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论问题时如何合理表达“我不同意”?有人画了张图来解释

刘融 好奇心研究所 2019-12-04

既能用来提高辩论的姿势水平,也能用来筛选出“比较值得参与”的辩论。



与人争论是困难的,在网上与人争论尤其如此。早在 2008 年的时候,Y Combinator 的创始人、美国知名程序员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就提出,互联网正在把写作这件事从“你写我看”的阅读模式逐渐转换成“你问我答”的对话模式,对话变多了,冲突自然也会随之增加;此外,当我们在网上回复另一个人时,往往是出于反驳的目的而非附和,这样的“对抗性”又反过来加强了在线上认真讨论问题的难度。

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Graham 在他早期的文章“How to Disagree”里,提出了“反驳金字塔(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理论,将表达“我反对”的技巧分成七个层级。从这个理论提出的背景来看,它主要适用于“如何跟一个还算讲理的正常人讲理”。不算什么很时兴的方法,但你可能会欣喜(or 遗憾)地发现,他说的这些,直到现在还是一点都不过时。

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

七种表达“我不同意”的方式,按照反驳水平从低到高排列分别是:

1. Name-calling/谩骂:毫无疑问是最低级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喷子”或者 Internet Trolls。那些不问根由上来就是一通飙脏话/谩骂/羞辱都在此列,当然,也包括那些虽然没爆粗,但是言语性质跟讲了也没什么区别的扣帽子/贴标签等等。

2. Ad hominem/人身攻击,就事论人:简单来说就是“把反对的重点放在发言者而不是言论内容上”,包括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资格/动机论”“受害者有罪论”“你行你上啊”等等。作者在这里特别提醒说,他并不是完全不同意在讨论中提供一些类似的附加信息,但是如果你的目的真的是指出对方的论据漏洞,光甩一句“你自己也有问题”就扬长而去并不是个好方法,看着好像挺酷,但其实并不能真的显出你有多高明。

3. Responding to tone/指责语气:跟前一条差不多,同属于“可用但不太有效”的反驳路子。它跟前两种相比算是稍进了一步,但还是回避不开两个问题:第一,语气(包括措辞、拼写、语法)有时候是个相当主观的东西,纠结“语气不正确”虽然很容易,但对方或第三方却未必能 get 到;第二,语气跟观点是两码事,而前者往往并不是关键所在。

4. Contradiction/提出反对:是的,直到这里,我们才算刚踏入了反对艺术的初级门槛。它的关键在于,需要满足“针对对方的某个观点陈述反对意见”这个基本要求。这里的反对意见可以只是简单的“我不同意”,也可以是阐明态度,哪怕只是“你说这不行,但我觉得这很可以”这种。


5. Counterargument/提出论据:最低配版本的有理有据。可以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已有的科学研究不支持该说法”;也可能是不太可信的,比如“我哥们/我爹妈/我二大爷说根本不是这样,其实是 blablabla”这种“我有一个朋友”式的道听途说系列,但总归是 have a point,比纯表态又近了一步。

6. Refutation/完整的反驳:能让人(至少在观感上)采纳的“我不同意”。它要求反对一方完整引用对方的观点、定位出观点中的漏洞,然后提出值得采信的依据。也就是说,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一句了事,必须做到“完整地”阐述。

7. 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反驳核心观点:真正意义上的反驳,它跟前一条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虽然不缺要件,但有些其实挑错了重点,甚至跟自己要反对的观点说的是一回事(某种意义“为杠而杠”也是这样);而前者针对的必须是对方的核心观点,而且必须是有效的反对,而不是“仅仅换了个说法”。

这个理论在 2018 年被 Big Think 作者 Paul Ratner 引用并且画在了一张图上,还入围了同年的英国 Kantar “信息之美” 奖(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

Big Think

不过有一点需要你注意的是,以上种种都只是在讨论反对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它提供了一种体面的、有礼貌的、不太让人有恶感的范式,但并不保证“内容”的对错。换句话说,你讲的可能完全不正确,也无法说服任何一个人,但至少你从头到尾不失风度。

为什么我们需要它?

更直接的问法是:我们真的还需要这个理论吗?

一个几乎是当代共识的观点是,现如今哪怕你好好说话都能遇到一百种降维打击,如果连网上争论还要注意形式,有时难免略显笨拙。这点确实没错。“反驳金字塔”当然不算一个完美的理论,它推崇冷静克制,但实际情况肯定比这复杂(有时表达的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讨论”)。 在“杠精”、掐架、狗头护体盛行的中文互联网上,确实给人古典有余轻巧不足的感觉。但这也是它的可贵之处:不同于那些街头过招一样的“机智怼人大全”,它并没给出任何抖机灵的方案。毕竟你也知道,任何形式的“炫技”只能逞一时爽快,长久来看无法真正解决矛盾。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意见分歧时沉默才是不礼貌的”,但你可能出于各种顾虑而选择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当然也没啥标准解决方案,不过,在这个被研究者称为“情绪更容易被传播”的时代,你掌握了反驳的方法论,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自己的愤怒(或者随便哪种感情)被轻易地劫持。退一万步讲,你至少可以换个思路,把这个理论当成筛选意见的标准,区分出“真正的反对”和“制造矛盾”,躲开那些没多少建设性的“强行对立”套路。

Graham 在自己的文章最后说,争执不是非要伴随着愤怒,合理地表达“我不同意”,能把对话引向更好的方向,而且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是个相当愉悦的过程。所以,当你发现值得参与的议论环境,别轻易保持沉默,抓住机会参与,你(或者你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距离真理更近——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

(END)

- 题图来自: Giphy © Looney Tunes-

- 动图来自: Giphy © The Tonight Show Starring Jimmy Fallon © BBC Earth-


#所有超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黄色下划线#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