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让我赢!”人类幼崽对打败你,没有最渴望,只有更渴望

玫瑶 果壳童学馆 2022-07-07


最近朋友经常和果仁妈抱怨,说他家娃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


跟爸爸玩赛跑,一定要爸爸让他,不仅要在终点赢,跑的过程中,爸爸也不能超过他,一超过就要发脾气重新比;跟妈妈下斗兽棋,如果棋子吃了超过两颗,也是立马变脸哭闹说没让他。



听了这些,我就想起我家娃当年“沉迷”斗地主的模样。当时他到处找人玩,但是每次都要把大牌挑在自己手里,然后诛心地说一句”我会让你的”。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大人,他也是立马哭闹。


刚开始,我超级担心娃这么爱赢,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长,但后来发现,这似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历的阶段。


  •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执着与输赢?

  • 孩子特别爱赢,需要给点挫折教育吗?

  • 让孩子多赢,真能帮孩子建立自信吗?

  • 孩子太爱赢,被小伙伴排斥了怎么办?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要战胜全世界的娃!




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赢?

喜欢赢,是孩子的天性


1、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赢了,才说明我很棒”!


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人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就会利用他人做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的评价”。


学龄前的孩子本身就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存在差距,用输赢来做自我能力的评价,是他们最简单的方式。例如和爸爸玩棋赢了,会又蹦又跳、大声炫耀。



加上平时大人也经常用输赢来评定游戏的结果,因此这种态度就无形中加深了孩子觉得“赢才棒”、才会受欢迎的想法。


所以对于刚萌发自我概念,想要找寻自我定位的孩子来说,赢,可以表现自我,体现自己很棒。获得别人的好感,就是他们执着“赢”的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赢了爸爸,会特别的开心和喜悦。因为在他的心中,如果可以赢过爸爸,代表自己比爸爸棒。爸爸和其他大人会更喜欢自己。


2、喜欢赢是孩子从不认为自己会输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特通过研究发现:4-7岁的儿童处于自我膨胀阶段,他们会自发地在所有方面积极评价自己。[1]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我的能力拥有无限的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到。



因此,对孩子们来说,大多数时候“赢是正常,输就是不正常”。就像你和孩子下五子棋,孩子输了,他就会责怪你没让他,因为他应该要赢。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让他们经受不住“输”的反差,面对“输”会感觉手足无措。


所以当孩子还没学会正确对待输的情绪时,“赢”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他们“唯一的结果”。



被误解的孩子“胜负欲”


误解一:孩子太爱赢,家长一定要进行挫折教育

——不,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才是正确看待输赢的方式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老赢,就会变得自大。毕竟现实中没有谁能一直赢。而及时给予孩子挫折教育,似乎是最能让他们学会正确负观的方式。


可其实,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却忘记了:人为的挫折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成就归因”。例如成功就单纯归结自己的能力高,失败就怪规则和公平性。



而一旦把失败归因于规则、公平性、自身能力低,那么孩子将容易躺平,寻求成人庇护。


所以,孩子太爱赢并不是什么坏事,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明白自己的“成功和赢”并不只是自身能力,还有之前的积累和努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失败时躺平,成功时飘忽。



误解二:让孩子赢才能培养他的自信

——不,老让孩子赢,只会让他在输的时候更羞愧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玩时,担心输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动力,就会刻意的让孩子赢。这种刻意如果过多,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的能力真的已经超过了成人。


一旦离开了家长的庇护,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孩子只会更加不知所措。


我家娃之前非常喜欢玩飞行棋,爸爸和他玩的时候,就会经常让着他。但赢爸爸太多次,很没意思,娃就开始找其他人玩。结果人家没让着娃,直接吃了娃好几次棋子。

娃突然间就懵了,他开始指责别人骰子摇的不对、路线走错、棋子没起飞等等。弄得最后大家都很不愉快,娃自己也不爱玩了。


所以跟孩子玩,我们特别需要注意这种“让赢”的方式。



个人不建议直接让赢,而是用“分解难度”的玩法来给孩子更多获取赢的机会


例如五子棋,刚开始下棋时,可以和孩子说:“我们先从简单版本玩,逐步进阶玩。简单版本就是我下一步,你下两步。等你这种玩法熟悉后我们再开始正规的玩法”。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个阶段的赢只是难度降低了,难度升高自己就不一定会赢了,提前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去消化输赢的概念,不至于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的认知。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胜负观”?


虽然孩子爱赢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过度的求胜心难免会造成家庭和社交的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积极的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胜负观”,让求胜心正确地帮助孩子成长。


1、 顺应“胜负欲”,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小帮手


对孩子来说,输赢的核心是他们想要得到自我的认可。当我们让他们成为生活的帮手时,孩子会从这些事情上获得自我认可,跟别人比较、争输赢,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比如,我经常会让孩子在做饭的时候给我帮帮忙,我会提前跟孩子说如果他能帮我,我就不会太累。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帮手,没有什么比能照顾自我和照顾别人更值得自豪的,他完全可以在帮我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认可。


2、淡化输赢,鼓励努力


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胜负观,首先大人得做到“不用结果导向来看待孩子”。


我们自己得先看到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和优秀,并告诉孩子,你对他过程中的表现,也极为赞赏。慢慢地,就会让孩子明白,结果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输也不代表不优秀,也不是只有赢才会受欢迎。


过年期间,娃和别的小朋友比轮滑,结果他一直输,孩子自己特别难过。爸爸跟他说:“虽然他们滑得比你快,但滑几下就会摔倒,我觉得你按自己的节奏,一定就有机会超过他们。


后来虽然娃也没赢过,但其他小朋友笑他时,他会非常淡定地说:“我不会摔倒,你能不摔来一次吗?”


所以,当孩子执着于输赢时,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不仅可以避免孩子“赢多了飘”,还可以让他们更坦然地面对失败。




当孩子因为爱赢,

被小朋友排斥了怎么办?


心理学家尼尔森和阿巴德曾说,“比起面对成人,儿童更愿意去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和冲突。”


孩子之间的社交矛盾,其实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看待输赢。所以,在看到孩子因为“输了就闹”发生同伴矛盾时,我们不用太过于焦虑。


首先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其次应该是“分等级”来处理。例如分成:“不介入”、“携手引导”、“阻断影响”三个等级。


1、“不介入”:


如果孩子输了以后没哭闹,而是继续要加入游戏,并且小朋友也同意加入了,那么父母就没必要去介入。可以通过这种社交环节,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感受不同的行为后果,最后内化对输赢的正确态度。



2、“携手引导”:


如果孩子输了以后没哭闹,却还是被别的小朋友拒绝加入游戏。那么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个有趣的游戏,主动邀请其他孩子参加。例如和孩子在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欢笑声和有趣的游戏通常都能吸引小朋友。


3、“阻断影响”:


当孩子多次沟通后依然被排斥,并且因为被排斥而产生了较大的情绪波动,家长的帮忙也无济于事时,我们应该先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先带孩子暂时远离当前的社交圈,换个环境找其他同伴玩耍。引导孩子建立正确胜负观的同时,帮助孩子去建立新的友谊,走出社交的困局。



总之,孩子渴望赢,太正常啦!但一个”输了就哭闹”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只有赢了才会被表扬”。


多挖掘孩子在过程中的闪光点,多去表扬孩子的进步和努力。慢慢地,孩子自然就会更客观地看待自我,建立正确的胜负观。


你家娃爱赢吗?

留言区聊聊吧!



果仁妈插播


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果仁妈建了一些读者群,每周都会在群里分享很多带娃玩法、动画、片单资源等等大家也会互相种草性价比高的超值好物。当然,像抽奖秒杀这类福利活动也会不定期发放!
需要的爸妈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加群~(之前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1]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Shaffer,D.R.)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

 相关推荐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