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学人》的文章常用两个标题?难道是因为脑洞太大了?
英语学习笔记
读原汁原味的书刊,学立刻就能用的英文
我最喜欢星期五。不过这倒不是因为过完星期五就可以好好休息了,对创业狗来说,每天都一样。
喜欢星期五,是因为这一天可以读到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实际上TE是星期四更新,因为时差的关系,在中国是星期五)。
我是《经济学人》电子版的付费订阅者。每周五醒来,第一件事是开VPN,然后在《经济学人》App上下载最新一期的issue。读到精彩之处,我会登陆《经济学人》的官方网站,利用打印功能把文章整理成PDF格式,便于分享、打印和做精读笔记。
如果你也用苹果电脑,可以像我这样来一波操作
读《经济学人》,我的习惯是先看一下标题,先读我感兴趣的、标题好玩的文章,然后再按话题选择性地读一读其它文章。
打开这一期的《经济学人》,我先是注意到了一个词"grind",在Leaders板块有"The gaokao grind",在Finance and economics板块有"The daily grind",一个词若是光在标题就出现了两次的话,一定要去好好查查这个词,并彻底掌握。
说到The gaokao grind,我又想到了年初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时,提到科举的“殿试”时,有这么一段话:
It was the moment to which all his years of grinding labor and hours of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were supposed to lead.
这里的years of grinding labor and hours of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就可以理解为“寒窗苦读”,可以直接学以致用来形容高考。《经济学人》的标题The gaogao grind的grind表示“枯燥乏味的事情”,和gaokao形成了头韵。
TE的app截图
如果你经常像我一样在App和官方网站上读《经济学人》,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经济学人》经常给同一篇文章起两个标题。例如这篇讲高考的文章,在网站的标题是这样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
一个是The gaokao grind,一个是Gaokao gruel,都用到了头韵,不过出现的位置并不一样。相比来说,App版的标题更讲究,而网站版的标题更直接。为此,我们曾在微信上请教了一位《经济学人》的记者朋友,以下是导出的聊天记录:
Mark Johnson在《经济学人》官方网站的介绍
原来如此!App版本和纸质版本一样,标题比较传统,通常很cryptic(含义隐晦的),善用双关语。而为了迎合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和传播,他们还会起一个比较清楚直接的标题。
另外,和很多报刊媒体一样,《经济学人》也有专门负责设计标题的head-line writer。很多标题都是有讲究的,像是作者精心埋了些彩蛋等着有心人来挖掘。
我建议大家阅读的时候,多注意一下大标题和小标题,除了赏析《经济学人》的咬文嚼字外,还可以通过解读标题提高阅读效率和趣味。
推荐阅读
下一站《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是在上海,时间是7月14和15日。现在还剩10几个名额,还想报名的朋友请戳👉 报名《经济学人》阅读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