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妈妈跟果仁妈说,她已经带娃在同一个博物馆泡了整整15天!而且娃一点都不腻,到现在还兴致勃勃,不舍得回家。一对比,果仁妈以前简直是无效逛展啊!今天,就请她就来分享一下:今天的分享,对家门口博物馆资源极少的家庭超级友好,千万别错过!
事实上,自打今年3月份,我带着5岁的娃开始“博物馆游学”以后,娃就彻底爱上了博物馆,根本停不下来!
这已经是我们“亲密沟通深入了解”的第14家博物馆了。数量虽然不多,但这种方式越用越上头,“走马观花”“强迫娃学知识”统统成为了过去式!在这个过程里,娃实打实地自行研究了从地球生命演化、恐龙分类、海洋组成,到建筑结构、地外探索甚至中国历史文化在内的超多主题,像挖宝藏一样不断地获得博物馆的慷慨馈赠。
做第一个地质年代图册时,四岁娃的画风还很狂野
可能像我们一样,一个博物馆连逛15天……难度确实有点大。但是一个博物馆反复去,却是真的可以!这对家门口博物馆资源很少,选择有限的家庭来说,超级友好!今天我教大家一招,直接把博物馆变成娃流连忘返的“探险圣地”!
博物馆可是个能把“学”和“玩”完美融合的超级宝藏。
“可学”:博物馆的展出通常都会根据主题划分成一个个独立区域,是非常系统化的。而且正规的博物馆会对科普知识有严格要求,还能旁征博引、有理有据,输出的知识全面、精准,绝对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展厅
“可玩”:尤其自然科学类、科技类的博物馆,会有很多炫酷的交互体验或者是动手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的感觉可太棒了!
娃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打水手结
而且,现在对亲子友好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周末假期还会提供各种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的家庭活动,一些爆款活动甚至一放出名额就被秒杀。
上海科技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科技馆的部分活动刚上线就被抢订一空
这些知识、乐趣、新奇的活动,可不是逛个一次两次就能完全获得和体验到的。我一直觉得,逛博物馆的“成就”不在于去过多少个,而是真正从中挖掘出了什么样的知识宝藏。一个好的博物馆,会因为“学识渊博”闪闪发光,也会因为“生动有趣”充满魅力,这些都值得带娃一遍一遍,一点一点去探索。而且,在这样一个可学可玩的地方,门票不贵(几乎免费),遛娃一待一整天,就地解决吃午餐,尤其是寒假室外越来越冷,有博物馆这种气温合适的室内选择,性价比实在太高了。
如果你身处皇城脚下,或在博物馆聚集圈,那就太让人羡慕啦~选自己感兴趣的去就好。但其他地方也有特别好,特别值得逛的博物馆。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录(名录附在文章最后啦,拉下去看),基本上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看家宝藏,尤其是省会城市的省级博物馆,算是离我们最近的遛娃寻宝地。这里给推荐给大家一个 APP:iMuseum ,可以借助这个查询。
最下面的“同城”选项,可以在定位城市之后,按距离远近瞬间解锁全部展览名单,还可以按照最近、最新、热门、即将开始、即将结束等筛选方式,来选择自己更想看的展览。右上角有一个罗马神殿一样的标志,点击就可以切换到博物馆,并分成了国立、专题、私人、商业画廊四个种类。每一个博物馆点进去,都会有大概介绍、历史、展厅、馆藏和馆内展览等信息。内容设置跟iMuseum很像,但在博物馆分类中,还细化到了国家一二三级。在带娃去寻宝之前,爸妈们可以先稍微看看做到心中有数,起码得确定,这的确是个带上铲子不会空手而归的真宝藏呀。现在正逛的博物馆,我们已经连续逛了15天,不仅没有厌烦,反而每天都恋恋不舍,琢磨着什么时候能“故地重游”,就是因为用了这种方式:博物馆大冒险。拒绝博物馆的孩子可能很多,但热爱大冒险的孩子更多!即使《博物馆奇妙夜》里,赋予文物生命力的古老金牌不存在,我们也可以想方设法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宝藏”,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把逛馆变成寻宝、打怪、升级。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激发孩子们骨子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从走马观花进化成深度研究,摆脱苦哈哈地拽娃学习,娃自愿成为博物馆小专家的高光时刻,指日可待。很多博物馆会直接提供一张“逛馆指南”或“展览信息”,上面列出馆内最值得去的几个地方,或者不可错过的几件珍藏。我们之前去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好赶上“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就直接提供了这样一张“寻宝图”,鼓励娃每找到一件就做一个标记,全部集齐还可以兑换特殊印章,直接唤醒了娃体内收集控的洪荒之力。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这反而给了我们摩拳擦掌自己发挥的空间。即使再小的博物馆,通常也都会有那么几样“镇馆宝”。
吉林市博物馆:世界最大石陨石
历史文化类(或综合类)的博物馆,大部分都有自己的配套输出,包括公众号、网站等等(大都与博物馆同名很好搜),国家一级博物馆们更是很多都配套了云游程序。先通过这些方式,找到馆内最具代表性最值得一看的馆藏。
故宫云游程序
把这些“镇馆宝”一一找出来,再跟娃一起下载、整理、简单排版成图片+文字的配套组合,打印出来,就可以获得一张最简易的“寻宝打卡”表。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宝
今年非常火的上海天文馆,在去逛之前,我就把小程序里导览地图上的每个区域都给娃展示了一遍。这次没有用照片打印,而是让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到纸上。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提前输入“检索信息”,还能在真正去看的时候,通过实物与想象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印象。如果能和博物馆地图相结合,提前在地图上标记出各个“镇馆宝”的位置,就更像是藏宝图了。
可以参考苏州博物馆导览图
怎么找到精确位置上的精确物品,一开始可能是个很有难度的挑战。但是多做几次之后,孩子就可以在这个过程里:
通过认读地图简单了解东西南北,提高方向感;
所处的地点、经过的地方可以让娃标记出来,练习记忆力和定位能力;
除了读地图,还可以看各种标牌,顺便还能锻炼认字、认图、甚至逻辑推理能力;
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得不求助工作人员,提高孩子与人交流的勇气、积累提问技巧;
寻找目标物(目的地)本身就像完成一项有挑战的任务,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娃的专注力。
偷偷说,这种地图寻宝的方式不仅能用在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甚至图书馆,都可以发光发热。
娃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找金丝猴
“寻宝”这种方式好像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不确定娃跑来跑去到底能不能学到知识,别着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用来抛砖引玉的,先把娃引进博物馆,有环境有氛围,看得多了,说不定就会发现一项,甚至几项兴趣点。孩子的兴趣点,可以是颜值、作用,或者某些奇奇怪怪的原因,又或者单纯就觉得喜欢,想要去多了解一些。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某个问题,因为不知道答案而迫切想要解决。
国家海洋博物馆极地展厅:干脆把问题都挂墙上
还可能是因为某些知识和记忆中、想象里、理解上有偏差,甚至截然相反,这种“毁三观”的冲击实在很刺激。
中华龙鸟化石:鸟类是没有灭绝的恐龙?
当然,甚至是因为在某个互动屏幕前,因为游戏玩不明白激发了战斗欲,毕竟博物馆里的游戏,没有点知识储备垫底是搞不定的。
莲鹤方壶还原拼图:怎么这些雕花都一模一样啊!
把这些兴趣点都利用起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内驱力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就实现了在博物馆“打怪”的目的,至于学习知识,那不就是顺带附赠的福利嘛。如果孩子想对博物馆里的某种事物多一些了解,不妨鼓励他们把自己好奇的问题全部都记录下来。在逛自然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家娃看到了海中小飞机蝠鲼,因为痴迷于魔鬼鱼帅气的外表,就对人家心生爱慕,说什么也要多接触多了解。他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逐一列了出来,包括蝠鲼吃什么,为什么会飞,是不是鱼类,生活在哪里,有没有尾刺,跟鳐、魟有什么区别等等……虽然想的过程也颇有点绞尽脑汁,但我猜这跟谈恋爱一个道理,付出的成本越多,越期待回报。
问题已经有了,去哪里找答案呢?巧了,现成的三维立体百科全书就在眼前,不仅有文字讲解还有实物展示,而且还是自带时间空间穿越能力的超级百科书。观察是了解的第一步,如果条件允许,不妨让娃把纸笔也带上,尝试临摹相关事物的外形。光用眼睛看,毕竟做不到扫描仪一样的细致,可一旦落到笔尖纸上手指头,不观察清楚细节,怎么能抓得住特点画得有辨识度呢。看展示品附近的文字介绍,一定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但是也别忘了我们还有旁边的工作人员,文字找不到答案就大胆去问,他们要是也不懂,那就翻书上网找资料。如果这样都找不到答案,恭喜你,说不定娃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纪大谜题。逛完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中华恐龙馆,我们家娃对恐龙的分类产生了强烈兴趣,说什么也要弄清楚到底是哪种恐龙进化成了鸟类,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恐龙分类大图鉴。同样的方式被我们应用到了国家海洋馆,于是获得了一份海洋大图鉴。前面说的蝠鲼那个,娃好奇的问题最终都获得了答案,我们努努力把答案和他画的画整理到一起,做成了一本蝠鲼知识翻翻书。所有的这些看起来工作量很大,但其实都是“死磕”博物馆的15天里,每天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的。到最后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成果,当真成就感爆棚。如果还能让孩子根据自己做的图鉴、翻翻书、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讲出来,就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闭环,知识彻底成为自己的了。其实说到这,我忽然发现,就算自己带娃守着博物馆待了15天,似乎也只得到了宝藏的部分馈赠。是的啊,15天怎么够呢。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是一整个群体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是一个真正的宝藏。想要把这个宝藏全部“搬回家”,似乎多久都不够。而这个宝藏偏偏又是如此慷慨,它安静地屹立在那里,敞开着大门,欢迎每一个人,仿佛在说:来吧,这里有最精彩的探险和最耀眼的珍宝,都在等着你。最后附上一份“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录”。快带娃一起去大冒险吧!
左右滑动查看完成名录
策划/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者。
相关推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