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又添新空间,一家常换常新的植物生活方式零售店

城市生活好方式 mars探索新鲜城事 2023-03-03


见植 PLANTOPIA 创立于 2018 年,是以沉浸式绿植空间设计、植物零售为主营的“植物美学品牌”。去年 12 月他们在新街口开了家新店,这间全新的植物&生活方式零售店是见植与 NIJO 二条商店继「夏日热植快闪店」后的又一次品牌联手合作,共同探索自然的生活方式。



走进这间沉稳的极简空间,盆栽错落在复古质感的盆架和桌椅间,叶片叠加出野生的自然风景,宛如误闯一座热带的魔幻雨林。整个空间面积不大,主理人 Y_O 这次将侧重点都放在了“消费互动”上。出于对植物这个元素本身的充分信任,他们放下了一些在传播诉求上的“目的性”,认真做一个普通消费者进店可以充分体验、赏玩、选购的植物零售店。



可以说见植 PLANTOPIA 不只是单纯贩卖盆栽的地方,更是感染接受店主品味的美感教室。植物不但是疗癒身心的最佳陪伴,也有助于培养美感、刺激创造力,见植 PLANTOPIA 在贩售植栽种类品项的广度与深度之外,主理人的品味与选货眼光,更是吸粉的关键要素,让人对他们所展现出的世界观与生活想像心向往之。



m = mars
Y = 见植PLANTOPIA主理人:Y_O


m: 首先可以简单介绍下主理人的背景经历吗?


Y: IT 男,资深社畜。不堪 996 重负,试图躺平。结果却用行动验证“天真的代价”。没有任何的植物专业背景,只有毫无保留的热爱。这是我的首次创业,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很难,但还算幸运。创立见植 PLANTOPIA 品牌五年,三次实体店迭代转圜,每年都有新收获,每年也都有新挑战。痛并快乐着吧。



m: PLANTOPIA 的名称,有哪些特殊含义吗?


Y: PLANTOPIA 是一个合成词,PLANT+UTOPIA,字面意思是“植物乌托邦”。实际所指是由见植所构建的,各类型“沉浸式植物主题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奇花异草琳琅满目的植物零售店,也可以是一家被热带植物们环绕甚至淹没的雨林咖啡馆,或者某个企业总部的绿色角落里,用来放下委屈、拾起勇气的情绪缓冲地带。



任何的商业建筑,当我们进入其中,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死的。除了人,以及植物。植物的比重,直接传达空间的活力值,也在悄然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在见植的生活美学里,植物总是自带能量结界。现实的世界,水泥森林、步履不停。而在 PLANOPIA 的结界,则是生活的“呼吸感”,精神能量的“充电站”。这是我们的理解。


m: 这次在新街口的新空间是怎么构思和设计的?可以结合现在的布局聊聊


Y: 新街口店面积不大,螺丝壳里做道场,排面是没办法讲究了,侧重点都放在了“消费互动”上。之前在南站老店的打卡造景位,新店都基本取消了,完全靠植物商品的陈列,做出一个植物商店自然而然的美感。出于对植物这个元素本身的充分信任,我们确实放下了一些在传播诉求上的“目的性”,认真做一个普通消费者进店可以充分体验、赏玩、选购的植物零售店。



硬装投入基本为零,尽量只保留最基本的墙面框架。空间的布局也没做任何改动,很少的分割,能不固定的就不固定。软装也只加了一些洞洞板和补光灯而已,基本靠植物和我们自己的一些原创设计产品去做装饰这个打法一方面是为了省钱,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商品本身的展示机会预留到最大。看起来偷懒的做法,其实也有好处——灵活性强。比较适合植物店这个需要定期调整陈列,常换常新的行业。



但话说回来,如果是帮我们的订单客户去做“植物主题咖啡店”或者“植物主题餐厅”的设计,那可能又是另一种操作了。植物可以赋能的业态太多了,几乎和一切商业消费空间都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都得要根据空间的需求来做场景设计。


m: 店里的植物品种/产品是如何选择的?会有自己的标准或者偏好吗?您觉得一家植物 & 生活方式零售店还能为客人提供些什么?


Y: 选品的标签只有一个——室内绿植。但凡是可以在室内环境下养好的品种,都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尤其是一些普通花市不太常见的冷门品种,我们反而更乐意推荐。



目前花市的产品供应,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90% 以上的商户都在卖大众认知度最高的少数几个畅销品。而用户们对植物的认知其实也在被市场供应结构反向推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也小,市场的整体蛋糕也很难扩大,附加值一直处在低位。这对于一个非常需要百花齐放和多元审美的植物行业来说,其实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我常说,花鸟市场模式正在摧毁国内的绿植行业,绿植行业的救星,是那批有独立审美的植物玩家,和自媒体意见领袖。见植这个品牌,有义务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是我们想在国内植物领域深度扎根,所需要付出的布道者的孤独代价。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发一些新锐品种或者冷门品种,即便他们没有那么广泛的受众,但从市场孵化和客户粘性的角度来说,也许值得。比如最近我们在力推的观叶型球兰,和鹿角蕨。我们通过上板、苔玉球等更有趣的玩法,让大家解锁植物的更多趣味。当然这些都是在零售层面。跟设计的关联不大。



除了植物本身,服务和品质保证也是植物线下店能提供给客户的,相比于线上的差异化竞争力。


如果把植物行业理解成第一产业,以中国的产能,任何品种但凡批量培育,成本都可以做到非常低。但我们往往会发现,大棚直出的塑料盆植物,似乎没有那么可爱,更要命的是,绝大部分未入门的普通客户根本养不好。所以相比于低价走量的线上模式,实体店更需要有独立审美,和更好的服务保障。让植物呈现出该有的状态,换盆养定,并且面对面教会客户,如何在接下来继续养好他们。



除了这些,见植还热衷于做一些植物相关的生活周边产品设计。爱好是可以融入骨血的,更何况融入生活日常呢?所以,植物主题香薰、帆布袋、收纳箱、园艺工具、植物挂画、植物拼图,这些围绕植物深度爱好而展开的商品设计,本质都是给大家更多表达态度的媒介。可能很多喜欢植物,但暂时还不熟悉怎么养好的普通入门玩家,可以从这些小物件开始喜欢上植物生活美学。


m: 除了见植的商店,见植还在很多场景里留下了植物身影,在与其它机构的合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


Y: 我想,或许是山东东营的森朴花甜。虽然这个设计案例在规格和成品质量上都不算见植最出挑的作品(主要是受制于施工时间,基础条件和空间其他功能需求的平衡),但我们感恩于客户的无条件信任,以及对沉浸式植物主题空间的高度认同与执着。老板本人非常相信到店客户的审美,愿意做更先锋的尝试。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这样的姿态,或许更容易做到引领而不是跟随。



m: 客人会不会是学生和年轻人比较多?您认为见植迁址更改,却依然有那么多旧客新人跟随踏来的原因是什么?


Y: 学生肯定不多。植物是精神消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我只能说多一颗植物都是兵荒马乱吧!但整体客群肯定是偏年轻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更甚,对精神满足的支付额度更高。普遍更愿意为设计审美和服务溢价买单。



新老客户跟随的原因是。我们放弃了更下沉的大众市场,坚持商客之间的双向选择,所以筛选下来的匹配度和粘性自然是更高的。


m: 现在南京包括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很多小众绿植实体店。您认为见植的优势是什么?


Y: 目前并没有很多小众绿植实体店吧,或者说我认为,还不够多。见植的优势,留给客户们去评价吧。如我此前所言,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行业,并不太会是互相遮挡同行的优势和光芒。



m: 在您创业的这几年中,有什么可以跟大家分享的让您感触很深的事情或者重要的时刻吗?


Y: 把热爱变成事业。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最后的结论是:我们仍然需要让事业归于事业,让爱好归于爱好。首先尽量不要因为热爱而冲昏头脑改变自己的理性商业决策。同理,也要让热爱保持纯粹,不让金钱玷污你的精神领地。这很难平衡,我通常安慰自己:刚好,我所热爱的,和我所从事的,是同一件事。但他们总能各行其是。



m: 作为主理人,您现在一天的工作日常是什么样的?


Y: 在计划和变化之间来回撕扯,在零售和订单之间反复横跳。日常羡慕观音菩萨有一千只手。



策划 / mars 编辑部

编辑 / Aone

图片 / 由见植 PLANTOPIA 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