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分得清新闻消息里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吗?

潘姜汐熹 好奇心研究所 2019-03-25

事实有真伪,观点无对错。



美国调研机构 Pew 在今年 2 月 22 日 到 3 月 8 日之间对 5035 名美国人做了一项关于公众对事实和观点的辨识能力的调查,他们分别提供了以下五个事实陈述和五个观点陈述,要求受访者判断类别——

  • “社会安保、医护和医疗补助的支出在美联邦政府预算中占比最高”(事实)

  • “把联邦最低工资上涨到每小时 15 美元有利于美国经济”(观点)

  • “2017 年 ISIS 组织失去了他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量占领区域”(事实)

  • “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组织形式”(观点)

  • “在美国的每个人的平均医疗成本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事实)

  • “大多数情况下堕胎都应该是合法的“(观点)

  • “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也在宪法保障下的享有一定权利”(事实)

  • “非法移民是现如今美国的一个大问题”(观点)

  • “奥巴马出生在美国”(事实)

  • “政府几乎总是挥霍而低效的”(观点)

受访的人中大部分判断对了三道以上,72% 正确识别了三条以上的事实,78% 准确识别出三条以上的观点,只比随机猜正确率高一点,而五条全部辨别正确的人分别只有 26%(事实)和 35%(观点)。

图表来自: Pew

能准确分辨(能够被客观证据证实或证伪的)事实和(体现表达者主观信念或价值判断的)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连事实和观点都分不清楚,就谈不上争论和质疑。

理论上来讲,观点应该立足于事实,基于同样的事实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可以互相碰撞争个短长的。

但在现如今的网络环境中,有非常多观点仅仅是来自事实的片段+99% 的揣测,比如万州公交车惨案,一开始只是看到被公交车碰撞使得车头与车流方向相反的红色轿车,就有人看图说话得出了“女司机果然是马路杀手”的观点,不光是非不分,还混杂了性别偏见带来的思维定势。

也不是所有轻率得出的观点都是出于恶意,比如之前有一段惹人心疼的“快递小哥冒雨送快递竟被偷,暴哭 20 分钟”视频,只是拍摄视频的人从自己观察到的“小哥暴哭”的事实推测出了“他这么伤心,加上快递看上去有点乱一定是被偷了吧”的个人观点,结果让一个和女友闹矛盾的伤心男孩上了微博热搜,让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小偷挨了两天的臭骂。

许多未经核实的事实会堆砌出一个看似毫无破绽的结论。暴哭快递员事件的发酵中,人们对快递员生存状况的关心当然起到了一定助推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被不断转发的消息中还有一句“北青报记者从事发地附近的派出所了解到,确实接到一名快递员报案说派送的快递丢失”。

公共媒体和派出所都为整件事增加了可信度,以至于让人们忽略其他一些概率相当的可能性(比如快递员是在为别的事哭,媒体可能找错了派出所),把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推测当作不争的事实。


Pew 从人们对政治新闻的敏感度、对科技信息的理解、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对新闻本身的兴趣等几个方面了解它们会对人们辨识事实和观点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前三项都有显著影响人们的判断,对政治科技信息敏感的人判断正确的分别占 36% 和 35%,相信国家新闻机构报道的美国人中有 39% 五道全对,不怎么相信的人中只有 18% 全对。

而人们对新闻本身的兴趣影响不大,感兴趣和不感兴趣而判断全对的人分别是 32% 和 24%,对观点陈述的判断,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判断正确的比例更高(39% v.s. 36%)。

除了基本的辨识判断之外,Pew 还发现,当受访者认为一个陈述属于事实陈述时他们会过高地估计它的准确性,当他们把一个事实陈述误认为观点时才会倾向于对这个信息表达异议。

但实际上,事实才是可以质疑真伪的,观点反倒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认同和不认同。举例来说:

“Chris Wu 专辑销量在 apple music 美国区屠榜”,是一个事实陈述,尽管这一事实是钻了技术空子实现的,是可以被证伪的。

“Chris Wu 的歌就是好听,值得单曲循环 100 遍”,则是一个观点,你可以不同意,但没办法证明它是错的,在粉丝的执念里它不能更对了。

在争论时纠缠于观点很容易就变成抬杠扯皮,只有准确识别出核心事实是什么,证明它是有问题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讲道理”。


(END)



- 动图来自: Daria -

- 封面来自:郑舒雅 -


#所有下划线超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黄色下划线#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