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有主见时没有,该听话时想法一大堆,你家娃也这么难搞吗?

王冰玉ICY 果壳童学馆 2022-07-07

昨天,果仁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没主见的”如何毁掉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从要求TA有想法,又否定TA开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接着聊聊:

  •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家长最常陷入3个误区

  • 以及如何如何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还附送可实操的好方法,干货满满,看到就是赚到!


我们通常说,培养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其实是想培养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自信的决策者。
 
但并不意味着让孩子野蛮生长,这其中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与帮助,来满足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的“自主”、“胜任”、“归属”的需求。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家长最常陷入的3个误区
 

 误区一 :支持孩子探索自我掌控感=完全放手任其发展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无论在力量还是思维,都处于弱势状态,家长们自然而然会有“居高临下”之感:
 
  • “小孩子懂什么,听我的没有错!”

  • “你什么都不用做,别给我们添乱就行了!”

  • “听话,爸爸妈妈又不会害你。”


我们总是不放心交出掌控权。因为让孩子做个“甩手掌柜”,很多事情还能更快更好地完成。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能力下,探索自我掌控感呢?
 
浓缩起来就是6个字:

高支持,高回应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佩奇逛超市》中的片段:
 
佩奇一家来到超市,猪爸爸拿出一张列好的购物清单,询问佩奇能不能帮助他们,负责买东西的环节,并且耐心地告知佩奇清单上都有什么。
 


佩奇欣然答应,开开心心地领着大家开始逛超市。猪爸爸猪妈妈就是佩奇的“军师”,不断提醒佩奇要做的事情。无论佩奇做得好还是记错了,都会给予反馈。
 
  • “我们要先买的是意大利面。”

  • “把面放到推车里吧。”

  • “佩奇你还记得下一个要买的物品吗?”

  • “清单上面没有薯片哦,我们家里还有一些呢。”

  • ……



不仅仅是佩奇,猪妈妈最后还把选择水果的权利交给了弟弟乔治。乔治开心地选择了一个大西瓜。
 
在猪爸爸猪妈妈的帮助下,佩奇的采购任务顺利完成。
 

 
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给予孩子掌控感并不等于放手不管,任由孩子自我生长。在我们对孩子高“要求/控制”的同时,也要为孩子提供高“支持/回应”。

在“高支持,高回应”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加快乐独立自信,在与他人社交时,表现更加从容、有主见[1]

 误区二 :有主见的孩子=优秀的决策者
 
还记得在综艺中,嗯哼因为怕给司机指错路而选择让妈妈霍思燕来指路。
 
霍思燕问嗯哼:你是害怕错吗?
 
然后她告诉嗯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做错什么事都怪谁的,再说走错路也不是什么错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自己做主的时候,不需要全部都是正确的。
 
在成为一名决策者的道路上,有偏差或者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对孩子的巨大挑战。但如果能有一个包容他们的环境,孩子的感受会好很多。
 
在《培养自信的孩子: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心理韧性和自尊》里面提到了孩子在做决策时,容易走进的几个常见误区[2]其实这也是家长在面对孩子在做决定时,容易进入的误区:
 
  • 我必须要100%的确定才能作出决定。

  • 如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是不可原谅的。

  • 如果我一直思考,避免做选择,那么我就不会做出一个坏决定。


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做最完美的决定,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做了决定之后不开心也很正常。
 
其实这是家长需要教授孩子的,更是家长们需要明白的道理。相信孩子,适当地放手把做主的主导权交给孩子。
 

 误区三 :我的孩子天生就没有主见
 
我们不应该把“有主见”这件事,看做是性格附带品,而是把它看做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更为恰当。
 
孩子性格不同,表现不同,获得这种能力的快慢、学习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其实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能看出差别了:
 
  • 有的孩子是行动者,第一时间就开始实践;

  • 有的孩子是观察者,他们需要观察其他孩子的行为或者环境的变化,才能做出决定。


但是那些“慢热”的孩子,未来就不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了吗?不一定,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去练习做决定。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如何上手?
 

 1 
在心理上感受成功
关键词:任务难度降级
 
有主见这件事要从娃娃抓起。

随着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孩子会慢慢开始探索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开始找寻因果的关系。

比如,有时候你会看见宝宝拿着一个玩具,然后直直地丢在地上,是因为他们想试验自己的这种行为,会对身边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对周围环境的控制。从很小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心理上追寻自主感和掌控感。
 
图源@Jelleke Vanooteghem,Unsplash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得没主见,是因为他们面对的任务太难啦!
 
任务难度降级,可以帮助孩子们满足自主感和掌控感的需求,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还可以正反馈作用到他们以后的行为上。
 
就像考试一样,一年级的孩子做不了六年级的试卷。
 
我们要给孩子布置和他能力相匹配任务,为孩子提供机会来操纵环境:
 
  • 就像猪爸爸猪妈妈知道佩奇喜欢逛超市,喜欢做一个小采购员,他们就把整个过程简单化,佩奇只需要负责“找”和“装”,变成佩奇可以完成的难度;

  • 如果孩子在家里喜欢自己拿玩具、拿绘本,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在他们可以拿到的架子上;


图源@Caleb Woods,Unsplash

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简单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想法:
 
  • 穿衣服时,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服装;

  • 读绘本时,让孩子选择自己想听的故事……


让掌控和决策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慢热,总是犹犹豫豫,决定不了怎么办?
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又总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就好像要在冬天穿短袖,这又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比如一次只提供两个或者三个选项。提前帮助孩子框定选择的范围,同时,让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变得更简单一些:

  • 今天外面很冷,你想穿哪一件衣服,卫衣还是毛衣?

  • 爸爸妈妈准备带你出去春游,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植物园?


久而久之,这种可以成功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对周围的环境的体验,会极大地满足孩子自主感和掌控感的心理需求。

图源@Jordan Whitt,Unsplash



 2 
在行为上学习掌控
关键词:反馈有效信息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仅仅是做“选择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作为成年人,已经习惯于做决定,做怎样的决定。这让我们时常会忘记:促使我们做出一个又一个决定的,是内心思考的过程。
 
我们要把这个“思考过程”展示给孩子,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说明书,会让孩子学到如何做决定。


当孩子遇到困难,难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些问题来引导孩子做决策,按孩子的能力选择问题即可: 
  • 我需要做出什么决定?

  • 我有哪些选择,哪些是我不太喜欢的选择?

  • 每种选择的优缺点是什么?

  • 做出决定时是否需要考虑任何规则(家庭规则、班级规则等)

  • 这个决定将如何影响其他人?

  • 我的直觉告诉我该怎么做?

  • 这个决定让我感觉如何?

  • 我有替代的计划吗?是什么?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从孩子的偏好中了解他们的性格。他是更喜欢稳妥还是更爱冒险?是更在乎当下还是更看重之后的回报?
 
孩子们“有主见”,但风格可能会完全不同。
 
 
 3 
在情感上面对情绪
关键词:认识和表达情绪

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孩子有主见、有想法,那么他也一定是有自己的情绪的。
 
特别是小朋友,是很容易沮丧的。当他们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很可能会哭、发脾气,这都是十分正常的

图源@Hunter Johnson,Unsplash


我们最容易,但却最不应该说的,就是:“你别哭了”“哭不好”“生气是不对的”“不要再发脾气了”... ...我们在阻止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就更不要提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了。

一个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认识,无法做主的孩子,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在其他方面有主见呢?

我们得帮助孩子正确地疏导自己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跺脚大喊大叫、着急哭泣的时候,可以安慰他们:
 
  • “你现在很生气,生气的都开始跺脚了。生气也没关系,我陪着你呢。”

  • “我知道你很难过,你需要帮助吗?”


孩子只是需要时间,来学习如何表达这些情绪。


看完这两篇内容,你还会觉得“为什么娃该有主意的时候没想法,该听话的时候想法一大堆”了吗?

其实,孩子的小脑袋瓜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的。只不过大人总会否定他们的想法,总是想让孩子理解或者猜中大人的想法。

一个有主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包容和鼓励,更离不开父母的放手。

这都是家长们伟大的爱。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有什么想法?

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明天,很多学校都要开学啦,家长都在头疼早上起床这件事,其实开学调整作息并不难,二胎妈妈桔子给大家总结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赶紧戳视频看看吧





策划/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文献丨[1]Rankin Williams, L., Degnan, K. A., Perez-Edgar, K. E., Henderson, H. A., Rubin, K. H., Pine, D. S., ... & Fox, N. A. (2009). Impact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parenting style on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7(8), 1063-1075.
[2]MOORE, E. K. (2020). Kid confidence: Help your child make friends, build resilience, and develop real self-esteem. READHOWYOUWANT.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