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关闭中小学学科培训,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接下来一定要重视这件事!
昨天上午,学而思正式宣布关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随着新东方、学而思的相继退出,一个“学科培训”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有家长叫好,也有家长很焦虑,表示“纯拼爹妈实力”的时代到了,以后补课得自己上。对此你如何看呢?
果仁妈今天想聊一个比“学科学习”更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孩子的身体素质。咱们从一个问题开始:
如果让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中国男性,同场来一次1000米赛跑,你猜结果会怎么样?
正确答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3岁的爷爷辈
有没有大吃一惊?
「澎湃美数课」平台还专门做了一个可视化的动图,生动地展现了这个结果:当1985年男生抵达千米终点时,2014年男生只能跑到900米。
其实不止长跑,过去30年,中国孩子的综合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
为什么会这样?果仁妈邀请了小毛,从两方面聊聊这个话题:
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孩子的体能还下降了呢? 帮孩子提升体能,父母能做什么?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的讲座,分享嘉宾是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马军教授。讲座上,他提到的一组数据,我印象特别深刻:
1985-2014年期间,虽然我国青少年身高和整体营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肥胖超重、近视等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却在快速增加。
2014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是1985年的55倍,超重检出率是1985年的10倍。
更让人忧心的是,在马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表于《柳叶刀》上的文章中还明确指出:1985-2014年间,我国儿童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也在持续下降。
从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到1000米跑、800米跑等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来看,孩子们的体能相比1985年、1995年,的确下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男孩的综合身体素质下降更加突出[1]。
👆1985年到2014年,我国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成绩的变化趋势呈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来自中国每隔5年开展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而且,这个现象不仅发生在我国。从研究数据来看,1970-2007年,全球儿童体质状况都在变差,如需氧运动能力、力量、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
👆@Kuanish Reymbaev,unsplash
生活条件好了,
为什么孩子的体能还下降了呢?
体能的优劣一般和遗传基因、营养状况、疾病和医疗条件和体育锻炼这几个方面相关。
而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基因每个孩子差异很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体能的持续和普遍下降。
营养状况、疾病和医疗条件相比30年前,整体是大幅提升的。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上得到的指导,也比三十年前更全面科学。
然而,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长,则和三十年前完全没得比。导致孩子体能下降的原因,体育锻炼不足是主因[2]。
我在微信群里和家长们讨论“现在的孩子为啥这么缺乏体育锻炼?”,每次都会引起一大堆吐槽:
“虽说双减了,可家长自己卷啊,回家复习功课还来不及,哪有时间运动?”;
“课间十分钟常常不允许出教室,哪有条件运动?”;
“家里既没有器材,地方还小,怎么个运动法?”;
“每次让娃运动,没十分钟就喊累,喊无聊,有啥办法?”;
“让队友陪娃下楼运动,结果他让娃跑步自己站旁边刷视频,娃赌气自己回来了”;
......
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们体能持续下降与体育重要性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锻炼时间稀缺、锻炼条件不足、锻炼氛围不够这三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妨进一步讨论:
是哪些事吞没了孩子的锻炼时间?
锻炼条件对锻炼结果的影响真的至关重要?
锻炼氛围不够,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Green Chameleon,unsplash
锻炼时间稀缺
据我观察,孩子们的锻炼时间,一方面让路给了学科学习,一方面被一些静坐活动,比如看电子屏幕、看书等占据。
好在双减之后,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很卷——
也就是说,在家长的价值排序中,体育是远远落后于学科的,这也是孩子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重要原因。
锻炼条件不足
这真是一个伪命题。很多家长总觉得需要购买各种仪器,或者带孩子去操场,才能锻炼起来。
但其实,一根跳绳,一个简易篮筐,一套躲避球玩具,都能让孩子大汗淋漓。
👆图片来自网络
锻炼氛围不够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父母亲人较胖的家庭,孩子哪怕小时候瘦瘦的,相比父母较瘦的家庭,更大概率越来越胖,体能也越来越差。这就是典型的家庭氛围影响——家庭缺乏科学锻炼习惯+家庭饮食习惯不良[3~5]。
相反,如果家庭中父亲或母亲至少有一人热爱运动,孩子往往会更愿意进行体育锻炼。热爱运动的父母更倾向于在陪伴孩子时开展运动,比如周末带孩子爬山、骑车、打球等。
平时也会言传身教地让孩子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收益”。在这种“沉浸式”运动体验下,孩子很难不爱上运动。
我的一位好友,生产后体重一度达到85kg(身高1.67米)。她用三年,通过科学锻炼和合理饮食恢复到62kg,体能也全面提升。
但她最骄傲的不是自己减肥成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带动老公和孩子一起养成了热爱运动、健康饮食的生活方式。她说,把运动当成呼吸一样自然的家庭氛围,才是她减重后从未反弹的关键。
👆@Orlando Allo,unsplash
帮孩子提升体能,
父母能做什么?
孩子缺乏体育锻炼,除了家庭影响,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同伴压力、学校引导等其它因素,也会造成影响[6]。但家庭,在培养“健康孩子”这件事上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什么呢?
1、从一小步开始,营造“爱运动”的家庭氛围
前两天,我女儿幼儿园发了下面这张表。
面对这张调查表,队友愣了半天,才底气不足的写上“跑步”两个字。
我一边感慨幼儿园的用心良苦,一边想,大概也有不少家长在认真填写这个表格时陷入沉思:我有喜欢的运动项目么?
如果平时没有运动的习惯,想塑造热爱运动家庭氛围,绝非一日之功。身为社畜的我们,总有许多理由拒绝运动。但至少可以从认真思考“我可能会热爱的运动”这个问题开始,从每天做一次广播体操开始,带动孩子一起享受运动。
2、转变观念,正确衡量运动的性价比
双减为“更快、更早、更鸡”的学科教育踩下了一记刹车,但家长们对待学科教育的态度,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想真正做到像重视学科教育一样重视体育锻炼,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有时需要“重大事件”的刺激。前段时间朋友聊天提起,一位曾参加新冠抗疫的医生,在从前线回来后,坚持每天带领全家人进行锻炼。或许,看过太多生死的他们,比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体魄远比学业成绩更重要。
👆@Spikebal,unsplash
其实,体育是比学科教育更值得长期“投资”的方向。教育效果的提升、事业的成功,并非只取决于求学阶段的成绩,更多和学习习惯、思维模式、待人处事,甚至时代运气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下,“身心健康”就成为了一切的基础,而坚持运动,则是获得身心健康的极有效途径。
在我有限的人际关系网内,那些事业相当成功的朋友,学历有高有低,但普遍有长期运动的习惯。用他们的话说:“我必须每天运动,否则以我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我的身心都会承受不住。”
也有部分家长开始用从前“鸡”学科教育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这样的做法初看让人振奋,但我觉得也不宜太过。毕竟,一旦带上了浓烈的竞争、内卷的色彩,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可能会打折扣,从而影响孩子的热爱程度。
👆作者供图
3、全面准备,为孩子爱上运动提供脚手架
运动本身就能促进人体多巴胺的分泌,为孩子带来欣快感。不过,如果一开始选择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不恰当,不仅无法让孩子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悦,还有可能让孩子因频繁受挫而失去运动兴趣。
家长在陪伴孩子运动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体能状况,为孩子选择适合其年龄段和体能的运动,为孩子坚持运动、爱上运动奠定基础。
对于毫无运动知识的家长,可以选择靠谱的儿童体能培训机构,去进行一次体验。课上请教练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提供比较专业的评估和锻炼建议。哪怕后续不买课,也能有很大收获。
👆@NeONBRAND,unsplash
4、增加运动趣味性,让孩子主动爱运动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或者父母不擅长运动的家庭,还要注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3岁男孩的妈妈
参考文献丨[1] Yanhui Dong, Patrick W C Lau, Bin Dong, Zhiyong Zou, Yide Yang, Bo Wen, Yinghua Ma, Peijin Hu, Yi Song, Jun Ma, Susan M Sawyer, George C Patton. Trends in physical fitness, grow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5 million students from six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between 1985 and 2014[J].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Volume 3, Issue 12,2019, pp:871-880.
[2] Tomkinson GR, Olds TS. Secular changes in pediatric aerobic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 the global picture[J]. Med Sport Sci. 2007, 50,pp:46-66.
[3] Mark C. Pachucki, Michael F. Lovenheim, Matthew Harding, Within-Family Obesity Associations: Evaluation of Parent, Child,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Volume 47, Issue 4, PP:382-391.
[4] Zong, XN., Li, H. & Zhang, YQ. Family-related risk factors of obesity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in China[J]. BMC Public Health, 2015,15, 927.
[5] Ana C. Lindsay, Katarina M. Sussner, Juhee Kim, and Steven Gortmaker.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eventing Childhood Obesity[J]. THE FUTURE OF CHILDREN, 2006,16 ,1, PP:169-186.
[6] Zhang, Tao & Solmon, Melinda & Gao, Zan & Kosma, Maria. (2012). Promoting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A Soci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4. 92-105.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