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触碰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探讨“女人味” ?
如果世上只有女性一种性别,就不存在“女人味”了。
▼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一项关乎“什么是新时代女人味”的调查,6560 个表态的主要反馈是“独立自主”,人们理解的“当代女人味”,不是对某种女性特质的强化,而是对一种完整人格的期待,女性和男性都能以某种统一的“人”来交流相处。
好的,那么还有一个看起来容易但是想着很烦的问题是,独立人格之下,所谓“女人味”该是什么面目?是“做你自己”这种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面目吗?
我们从女星的“女人味”开始入手。
社交网络上时不时有对七八十年代女星群像的怀念,感慨为什么如今的女星都缺少上一代的韵味,美丽但没有“女人味”。
在现在的政治正确语境下,用“女人味”来形容女性是有风险的。温柔、优雅、妩媚,这些在过去被视为女性的优良品质,如今很容易被认为是“向男权社会谄媚,是驯服”。女权主义强调女性的自由选择,当代女性的口号是“独立自主有个性”,不要取悦别人,要取悦自己,不要迎合主流审美,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打扮去健身去做自己。
但是这个“自己”不能衣品过时穿得像草丛中拍照的大妈,或者蓬头垢面连口红色号都分不清。平权的口号下的“按照自我喜好来活”在消费主义下变成了一种“虚假自由”,这种自由需要通过不断买买买才能维持,所谓的个性常常得通过买特定的商品来达成。要随意不羁买件牛仔裤,要文艺清新买件亚麻衬衫,要断舍离就扔掉所有只剩两件白色 T 恤。
人人都追求个性,但是个性都很像。一个看似更加多元的时代,却因为信息太过畅通,大众审美取向变得更单一,以往千姿百态的女星,如今都像 Angelababy 和杨幂在同一家外科医院里有丝分裂出来的一样。
另一个原因在于,以往的女星依靠作品角色的塑造来打动观众的(有摄影师和导演的功劳),如今女星更多的是偶像主导,社交网络的流量粉丝决定了人设的需要。偶像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女星太担心意外和出错,保险的做法自然是想红就按照那些单一的标准来,快速收割粉丝。
那些让人怀念的旧时女星的“女人味”究竟是什么?
进化心理学认为,女性吸引力的内核是好几百万年的基因记忆决定的,“女人味”的魅力都反映了年轻和健康的线索,暗示繁殖价值的大小。戴维·M·巴斯在《欲望的演化》一书里认为,因为生理结构,女性通常得担当孕育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变相就要提供很多资源去给下一代,所以女性偏好能够提供生存资源的男性作为配偶,这是动物世界雌性择偶行为最古老,最普遍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丰满的嘴唇、光滑的皮肤、明亮的眼睛、 富有光泽的头发和良好的肌肉状况的外貌特征,以及活泼、轻盈的步态、活跃的面部表情等行为特征,这些关于年轻和健康(繁殖能力)的身体信号,构成了男性眼中的女性美标准。
这种基因偏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断呼吁美的多元化,但即便南非人和美国人喜欢的美女也都长得差不多。最高的颜值都是左右对称的平均脸(意味着更少受到寄生虫和紧张性刺激的破坏)、不论身材是苗条还是丰满都更偏好腰臀比在 0.67-0.8 之间(低腰臀比标志着健康、生殖能力和目前没有怀孕)。即便地铁和电梯里那些大头贴女郎的广告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但她们仍旧会继续存在下去,因为这些千篇一律的脸就是最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颜了。
生物性之后,文明登场了。乔治•巴塔耶认为真正使人从动物得以成人的是“禁忌”,禁忌否定了人的动物性(乱伦和暴力),性器官被衣服包起来,性交被严格地控制在婚恋系统里。人的注意力从繁衍转移到劳动和积累去,设立各种禁忌来确立秩序,在秩序的护航下,一路狂飙搞生产,原本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如今人不得不劳动,劳动才是主体,人成了客体,上完一周 996 的班,唯一的周末休息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再生产,社会在人不间断的劳动下驶向进化的乌托邦,纯粹的休闲是没有地位的。道德在生产和政治的妥协里被生产出来,人开始“想碰触又缩回手”。
乔治•巴塔耶在《色情史》里谈到“情感需要耗费大量的闲暇时间,而下流从根本上是节约、算计或禁忌的产物,冷漠与下流相关。常常,色情和爱所需要的细腻情感过早消失,粗俗和下流却提前到来。”
说起来模糊,那些不太有效率的、常常“想要触碰却缩回手”的,如果发生在女生身上,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女人味”。
可以想见,类似的场景也会发生在男性身上(有时会让一个人显得十分可爱,比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的休•格兰特)。并且这些远非指代言行举止,它有可能是一种决策机制,有可能是一种随机反应,要说有什么固定条件,那就是“出于天然”。
“女人味”并不是“一定要做什么”,反倒是有些场景会明确把女人味扫除干净。
急于去性征化的女权主义,更愿意追求确定性,“no means no”,情爱关系中的「暧昧、诱惑、挑逗」那些模糊性概念在政治正确里逐渐消亡。即便在肯定欲望的合法性后,仍旧担心自己对女性欲望的彰显是出于对男权的迎合,这种对性别的警惕,在社会性别层面有积极意义,但在个体交往里,就显得充满了计算。
而这种正确的理性计算,在乔治•巴塔耶谈论的“色情”和伊莱恩·西奥利诺谈论的“诱惑”两种情感里,都被排除在外。巴塔耶认为世俗生活通过禁忌(建立秩序)否定原始兽性,而神圣生活又否定了世俗生活(的秩序),色情在这种双重否定里,从违反道德的性欲发展而来,是反效率的“无用情感”。婚姻里的欲望是没有色情的。西奥利诺则认为诱惑一定是目的不明确的,不执著于结论的,兴奋不来自满足,而来自欲望。
正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里说的“我们从来都不只是在看一样东西,我们总是在看东西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谈论的“女人味”,并不是在说“长发白裙、温柔贤淑、优雅恬静”这些特质,而是这些特质能引起异性(异性指生理性别而非社会性别,不一定是男性)的情欲关联——如果世上只有女性一种性别,就不存在“女人味”了。
所以,最后我们决定借用“女人味”这个概念,对异性之间的相处做一次微妙情感的讨论。
人和人之间的间隔
所谓人和人之间的“间隔”,不单单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是互相间的在意、关怀和感应,知道对方的存在。而性别由于社会规范的天然会为异性之间隔开一段间隔。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里认为,“大凡所有暧昧的,既“有间隔”的部分,都有着难以言喻的妖艳和绝美。当一个整体被偶然分离时,留下的是令人遗憾的气场,这个气场又会转而成为“间隔”的惆怅。
间隔给了双方想象的空间,“法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出于意料地喜欢听煎牛排时滋滋作响的声音,而不是真的去吃那块牛排。”《法式诱惑》里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感知间隔情绪的钥匙。
人并不仅仅指人自己
日本人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自身或物体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当人存在时,周围被影响的空间也隶属于这个人本身。威严的人会让人敬而远之,亲和的人会让人亲近。在人群中不会被他人注意到,但当被别人注意到时,绝不会让对方失望。
重要的不是让对方明白,而是驱动对方想要明白的心态
由于异性(泛指互相吸引的性别)之间有天然的性连接。“不准确告知对方,而让对方自己去发现,不让对方知晓,而是引导对方去探知,不去说服,而是为了深深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一场不基于效率的情感交流,在于为对方营造足够的人为期待。
看起来简单自然
太明显的打扮和动机都会让人显得局促,或者保持最朴实的本色,或者把背后复杂的努力装得简单自然。 法国女人推崇的 effortless 风格(比如头发)在打理方面需要比一般风格更多的精力和经济付出,但呈现出来往往是一副刚睡醒的乱糟糟的头。
并不以结果为导向,所以对坏结果也认可
不去抵抗,也不争取,顺势而为,没有欲求就会显得“高级”,把一切交托给那些神秘的宏大事物(命运或神或性基因)。结交也好,分散也罢,事过境迁的惆怅情绪才是这场交流需要的。
#关于本栏目「100 个生活大问题」: 我们关注那些当代人类细枝末节又无比重要的生活动态, 就是“哎你们最近发现没有”类话题。
(END)
- 题图、插图来自: 郑舒雅 -
- 更多精彩文章 -
#所有超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黄色下划线#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