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出国读国际学校,我有哪些英语阅读学习建议?
最近新来了一家中国邻居。妈妈带着 8 岁的女儿来清迈读国际学校,准备读四年级。
小姑娘活泼可爱又大方,很快就成了小鹿的好朋友。小姑娘的英语也不错,很小就上外教课,一直也坚持英文阅读。这样优秀的孩子在国外读国际学校应该没问题吧?
前两天我们在邻居家和一位国际学校老师聊了很久。这位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理解能力」。
以她的教学经验,她发现许多孩子读起来还算流利,但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回答问题,学生往往答不上来。能够朗读、有一定的词汇量是阅读的基础,但能读、认识一些词并不代表真的理解了这段话。
邻居家小姑娘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呢?我跟她说咱们一起读个故事试一试。
翻开老师推荐的 4 年级阅读书目(Oxford Reading Tree),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还挺难的:
小姑娘有些紧张,读起来还有些吃力。不过我相信以她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这边学习一段时间应该会有很大进步。
针对英语学习习惯,我和她主要分享了两点学习心得,也在此分享给你。
1)中文是辅助,尽早用英语学英语
「这段话什么意思?」并不等同于「把这段话翻译成中文」。一来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译成中文意思也说得过去,但不一定是完全理解了原文;二来是在国际学校全英文授课环境,习惯性的翻译优先会让自己慢人一拍。
「这段话什么意思?」的本质是在训练 paraphrase 的能力:
如何 paraphrase 呢?首先要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再聚焦这段话里的关键词。遇到生词先结合上下文理解,然后可以利用词典工具辅助理解。我给小姑娘和妈妈推荐了三个工具:
a) Google+Youtube
既然在国外读书,Google 和 Youtube 方便又好用,一定要用起来。比如那位国际学校英语老师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问小姑娘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odles and pasta? 我们就可以用 Google 和 Youtube 做功课,顺便就锻炼了阅读和听力:
b) 朗文词典
老读者应该人手一份儿了吧?我多次安利过 app 版本的朗文词典,至今我已经用了快 10 年。朗文词典的好处是它用 3000 个核心基础词汇解释了所有其它单词,因此它是「用英文解释英文」的绝佳参考,可以为我们的 paraphrase 提供思路。
推荐阅读:朗文字典中容易被忽视的干货
c)《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这也是我安利过无数次的词典,它的好处是有英汉释义,例句也很灵活,可以帮助我们把英语和中文结合起来。利用这个词典查词时,可以先读英文解释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看中文翻译,也可以反过来先看中文再看英文释义参考。
推荐阅读:我为什么推荐这个双解词典?
词汇量的「量」是数量和质量。多多益善,但同时要注重理解、会用、能举一反三。在国际学校读书,我们要观察和学习英语为母语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工具,同时也从自己的母语学习经验和母语优质资源中总结技巧,这样最终才能享受双语/多语的乐趣和好处。
2)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本质是「描述画面」
上面我们讲了阅读理解的本质,以及 paraphrase 的理念和工具。这里特别说一点:paraphrase 的核心不是机械式变换词汇,而是「描述画面」。
比如听到 I'm happy,脑中会自动翻译成「我很开心」,但是 happy 这个词不完全等同于中文翻译「开心」。happy 也可以是「感到满意的」「美满的」「合适的」,不同语境下有不同意思。翻译只是辅助,但过于依赖翻译学习语言,容易把自己的想象力框住。
换一个思路。听到 I'm happy 时,脑中是什么样的画面?可能是满面笑容、和朋友一起玩儿、去迪士尼乐园、收到礼物......看到这个画面,我们就能用更丰富的词汇描述它。这样一来死记硬背、字对字翻译就变成了主动创造,词汇就成了一块块乐高。「创造」才能获得更多更持久的乐趣。
写在后面。
上面是我对中国孩子出国读书学习习惯的观察和建议,再多说几句,聊聊「词汇量」。
刚学英语的那几年特别注意「词汇量」,背了不少词汇书甚至词典,隔三差五要用网站测测。如今词汇量变得没那么重要。我依然有无数生词,但没关系,不会就查查多了用多了就记住了。更注重的是能不能「左右逢源」——不被生词卡住,利用词典工具、网络搜索找到生词的「熟词平替」,看到一词一句的画面和情感。
词汇量无比重要。我自己入门英语就是凭借背单词开始,无所不背无所不查。苦功夫一定要下,死记硬背是家常便饭也是最简单的一环。分享这个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利用母语辅助理解外语,也尽早积极用外语学外语。
那些由数字堆积起来的自信在我看来是纸老虎。真正的自信来自养成了哪些学习习惯、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里不会学哪里,学习的乐趣就在那一次次沮丧和 Eureka!中呀
猜你还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