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有钱,孩子幸福的几率就更高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夏天的陈小舒 Author 夏天

金钱、名望、人际关系,到底哪一个能让我们的一生更健康,更快乐?


答案也许跟你想的不一样——不是金钱,也不是名望,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养育一个能与他人有良好关系的孩子呢?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细致聊聊,希望能让你有新的思考和启发。

文章转自「夏天的陈小舒」,ID:Shu_DrChen,已获授权
💰💰💰

大部分父母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后,解决完分离焦虑的问题,接下来每天最关心的可能莫过于:“今天你跟谁玩了?”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历时76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波士顿两组背景迥异的居民——268名哈佛的高材生,和456名贫民区的孩子。
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七十几年过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了生老病死。只是有些人从社会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从上层社会掉落云端。 至今,这样研究长达几十万页的访谈记录达成了一个共识性的结果(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著名的TED演讲,视频见文末)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不是金钱,也不是名望。 这项研究还得出其它一些有趣的结论,其中一条说的是,一个人的收入状况,和他人的关系水平正相关,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智力水平的影响。

是的,很多类似的研究都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孩子的成绩更好、道德感更强、更自律,长大后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反过来。 本篇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就是: 
  • 父母的育儿方式、经济条件、行为和价值观到底如何影响孩子的人缘?

  • 这种影响在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见有位妈妈发了一张图: 
 国外某私立学校把家长分为了四个组,简单粗暴地通过“职业”这个要素,将学生(意愿学生)的父母,进行了分组排序。 第一组:大型企业负责人/经理、行业先锋、政府/国防官员、教授;第二组:其他商业经理,艺术、传媒从业者,运动员、副教授;第三组:商人、职员、办公室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第四组:机器操作员、助理、酒店服务员、劳工及工人。 在满足所有其它入学条件,也能够负担得起学费的情况下,不知道申请了这所学校却被划入四等的爸爸妈妈,内心作何感想。  整个社会,整个媒体环境,甚至教育机构,都在不断地主动传播焦虑:人们总是热衷于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这的确代表了一部分真相,但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父母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声望对孩子一生过得幸福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比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 
  • 为人父母,应该如何养育一个能与他人有良好关系的孩子?

  • 想为孩子打下人脉基础,除了削尖脑袋去好的学区,是否有其它值得努力的方向?

  • 自身不善交际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会更困难吗?
     
这些问题,《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作者:Laura E Berk)、《Beyond The Dyad》(作者:Michael Lewis)以及澳大利亚“My Virtual Medical Centre”网站 (一家澳大利亚医疗专业人员就各种医疗主题撰写的值得信赖的信息网站)分别从不同的维度给出了答案。


我将有参考意义的实操信息梳理成了五个部分,为大家做一个参考。 
 1 
育儿方式的影响
 婴儿期和父母有足够亲密接触的孩子(比如母乳喂养、经常拥抱和触摸等),会更自信。 

如果父母在幼儿期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经常与孩子讨论各种情绪,那么孩子长大后,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则更强。 能用语言解释自己感受的父母、能与两岁多孩子的意见相妥协与协商的父母,其孩子在三岁时能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情绪,并采取和父母相似的策略来解决分歧。
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影响情绪的自我调节。比如,自言自语(“妈妈很快就来接我”)或转移目标(被排挤出游戏,说反正我也不想玩)的策略,都可以帮助三岁左右的孩子舒缓情绪,能采用这些方式应对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富有合作精神,问题行为也会更少。 
 2 经济条件和环境
 学前教育是孩子与同学、老师建立社会关系、培养社会的行为的地方,对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就算之后环境改变,这种影响也难以消除。
例如,幼儿时期生活在贫困社区的孩子就算搬到富裕的地方,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具有隔代遗传的效应——幼年成长于不利社会环境中的父母,就算后来搬到更好的社区也会影响下一代的认知发展和教育水平。 住在哪里,选择什么样的邻居,哪一所幼儿园,和哪些同龄孩子的父母保持紧密的联系……父母的这些决定了孩子社交的基础。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孩子童年期潜在的朋友圈。 


以选择幼儿园为例。 学费、老师、地理位置、环境设备、家长背景……这些要素都是父母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考虑条件。但是考量的侧重点,则取决于父母本身对社交技能的智识和重视程度。 “这是一家经常在全市舞蹈比赛中拿奖的幼儿园,听说老师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而且伙食条件特别好。” “这家幼儿园能提供双语教学,英语老师是美国白人,有幼教证书,听说从这里毕业的孩子,日常英语口语对话都没有问题。” “我给孩子选择的幼儿园,在课程和日常活动的设计上,自由度非常高,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而不是完全地服从管理、并相互进行比较。我认为在这个年龄,发展社交要比训练技能、学习知识更有意义。我更看重他们怎么玩,户外场地的大小和利用率,而不是各种排名。” 选择邻居亦是同理。 由于孩子会模仿环境中的事物,因此与资源匮乏、社会冲突频繁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条件优越、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充足的和谐社会更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居住环境稳定的孩子成绩更好,也不太容易中途辍学,而生活环境较差(如居住在贫穷社区)的孩子辍学的几率则更大。

 3 干涉与教导
 
对于无法做到孟母三迁的大多数父母来说,邻居是客观存在,无法选择。但大部分父母会或多或少干涉孩子和邻居家小孩的交往,有的会直接限制跟谁玩、不跟谁玩,但原则往往是主观的—— “我们有个邻居,家里的孩子和我儿子同龄,我总觉得他们家管教孩子有问题,所以我警告我儿子不要去接近那家的孩子。” “楼下的女孩每天衣服鞋子都是脏兮兮的,我怀疑她家人根本顾不上管她,我女儿才不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也有的父母完全不介意孩子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甚至那些看起来“霸道”、“强硬”的孩子也可以: “她就住在这里,必须学会和附近的人相处。如果她总是哭着回家,那她自然会学着为自己争取权益,或者远离伤害她的人,她要学会自己生存。” 所有的干涉都映射着父母自身的价值观和择友标,这具体体现在:
  • 一段友谊的核心是什么;

  •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

  • 为朋友亲疏关系排序的标准是什么;

  • 哪些友谊的持续性值得鼓励;

  • 甚至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人际交往的介入程度。


大部分父母倾向于让孩子和同性别的小朋友玩,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家境优渥的父母,对孩子对朋友性别的选择,倾向性很低。 大部分父母倾向于让孩子和来自相似背景家庭的孩子结成友谊,只有一小部分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上其它完全不同的人。 举个例子,有一家学费非常昂贵的国际学校,某次在小学高年级范围内组织了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捐助活动,学校要求班里的孩子自己筹款、自己购买物品,其中一部分孩子倾向于买贵的、质量最优的物品,但是另一部分孩子选择了和自己日常用的完全不同的物品,他们不断比价,倾向于用这笔筹款买更多的基本用品,来帮助更多的人。

 什么是有意义的干涉?身处恶劣环境,能让孩子有判断力、自控力和警觉性,远离恶劣的榜样;身处优渥的环境,能让孩子了解不同背景的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但具体的指导准则,则考验父母自身的社交圈和价值观。 此外,家长对小朋友友谊的重视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生存。
 “我老公非常不喜欢和孩子玩,邻居的孩子都很怕他,有他在家的时候,没有小孩子愿意来家里。如果他能够在有小朋友的场合表现得更有亲和力一些,我想我儿子的人缘会变得更好些。”

 4 自身表率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最好的朋友,正好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孩子。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有的孩子非常有主见,就是不喜欢父母朋友的孩子。 但总体而言,一个外向的父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而内向的父母,则会影响孩子的朋友数目。

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能为孩子选择一个学习的最佳模板,让孩子知道一段友谊应该如何互动、维持,以及如何应对一段关系中的压力。(当然,内向的父母可能提供地是量少而质高的关系模板。) 父母通过积极的管教方式,为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具体方法包括:
  • 把违纪作为教育机会;
  • 通过预判,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 为孩子解释规则,而不是强权镇压;
  • 安排孩子承担家庭事务中力所能及的责任;
  • 当孩子不合作的时候,尝试妥协并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成熟的行为。
 另外,父母自身的道德标准、处事观点也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
所有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都认为,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受到成人的外部控制,之后才会逐渐受内在标准的调节。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能形成同情心和善行的行事原则,并在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人交往时遵守。
而道德观念淡薄的孩子,更容易对同龄人产生敌意攻击的行为,攻击行为这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孤立同伴)。

 5 亲子关系
有计划、有规律的家庭活动(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或周日一起去公园)能够提高、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还能带给人归属感。规律的作息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同时,家庭活动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如父母分居或离婚)。 


父母的参与度能显著改善孩子的社交环境,如腾出时间参加社区和学校的活动,邀请其它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有计划的带孩子去参加更多的兴趣班等等。 亲子关系的基础和质量,对孩子和同龄人交往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也决定了孩子选择朋友的取向。(比如,更喜欢开朗的人,或者更喜欢沉默安静的人。) 幼儿期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更容易在幼儿园和小学形成积极反应的、和谐的同伴交往。
体验过强烈消极情绪的孩子,更容易发怒或侵犯别人,更容易失控,与老师和同伴的关系较差。 如果父母属于不稳定人格,养育方式依赖强制管教,那么家庭的典型模式就会变成:父母威胁、批评、打骂孩子,孩子奋力反抗,直到父母屈服,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冲突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不善于控制冲动、反社会,长大以后更容易从暴力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并且把他人非敌意的行为理解为敌意,由此造成社交障碍。 

 6 结语

经济条件在选择居住环境、择校时能发挥作用,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父母自身的影响力更大。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都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更自尊自爱,也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亲社会行为能促进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中的人更具有上进心。例如小伙伴的支持让孩子更愿意社交,老师的鼓励会督促孩子追求社交和学业目标,父母的帮助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从婴幼期开始重视孩子社交技能,有目的引导孩子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她/他获益终生。 附:TED演讲-哈佛大学75年研究成果: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

每日话题

你觉得“父母有钱/没钱,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留言区,一起讨论下吧!

 - END -
作者 | summer文章来源丨文章转自「夏天的陈小舒」,ID:Shu_DrChen,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领域,为0-5岁孩子的父母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喜欢,就点赞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