供应和中央厨房管理模式,并未给出回应。但据北京分公司负责人介绍,上海和宁波门店的食材均来自上海总部的中央厨房。
昔日人气餐厅,平均排队2小时
据了解,一笼小确幸是上海丸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餐饮品牌,是由创始人张靓及丈夫殷良于2016年初推出的针对“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餐饮品牌。此外,该公司旗下同时还有“Aza Aza!阿扎家芝心年糕料理”、“丸初章鱼君”、“美拉得反应”等品牌。
2016年初“一笼小确幸”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不久后便因其小清新的装修风格及“港式点心+花样糖水”的菜品样式获得较高人气,成为众多“网红”餐厅中的一员。如果要在高峰期进店用餐,平均排队等待2小时。
网友评论
松鼠君了解到,一笼小确幸还曾被《天天向上》推荐,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店”。
《天天向上》截图
大概是应了汪涵的那句话吧,网红餐饮吃只能退居第二,美才是第一位,这不,食品安全隐患就出现了~
此外,松鼠君还了解到,早在2015年1月,上海丸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就因“使用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被上海市食药监局行政处罚。尽管一笼小确幸当时还未成型,但其母公司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否为此次一笼小确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留下隐患呢?
网红餐厅食品安全问题怎么解?
最近几年,网络平台上炒火了一批餐厅,但实际上,外表光鲜备受推崇的网红餐厅经常被曝出生产条件脏乱差、无证经营、消费者吃坏身体等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3月,媒体报道哈尔滨一鸭血加工厂用牛血兑水冒充鸭血,产品直供给包贝尔所开辣庄火锅。包贝尔火锅店哈尔滨分店负责人称自己被制造商蒙骗不知情,而制造商则称自己送的是牛血,店家早就知道。
2016年11月,打着韩寒名气火起来的网红餐厅“很高兴遇见你”在武汉的一家店被当地食药监局关停,原因为后厨货架上疑似有老鼠屎卫生堪忧,且有无证经营的嫌疑。此后,“很高兴遇见你”在多个地区相继倒闭。
2016年8月,有多位消费者在“水货餐厅”用餐后肠胃不适。调查发现,这家曾被誉为90后订制的爆款产品的“水货餐厅”加盟管理机制漏洞很大。其中,加盟商可自行在当地选择食材供应商,也可以通过水货餐厅总部联系供应商,没有硬性要求。
对于网红餐饮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一笼小确幸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可能跟中央厨房有关。中央厨房是连锁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支柱,也是年轻的餐饮品牌较为薄弱之处。由于建立完善的中央厨房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较重’的模式,需要稳定的营收作为支撑,如果终端门店还未具备可靠、稳定的盈利能力,那么很难支撑中央厨房的正常运转。一旦出现大规模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餐饮品牌而言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采写 / 张晓荣、郑逍
编辑 / 张晓荣
部分资料来源于北京商报
近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