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恐怕我们关于“性格和品格”,存在一些误会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在我阅读各种育儿书籍的头几年,一直被一些词汇所困扰——气质、性格、道德、习惯、品格、兴趣、爱好、特长……这些词汇在书中被广泛的使用,有些时候看起来一样,有些时候又不一样,有时候明白,有时候又被搞的糊了巴涂。


一开始也没太在意,最近这两年才意识搞清楚这些词,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词,其实代表着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如果我们的期待出现的偏差,会导致整个教养方式进入某种误区。


接下来几周,我想用几篇文章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词汇到底都代表什么意思,包含哪些范畴。当我们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意义时,我们才不会被别人“忽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才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儿不能做,这让父母的养育行为更加有智慧。


今天,先以我和馨悦作为案例,帮助大家大致了解一下这些词到底在生活中怎样的一个存在。后面的文章,我们在逐步的详细说一下每一个词背后的意义。




“内向”与“外向”


很多人常常用说话多少来区分“内向”与“外向”。也就是我们常常认为的“内向的人,不爱说话”,“恐惧公众演讲”;“外向的人一定是非常爱说话,善于表达”,“喜欢公众演讲”。



馨悦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如果你跟她相处一段时间,或者看到她在台上的表现一定不认为她是一个内向的人。她在讲台上的表现,用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以至于有一次她在线下活动分享时说自己是“很内向”的人,台下的妈妈都不相信,“你这么能说,怎么可能是内向的人?”对,有时候,我也有一种错觉:“有些时候她怎么比我这个外向的人还能说?!”


其实,这是对“内、外向”性格的一种误解,“内向性格”和爱不爱说话的关系不大。很多性格外向的人也不喜欢说话,说话也不多。


“内向”和“外向”的本质差异是在于对外界反馈的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


“内向”性格的人一般会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他们的经常受外界的反馈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也就是说,“内向”性格的人很关注别人的感受。


而“外向”性格的人一般不太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馈,绝大部分的时候不太容易因为他人的反馈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也就是说,“外向”性格的人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



举个两个例子


我们家经常会接待一些朋友,有一些是来做婚前辅导的,有些是来谈养育孩子的,有些是来聊信仰的……有两种情况,馨悦一般很少表达,有时候的表现完全是“尬聊”的状态。


第一种,如果来的人比较封闭,不爱说话,也不太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表现,让馨悦心里比较紧张,不太确定是不是认同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其他的想法,是不是用这种沉默的方式在敷衍她……所以,她基本不说话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到访的朋友,有自己非常显明的观点,喜欢与人辩论,指责她说话的漏洞或者缺陷,这种情况下,馨悦一般也会选择沉默。她心里的对话是:“既然你已经想好了,来找我干嘛?”、“我怎么说才不被挑错?才能让他满意呢?”……她的关注点会逐渐转向他人的反馈,会让她犹豫不决,反而变得不表达。


对于我来说,这两种情况对我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你的反馈如何,我都会把我该说的话说了。你是不是接受,是不是喜欢,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


最近我和馨悦经常一起去分享,也基本都是关于婚姻和育儿的话题。我们会一起准备分享的内容,讨论在分享的时候,两个人分别说些什么。在正常分享的阶段,我们两个都算比较自然,看不出什么差别。


一般到了最后的提问环节,她就会比较紧张,她不知道别人会提什么问题,她怎么回答对方才能满意……这时候,潜意识的她就会躲在我身后,让我先去回答一些问题,然后她来补充。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也不怕出丑。但是她不行,她担心自己的回答,不够严谨,被别人挑出毛病,出丑。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内向”和“外向”真正的差别在哪,并不是说话的多或者少,而是如何应对“他人给自己的反馈”。


馨悦和大部分“内向”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父母请朋友来家里,16岁之前她从来不跟人打招呼,顶多就是笑一下,就算是问好了。然后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如果想上厕所,她宁可从窗户爬出去(小时候她家住平房),也不愿意走大门让别人看到她。


我知道,很多“内向”孩子的父母跟我岳父岳母一样,经常被她们这种“害羞”弄得非常没有面子。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改变她们的行为,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和大部分“外向”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喜欢家里来人,一来人我就高兴,喜欢听大人聊天,跟他们一起说话,宁可作业不写,也要在客厅看着他们聊天。不但如此,自己也喜欢往家里带朋友,无论在北京、在佳木斯还是在新华,我们家一定是小伙伴们的据点。每次人走了,我心里都会很失落,觉得房间里冷冷清清的。


幸好我父母也是比较“外向”的人,他们也喜欢让朋友来家里,节假日经常有三拨人(爸爸的朋友、妈妈的朋友、我的朋友)同时在我家。如果一个“外向”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一个“内向”的人,想想会是什么情况?


肯定希望孩子可以更多的专注于学业,别总是跟那些“坏孩子”在外面疯跑,别总是找他们来家里玩儿……这种差异同样会给亲子关系带来非常大的困扰,让很多外向的孩子感到被束缚,越发的想要离开家,走得远远的。


从这些案例中,我想大家能体会到一些原则。“内向”和“外向”是属于气质类型的范畴,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变得跟“外向”的孩子一样,或者相反,期待“外向”的孩子“内向”一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与气质类型相关的还有:宏观与细节;急迫与稳健;理性(重视事情)与感性(重视人的感受),后面的文章再详细描述。


它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无论怎么说都是邋邋遢遢、马马虎虎、丢三落四的?有些孩子看起来总是慢吞吞的?有些孩子总是情感比较丰富……




“勇敢”与“胆怯”


很多人认为“内向”的人都很温和,追求稳定,有时候甚至比较“胆怯”,“外向”的人一般会比较冲动,追求进取,看起来很“勇敢”。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馨悦在成为全职妈妈前,从事的是销售工作,而且是销售工作里最难做的工作之一。但是她做的很好,个人的业绩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很多时候,她比那些看起来非常能说的“外向”的同事,要勇敢的多。


另外,作为一个女性,在现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敢要五个孩子,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勇敢”的行为?


我是特别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培训师,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很多的时候,我不恐惧上台,但有些时候却表现得非常“胆怯”。


其中一个让我最“胆怯”的事情之一就是主持婚礼,很多人想不明白,既然你能上台培训,为什么不愿意主持婚礼呢?这不都是属于“公众演讲”的范畴吗?但是我就是不喜欢,每次要主持婚礼前,我都特别紧张,甚至会连续失眠好几天,结束后也会感觉如释重负,特别想找一个地方好好睡上几天。


参与教会的服侍也是如此,如果你让我上台带敬拜(唱歌、祷告),我很少会紧张。有一段时间,我需要上台讲道(分享圣经的话语)我却紧张的不行不行的,无论准备的多充分,还是会失眠,上台后还是会紧张,特别紧张,后来干脆就躲了。这不是“胆怯”的行为吗?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是不是能体会到,品格其实和气质类型没什么直接关系。“内向”的人在有些方面也可以做到很勇敢,“外向”的人在有些事情上也会非常“胆怯”。


与品格相关的词汇还有:坚持、喜乐、盼望、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后面的文章,我们也会详细说说这些词,这是我们教养孩子的重点内容之一。




“孝顺”与“忤逆”


如果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来评价我和馨悦,我们应该都不属于“孝顺”的孩子,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忤逆”之辈。


父母说的话,我们很少听,有时候父母说东,我们说西;父母说西,我们说东……我们不习惯和父母住在一起……


对啊,这些常见的被认为“孝顺”的行为,这些合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我们基本没有,就更别说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了。



我们觉得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在变化,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孝顺”这个词背后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那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孝顺”、“无私”、“舍己为人”……这些词汇又该如何面对呢?


接下来几周,我们一起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敬请期待!



近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