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强调“好的家庭关系”远比鸡娃更重要?
📖 📖 📖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的新闻不绝于耳,作为家长,每每都心惊肉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这一刻好端端地在学校里上着课,在家里做着作业,下一刻,又会发生什么。大家都在揣测,孩子们怎么了?是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还有一些比死亡更可怕的言论。有的同龄人竟然愤怒地指责这些绝望的死者,“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死”“影响别人生活”“真晦气”……冷漠地可怕。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崩坏了,那么他便无法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脆弱、冷漠、暴戾,便是关系崩坏的部分产物。
也因此,近二十多年来,部分教育人士一直在全世界推广“社会情感学习”这个概念,它关乎着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提出一个理念,在教育中,好的社会关系(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胜过好的教育理念,而家庭教育尤其如此。
果仁妈今天的文,就来细致聊聊什么是“社会情感学习”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
同时,还准备了一份非常实操、硬核的“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活动指导手册”,家长跟着手册就能在家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老规矩,点亮“在看”,并在后台对话框回复“社会情感”,即可获取资源。
另外,今天推送了3篇文章。尾条文章中,我们专门探讨了“为什么不建议孩子上太多辅导班?”,别忘了点开去看哦!
1
“社会情感技能”,
关乎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解读了2021年美国儿童阅读大数据报告,今年的书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阅读报告中特意筛选出了一个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以下简称 SEL)的K-12书单,让孩子通过阅读这种温和、可持续的方式,认识各种正面的、负面的情感,并在故事和历史中找到共鸣和情绪出口,慢慢学会处理复杂多样的情感。
由此可见,国外对孩子“社会情感学习”越来越重视。的确,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和家庭、社会的情感关系,可以说,关乎到他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那到底什么是“社会情感技能”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拗口的概念,我查阅了很多论文,终于找到一本非常权威的文本。它是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系列的培训手册。
手册里对于社会情感学习是这样定义的:
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发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些技能包括:
认识并管理我们的情绪, 学会关爱他人,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情况。
它涵盖了小到如何辨别、面对伤心、失落,大到如何处理人生挫折,建立亲密关系、客观看待社会问题等等。
这个概念源于1994年的美国。被称为“情商之父”《情绪智力》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与一位女性企业慈善家艾琳·洛克菲勒·格罗沃尔德共同创办了“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 CASEL)。
他们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SEL )的理论。SEL 建立在“情商”,即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比普通意义上大家理解的情商,包含更加广泛的含义,且目标更加远大。
它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话术技巧,而是在根本上认识、认可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个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至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想要传授的技能就是,个体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充分自洽地生活在社会中,并保持自我的健康发展。他们的主旨是:
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且有自我意识,有关怀心,与他人紧密联系,是负责任的决策者;
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在民主社会里“积极地、有建设性地参与”的愿景,和“使基于实证的社会、情感和学业的学习成为贯穿学前至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的使命。
简言之,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是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提倡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为孩子构建一个情感支持系统。
2
好的家庭关系,
是为孩子“兜底”的情感之网
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健全,生活就越有保障,也越有意义。学校、社会的情感支持网络,需要国家制度去大力改造。而作为家长,我们力所能及的,是为孩子提供怎样的家庭情感支持呢?
家庭教育是孩子情感学习的第一课堂,也应是为孩子兜底的情感之网。
先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当年丹尼尔·戈尔曼提出SEL理论时,他面临的学校教育现状是:
校园危机日益严重:逃学、暴力、破坏公物、偷窃、吸毒、酗酒、少女怀孕、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 青少年社会情感荒芜:极端利己主义、疏离社会、情感缺失,对悲剧事件的态度和评判超出常理,对弱者的疏离和漠不关心……
而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过分注重学业功利性,忽略了人的关系;
偏重认知训练,忽略情感成长。
这样做的后果是,家长和孩子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追求片面的智力能力,将人物化为“知识的容器”,而无视个体丰富、多元的情感需求。
这“容易造就一些有知识没文化,有头脑没心灵的机械化的畸形发展的人”,“严重妨碍了人的社会性生存、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影响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把握。”这种教育理念引发的现实悲剧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教育是发展人的,人性的健全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亲社会行为”的孕育空间,而不是一张滋生反社会人格的温床。面对当下的社会现状,一个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情感支持功能呢?
这份培训手册的“家庭教育指导”部分,有很具体的生活操作方法论和指导步骤。我将手册里的内容梳理、归纳,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3
让孩子意识到家长也有情绪
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应该舒适地生活在这个集体中,让家长和孩子的情感,都在家庭中被看见,被接纳。
一个家庭,既是孩子学习情感的第一个集体,也是成人重要的亲密关系。我非常反对一味鼓励家长“为了孩子”去奉献自己,克制自己。当一个人在重要的家庭关系中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接纳时,他是无法营造出祥和的家庭关系,享受家庭生活的。
健康的亲密关系,绝不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家长不能一味忍让,同样的,家长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味隐忍在权威之下。
父母爱孩子,但不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孩子爱父母,但不以此要挟父母为自己奉献所有。
大家都需要在这个集体中被看见,被接纳,得到情感回应。友善、温情、爱心与肯定,才会让家庭关系趋于健康。我们需要察觉并认可自己的情绪。
成年人也有不同的情绪,也会失控,无论是工作上的疲惫,委屈,还是生活中的挫折,这些都是正常人会经历的,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感。
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不用刻意隐瞒自己的负面情绪,回避与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一味的回避,会导致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减弱。
当孩子做了什么让自己生气的事,“手册”中建议,家长要尽力“对事不对人”,采取如下做法:
表达自己愤怒的想法是合理的,但需要用无害的方式表达。
将关注到的焦点放到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性格。
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并告诉孩子家长对他的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发现自己很生气,依然可以理智地与孩子交流,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受,那就继续保持自己的状态,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聆听他的回答,与他进行更多的交流。
如果感觉到自己因为太生气而不能清晰地思考时,不妨停下来休息片刻,等恢复平静后再回来。
当感觉自己要攻击或侮辱孩子时,应该停下来。体罚、讥讽、威胁、蔑视或贬低类的话语都必须避免。
但当我们没有把握好分寸,一些伤害性的话脱口而出了,后悔了,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向孩子真诚地道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我们就改正。向孩子表达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控制不住愤怒,而失控后,自己又是怎样的心态,并且为向孩子造成的伤害感到抱歉。
我们需要让孩子意识到,我们也是普通人,有弱点,有各种情绪,会失控,当失控造成了不良影响后,我们可以怎么去面对后果,从而为孩子树立一个如何处理后悔和伤心等情绪的榜样。
家长不要吝啬于对孩子的道歉,这些歉意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辨认“是非曲直”,而不是一味忍让和接受。
当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太大时,我们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放空的机会,创造一些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任何我们喜欢的方式来宣泄情绪。想要提高情绪感知能力的家长,还可以记录情绪,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加了解自己,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
4
察觉孩子的情绪,学会和他们共情
我们需要时刻记得:孩子是以一个更单纯、更脆弱、更缺少经验的个体在面对生活。
孩子的情绪不会自然消失,更不会因为我们说了句“别那样想”、“你这么想没道理”、“没有这样的事”就消失了。
我们似乎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这有什么好怕的?
这件事情有这么难吗?
你怎么这么磨蹭?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
……
这些话并不能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负面情绪,反而加重了拥有这些情绪的负罪感。只有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知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作一次与孩子增加亲密感,并教他解决问题的机会。
5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在孩子感受情绪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为不同的情绪贴上标签,如紧张、担心、伤心生气、害怕等,让孩子认识到这些都是普通人会有的,经常遇到的情绪,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家孩子有些“胆小”,害怕很多东西,怕黑,怕虫,怕鬼,怕太激烈的场面……很多时候无法独处,需要陪伴。
我有时会因此愤怒,说一些刺激他的话,事后冷静下来,又非常后悔。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为什么他不可以?于是我向他道了歉,和他聊了聊“害怕”这件事。我坦白自己到现在,也是怕鬼的,睡觉的时候不敢把手脚伸到床以外的地方。
“原来你也怕鬼啊!那爸爸呢,爸爸有害怕的事情吗?”
“当然有。爸爸很害怕在公众场合说话,会全身发抖,流汗,把衬衫都弄湿了。”
“爸爸好惨。那小姨呢?”
“小姨怕蟑螂,你没听见她每次都鬼叫吗?”
……
我们把家人的“害怕”都展现给了他,让他明白,这是一个大家都会有的情绪体验。在我表达害怕的过程中,孩子正确理解了这个负面情绪,也接纳了自己,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自己是一个差劲的人。
6
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我们认同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认同孩子在情绪下所做的一切行为。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情绪所引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不被接受的”。
“指导手册”建议,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行为划分为三个区域:
绿色区域 :代表家长希望并认可的行为。
黄色区域 :带表孩子的行为是家长不认可的,但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包容。
红色区域 :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包含伤害孩子自身、或者其他孩子构成危害的行为,也包括那些非法的或不道德的,不符合伦理、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划定界限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遵守或违反规定的后果。
最后,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质,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鼓励孩子想出自己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这个解决的过程允许错误和反复,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也是社会情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在家庭中展开社会情感学习的10点建议:
避免过度批评、嘲笑孩子(语言暴力)
合理表扬,正确引导孩子。
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
将孩子的经历转化为成人的经历来理解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把解决方案强加给他们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意愿
分享孩子的梦想和渴望
对孩子要诚实
和孩子共同阅读
保持耐心,理解和相信孩子
7
营造积极
支持社会情感学习的家庭氛围
只有健康的家庭关系,才能有能量给予孩子正向的情感支持。在家庭中体会不到幸福和支持的父母,同样也无法给到孩子应有的支持。
“手册”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处理亲密关系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管理家庭中的夫妻亲密关系
一个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有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
婚姻生活要和亲子生活分开。我们不能只关注亲子关系,不重视夫妻关系。
如何维系良好的亲密关系,要尽量做到避免家庭婚姻关系中的“四大杀手”:
批评 对配偶人格的负面评论,有时还伴随指控对方的过失。
蔑视 有意要羞辱或在心理上伤害对方。
防御 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回应对方,或者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筑墙 夫妻间出现冷战。一人在两人关系中筑起高墙,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无动于衷,不做出任何表态。
有效应对家庭中的冲突
孩子对情绪的体察是非常敏感的,任何成年人试图掩盖的负面情绪,都很难逃过孩子的眼睛。
所以,家长首先不要回避矛盾;再者不能把孩子卷入夫妻矛盾中,让他们产生负罪感;最后当矛盾解决了,要即时告知孩子,让他们放松。
不要把孩子当成婚姻冲突的武器。否则孩子会逐渐觉得,自己对家庭矛盾负有责任。
不要让孩子夹在父母的中间。不要在家庭冲突时,让孩子选择站队,这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困扰,无论他选择谁,都会被自己的背叛感折磨。
矛盾解决后,让孩子知道。当孩子看到父母和解时,他们会重新获得平静。
为孩子建立情感支持网络。让孩子的其他亲人或者朋友,老师,知道孩子目前正在经历的家庭冲突,让他们给予孩子一些情感支持。
鼓励父亲有效参与
“手册”中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子女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
如果父亲能够认可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也更和谐。而一个在感情上远离孩子的父亲,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也需要母亲的帮助。如果母亲过分绑定“母子/女关系”,因夫妻关系的不满而将父亲排挤在外,拉拢孩子一起孤立父亲,父亲就很难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加无法改善和妻子、孩子的亲密关系。
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成为彼此的情感支持。有了这样的情感支持网络,当我们和孩子各自再去面对外界所有的压力和不愉快时,才会有更强健的应对能力,更具有韧性。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站,“社会情感学习”资源包:https://www.unicef.cn/documents/sel-resources
[3]《社会情感学习家庭活动指导手册》
点亮“在看”,后台回复“社会情感”获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