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宝爸的读书笔记 | 知彼解己(习惯5)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编辑:文静




上周我们分享了为了建立一种积极正面的人际关系模式,我们必须养成互惠互利的思维方式,并且努力创造满足各方的双赢局面。


本周我们要分享习惯5---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要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史蒂夫柯维。


本章中,柯维博士跟我们介绍,“知彼解己”就是:首先要以同理心的倾听去了解别人,再用恰当的表达传递自己的观点、思想、需求,争取让别人了解自己。


通过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学会倾听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认为中国人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没有之一。回忆一下我们在家庭,在公司,由于双方的误解,产生了多少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人似乎习惯于“曲解”别人的行为,无论我们怎么说,对方好像听不懂或者不愿意相信别人说的话。习惯于拿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去判断彼此的行为。


自从有了老三以后,我经常要面对这些问题:“想要儿子?”、“为什么生这么多孩子?”……最初我还会耐心的跟他们解释。几次之后,发现他们根本不愿意相信我说的话,听完之后有些人是微微一笑,有些人直接说:“别解释了,你就是想要儿子。”很明显,他们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经验来判断我的行为,我当时感觉受到了侮辱,特别想骂脏话。



对,我们在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中做了很多同样的事情。其实在沟通问题之前,我们会先制定解决方案。我们没有意愿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我们习惯于劝说别人接受我们的想法。


对沟通还有一种误解是,那些能说会道,掌握很多“套路”的人都是沟通大师。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看似当时被他们“说服了”,事后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回去后会想:“他好像没听懂我要说什么”或者“我想说的还没说呢”……我是不是“被套路了”?


如果别人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凭借着伶牙俐齿的表达展开一段对话,我们自然会质疑他们的动机,“证明你是对的?”、“想说服我?”、“想让我为你卖命?”……几次后,处于安全感的考虑,我们自然不再对他们开放我们的真实想法。


当我们以自我的方式去倾听,换句话说,以我们自己的观点作为我们的参考框架,我们倾向于以四种方式之一作出回应:


1.评判:同意或不同意对方所说的内容

2.探究:从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中提问

3.建议: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提供解决方案

4.解释:试着用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去弄清楚这个人的动机和行为。



柯维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已经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又用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表达。但是我们学过如何倾听吗?”——史蒂夫。


大多数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因为,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自己,却疏于倾听。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贴切的回应,或者是找到对方的弱点进行反驳、攻击;或者想法如何说服对方,跟本不是想要了解对方。因为我们常以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可度他人之腹。


习惯5说:我们必须首先寻求理解别人,然后才能被理解。为了寻求理解,我们必须学会倾听。


在我们提供建议,提出解决方案或以任何方式与他人有效互动之前,我们必须通过移情倾听来深入理解他们和他们的观点。


我们必须在充满接纳和诚信的品格上建立共情倾听技巧。这情需要一种基本的范式转换。我们通常首先寻求理解。也就是我们需要学会同理心倾听。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会同理心倾听不只是理解别人语言当中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中语言成分只占10%,声音和语调占了30%,剩下的60%由我们的肢体语言来传达的。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如果我们用同理心倾听取代以往的反应,我们会看沟通的效果的到显著的改善


进行这种转变需要时间,说实话,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经历,为了提升我个人的倾听的能力,我用了三年的时间训练自己在跟别人聊天的过程中,在头一个小时里,不说话或者少说话,只问问题。为此,我还特意去学了以发问为基本技巧的“教练技术”。


书中提到,同理心倾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复述对方的话,这至少能让我们专心听对方说。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也就是要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第四阶段,尝试加入一些解释,又带有一些情感。


用我和老三的一段对话举个例子(简化版):


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看出她心情不太好)

老三:“嗯……爸爸,我不想上学了。”(情绪很低落)

……

我:“我上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你觉得学的内容有点儿困难?”

老三:“不是,就是觉得上课太无聊了。”(有点儿生气的样子)

……

我:“你是说今天所有的课你都不喜欢?”

老三:“嗯……也不是,我喜欢美术课,我太喜欢画画了……”

我:“嗯,看得出来,你每天拿着小本在那画……今天画了什么?”

老三:“画了很多水果……王小花(化名)画的香蕉像个冬瓜……哈哈”(情绪已经好了很多)

我:“晚上做完作业,咱们一起画画?上次那个简笔画怎么样?”

老三:“好啊!”(没事儿)

……


老大也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当时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仅仅说了一句:“是,以前我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可是没办法,不工作咱们就没饭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吧。不是每件事儿我们都喜欢。”老大也没说什么……低着头继续走了。


一看她的状态,我就知道,我的回答不好。当时也很想跟她共情,但好像“共”的不是地方……哈哈哈


习惯5的第二部分就是如何“寻求被理解”,这对于实现双赢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寻求被理解,首先我们要有勇气表达出我们真实地想法,尽量不要有隐藏。在深刻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关注的背景下,当我们能够清楚地表达我们的想法时,这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想法的可信度以及可接受度。


可惜的是,书中没有提供更多的表达技巧,以下四个方面是我提供给大家的参考,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表达自己,提高夫妻间的沟通效率。



首先,注意措辞。要多用我们、我,少用你们、你,后者很容易让别人感受到指责或者被教导,从而产生“敌意”或者抗拒。尤其夫妻间的对话,特别容易忽视这一点,“你爸如何如何……”、“你妈如何如何……”、“你儿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记得下次换成“咱”、“我们”……这说明咱们是一个战壕的,而非敌对关系。


第二,从共同的利益出发。这件事儿是不是我们(家庭)真正需要的?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益处?为了完成这个事儿,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何解决目前的困难?


夫妻之间,吵架在所难免,但是可以吵得有水准。具体细节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写过的文章:让吵架变成增进关系的催化剂。


第三,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轻易判断别人的意图。感受一下,以下两种表达,哪一个更容易让人接受?“我知道你不是有心的,但是你的行为或者语言,使我感受到不被尊重,或者被冒犯。”或者说:“你总是伤害我!你总是这样曲解我的心意”


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在指责或者提出问题时,务必提供几个解决方案可供对方选择。


要练习“知彼解己”需要从影响圈开始,也就是亲近的人开始,此后一段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尝试更多的聆听,例如:谈话开始30分钟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只专注于倾听。我相信,如果能坚持一个月,家庭关系一定会有一些变化。




练习习惯5:


1. 下次你看两个人沟通时,捂住耳朵。猜一猜他们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单靠言语是否能传达到位?哪一个人对这个谈话更感兴趣?另一个人是什么表情?写下你看到的。


2. 下次你要进行一次谈话时,采用同理心倾听的方式。首先,在头脑中详细描述对方的观点。他们面临什么问题?再去想我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的需要?



近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