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把几十万多生的儿童聚起来散养,最终成了教科书级的灾难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把科学带回家 Author 把科学带回家
“人生头两年至关重要,这是许多新手爸妈从育儿书上学到的第一课。可是这条被我们视为“常识”的育儿经,实际上是从数十万被抛弃、被散养的儿童身上得到的结论。”
果仁妈今天分享的文章,就来说说人生早期,不同的养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
丨大约在60多年前,罗马尼亚的统治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șescu)认为,大量的人口能够振兴罗马尼亚的经济,因此在1966年颁布770法令,禁止堕胎和避孕,同时对少于5个孩子的家庭课税。生育了10人以上的女性还被齐奥塞斯库政府赐予“英雄母亲”的称号。
在齐奥塞斯库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一年后,罗马尼亚的综合生育率,也就是女性平均产下的孩子数量从1.9上升到3.7。但是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成就罗马尼亚的辉煌,反而催生出了一代不被需要的孩子。
由于生育太多子女,加之经济环境差,许多无法负担抚养孩子的家庭遗弃了自己的孩子。
在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每年约有1万名儿童被父母遗弃。为了管理这些被遗弃的儿童,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全国建造了数百所孤儿院。
这些国立孤儿院真的照顾好孩子了吗?
1989年,当齐奥塞斯库倒台时,外界才发现了这些名为孤儿院实为地狱的机构。据后来的罗马尼亚政府估计,90年代超过20万被遗弃的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
在3岁时,这些罗马尼亚孤儿就会被分类。被认为长大后可以做工人的儿童会得到衣服鞋子和食物,也能在儿童之家(Case de copii)里接受教育。但是被认为对社会无用的残疾儿童就被贴上了“不可救药”的标签,被安置在特殊的孤儿院 Cămine Spitale 里。不管是为何种孤儿设置的孤儿院,它们普遍存在人手不足,护工素质低下,经费不足的问题,儿童也大都处于没人管的散养状态。
90年代,这些孤儿院被美国广播公司拍成了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Shame of a Nation。用文字表述过于苍白,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选取的一些相对没有那么糟心的影像资料——
现在致力于为罗马尼亚孤儿谋福利的罗马尼亚孤儿 Izidor Ruckel 在几岁大时因为父母无钱为他治病而被抛弃,11岁时他被美国加州的一对夫妇收养,非常幸运地长大成人并有能力独立生存。2016年他向 BBC 表示,回到罗马尼亚,他一眼就能认出街上哪些人是孤儿院里出来的——身体不断前后摇摆是只有在孤儿院长大的人才会做的动作。
明尼苏达大学儿科学教授 Dana Johnson 表示,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儿童不断前后摇动,用头撞墙,没有母亲养育的灵长动物也有类似的自我刺激和自残表现。
被曝光不久后,这些孤儿院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慈善捐款和领养申请。接着,数千名罗马尼亚孤儿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家庭收养。
但是,被收养的罗马尼亚孤儿们今后的人生并非苦尽甘来,这些儿童常常有智力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通常是多动症),而且很难和养父母交心。
因为后来科学家才认识到,人类大脑的认知、语言和社会发展有一个非常短暂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缺乏刺激,大脑的发展就上不了正轨,和人交往的社会能力以及大脑的执行功能(如注意力调节和情绪管理)可能终身受损。
失去的黄金两年
出生前胎儿每天都会形成大量神经元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出生后,突触经由环境刺激开始修剪,类似于璞玉被雕刻。
诺奖学者 David Hubel 和 Torsten Wiesel 对小猫的研究发现,如果出生后的6个月里没有获得足够的视觉刺激(比如眼睛被蒙上),神经元突触修剪就会变得过多,最终猫咪会失明。
人类的大脑也需要视觉刺激,更需要社会刺激。如果幼年接触的所有人只是喂完饭就跑的护工,这对大脑的损害是不可想象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John Bowlby 首先提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与依恋的对象(比如父母或是稳定的监护人)的互动将对人的一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 Bowlby 的影响下,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后来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Harry Harlow 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用恒河猴证明,在幼年没有获得正常母子交流的小猴长大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类似于精神疾病的行为问题。
但是在当时,学术界并不接受依恋理论,因为支持性的证据并不充分,尤其是缺乏来自人类的证据。而到了90年代,罗马尼亚孤儿为依恋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罗马尼亚孤儿因为这种严重缺乏社会刺激的成长环境成了被忽视儿童的代名词。
36分的智商差距
那么,从小被人忽视,没人疼爱的孩子具体会落下什么样的“病根”呢?我们来看看一个经典的研究项目。
2000年,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 Charles Nelson、马里兰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 Nathan A. Fox,以及杜兰大学医学院的儿童精神病学教授 Charles H. Zeanah 开展了布加勒斯特早期疗育计划(BEIP),对136个6-31个月大的健康罗马尼亚孤儿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
这是首个对孤儿以及早教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的随机实验。这136个孤儿被随机分成了两组,68人被收养,另外68人继续留在孤儿院里。为了和正常孩子做对比,BEIP项目还增加了控制组,控制组的儿童是罗马尼亚当地志愿者家庭的孩子。
BEIP项目对儿童的身体发育、语言、社会、认知、性格、依恋、脑功能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
和控制组的儿童相比,罗马尼亚孤儿的身体发育、大脑发育和情绪管理都更弱。
比如,初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依然待在孤儿院的孤儿的脑容量比从没呆过孤儿院的孩子小。
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的颞叶和额叶皮质的代谢活动也更低。额叶这个脑区和计划、情绪管理有关,颞叶则和记忆、语言有关。哈佛大学的 Nelson 表示:“如果说大脑是个电灯泡,那么正常孩子的大脑是100瓦,孤儿的是30瓦。”
在孤儿院呆的时间越长,对智力发展越不利。
2007年,BEIP项目发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发现,在被收养23个月后,被收养组儿童的智商显著高于还在孤儿院的儿童。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测得的智商显示,孤儿院的孩子仅有73分,处于正常智商区间(70-130分)的下限;被收养的孩子是81分,而正常家庭的儿童是109分,孤儿院的孩子比正常家庭孩子落后36分。
在语言能力方面也是如此。在30-42个月大时,孤儿院的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落后于正常家庭的同龄人,其中一些甚至无法说出别人能听懂的单词。而被收养的儿童在一年后的语言能力和正常家庭儿童相当。
而几年后的回访研究发现,如果孤儿在2岁前被领养,那么到8岁时他们的智商就处于正常区间内,但是那些还呆在孤儿院的孩子的智商却不如被领养的孩子。
亲子互动
除了营养和卫生条件不足,BEIP 项目指出了造成孤儿院儿童身心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缺乏和依恋对象的互动。
这种被称为 serve and return 的亲子互动类似于打球时的你来我往,它极大地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像上面动图里这样父母和孩子傻里傻气的交流就是 serve and return。这样“小儿科”的交流,是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养料。
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的 Lind C. Mayes 表示:“剥夺幼儿大脑所需的亲子交互,就是剥夺儿童与生俱来的需求。”
如果你觉得带孩子时对儿童“牙牙学语”的回应不重要,来看一看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神经科学家 Ed Tronick 做的著名的目无表情(Still Face)实验吧。
在这个实验中,一开始母亲和孩子正常互动,互相对对方有反应——
接着,研究者要求母亲换成扑克脸,对孩子的任何反应保持冷漠——
这就是孩子对“冷冰冰”的母亲的反应——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儿科学家 Jack P. Shonkoff 表示,如果养育者对幼儿不闻不问,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会引起他们的应激反应。如果大脑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中,一些关键的神经元突触不会形成。
塔夫茨大学的儿童发展学家 Martha Pott 还指出,大脑扫描研究发现,没有依恋对象的儿童大脑时刻感到威胁;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水平很高,和害怕有关的脑区杏仁核总是反应过激,这对儿童的发育造成了双重打击。
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训练,他们以流水线的方式养育幼童。罗马尼亚孤儿被忽视,没有接受有效的认知刺激,无法和任何成年人形成依恋关系,更别提和监护人的 serve and return 了。
BEIP 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不断强调这样一个结论:“收养的时间非常关键,大脑可塑性不是无限的。”
2004年,在 BEIP 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下,罗马尼亚政府禁止孤儿院收养2岁以下幼儿,以防止幼儿大脑错过关键的发育期。2018年,罗马尼亚的孤儿院只剩下163所,仅收容了7千名孤儿。现在的罗马尼亚政府计划在十年内关闭所有大型孤儿院,以避免忽视儿童事件再次发生。
可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多少孩子正在重复这样的悲剧呢?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