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抢跑的保质期不超过三年?那我该咋办?
最近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上小学要做的准备。
除了大班孩子的家长,还有一些中班甚至更小孩子的家长也在问,希望能提前做好准备。
先推荐一本幼升小的“必读读物”给大家吧!
👆作者供图
虽然这本书叫做《欢迎来到一年级》,但我认为它适用的家长范围要比“幼升小阶段”广得多。
三到七岁的家长都可以看。
早点看可以提前做筹划和准备;
孩子已经入学了,可以直接根据表现来查漏补缺;
我身边甚至有朋友孩子已经二三年级了,也会回头来翻翻这本书,寻找孩子当下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作者是原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校长、也是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卓立。他在书中解答了一系列家长们最关心的“一年级过渡”问题,包括:
孩子步入小学,家长要做的准备和思维转换
一年级的任务按优先级排序,哪个最重要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方法
孩子和同学社交的方法
该培养哪些意识和习惯
一年级的语数英如何学习
这本书大家可以买来详细阅读,但我在本文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学科学习之外,影响孩子整个学习生涯更重要的事情。
即便抢跑,保质期也很短
——另一种学法反而更有效
提到幼升小,跃入家长脑海的第一问题往往就是学习。
更具体一些,就是要不要在“学习上抢跑”。
语文要认识多少字?能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写字的笔画顺序是否对?拼音会不会?数学能数到多少数?会不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
根据卓立校长多年的经验,和我自己身边小样本的观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统一解。
比如有孩子早早就对字词产生了兴趣,进入识字敏感期,成天缠着父母问这是什么字;有的家长每天押着孩子学,孩子却学得很困难,而且痛苦不堪。
从现实来说,每个人所处的地区、学校不同,当地学校对孩子家长的要求也不同。
从双减后的状况来看,大城市的老师往往反而并不期望孩子提前抢学,而更希望孩子在课堂上能更专注听自己讲,回家后能落实自己布置的培养习惯的各项任务;
但在我老家等地方的小城市,“抢跑”的孩子却依然“吃香”,因为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关注。
但抛开短期效应,从更中长期的学习效率来看。无论是本书作者卓立校长,还是各路教育专家,共识都是:
“小学前抢跑的那些知识,顶多撑到三年级基本就不再有优势了。大部分提前学的优势可能到了一年级过完就被追平了。”
👆作者供图|图源:tesol.com
从这点看,我认为为了获得那一两年的“短暂优势”,而逼迫孩子刷题或各种学,反而导致孩子讨厌学,显然不是好的选择。
但这并不是指让孩子“完全不学”,而是指学的场景要多样化,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
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效的指导原则,就是“孩子无意识、而父母有意识的学习”。
👆作者供图|图源:tesol.com
比如认字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聊聊随处可见的汉字;在一起阅读的时候,善用“指读”的方式;
孩子在一年级之前家长带着孩子在生活中观察并且时不时鼓励一下孩子对于文字的认知感受,让认字这件事变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
👆作者供图|图源:britishcouncil.org.cn,色彩鲜艳的指读环,戴上后有利于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
卓立校长曾分享过一个一年级学生的故事,爸爸就是用这种方帮女儿“追”上了班级的识字量,并且让女儿对汉字越来越感兴趣。
女孩入学前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汉字,但是爸爸每次带孩子出门的时候,会一起大声读出各个商店的名字,还有大型广告牌上的大字——他们只读个头很大的字。
开始是女儿问,爸爸说;后来是爸爸和女儿抢着说;有时爸爸会故意把女儿认识的字留给她认,自己装着看不见或者想不起来,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女儿读一年级后,爸爸又带着女儿一起翻一本讲汉字演变过程的书,让女儿不仅找到这个字的源头和变化,连这个字的亲戚邻居都混个脸熟。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演化和基本结构规则也在孩子心里无意识地渐渐被梳理出来。于是,女儿学习每一个生字的过程都变成一次好奇探索的机会。
其他科目也是如此,一年级的家长也要明白: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比提前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
比起学,情感基础更重要!!
如果限定条件为:家长只能帮一年级的孩子做一项准备,卓立校长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喜欢上学、喜欢老师。
原因很简单: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通过学校老师这个“媒介”来教会孩子知识,传递学习的方法。
而一旦孩子排斥学校和老师,任何学习和收获将无从说起。
很多研究、优秀的学习者的经历也已经证实,“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在那门科目上表现突出。
如何做到?有三点:
1)和孩子共同关注进步,而非当下的成绩
著名音乐人谭盾的妻子黄静洁在其著作《父母的格局》里提到过,当她观察到儿子小时候主动整理床铺、把物品放回原处这种小闪光点时,就一定会点出来、夸奖一番。
她在培养儿子学习上也是如此,即使卷面、作业中有了错题,她也会先夸奖孩子和之前相比进步的地方,而非只盯住错误不放。
和孩子一起关注自己的进步,是在学习的最初就给孩子一个有激励力的心理高位:
“我很棒,我完全有能力学好功课。”或者“我虽然还做得不够,但我在变好。”
当孩子体验到了进步的喜悦,他会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
2)帮孩子找到班级的集体归属感
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班级事务、参加各种竞赛为班级争光、参加班级集体项目来提升孩子对班级体的热爱。
不少父母会觉得在学校里,让孩子读书才是唯一该做的“正事”,其它都是给家长“添麻烦”的花架子,是亏本的买卖。
其实这个“亏”实在值得吃,这个“亏”能够建立起孩子和班集体的连接,让孩子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
我家儿子也亲身验证了这一点:他时不时就会从班级里带回一些贴纸之类的小奖励,都是老师分发给全班不同“文武大臣”的。
任职包括午餐总管、排队时的“带头大哥”、打开教室门的守门大将……老师就是通过这种积极的态度来向学生传递一个观念:
哪怕是一件很小的活儿,父母也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而孩子也会觉得我在这个班,这里的事儿和我有关,为集体做了事情,就是我在这个班级的价值。
这里特别要提请家长们注意的是,家长切勿批判孩子的“官”不够大。
比如不要说“你怎么才当小组长,你应该争取班长”,或者“午餐管理员是干嘛的?一点儿不像正经活!!你应该申请生活委员。”。
家长不要否定老师赋予孩子的每一份职责的重要性。
而是应该先和孩子共同认可这个职责,把这个职责做好。到了高年级,孩子有了更多能力,如果也有个人意愿,自然会自己力争上游。
如果孩子并没有意愿去竞选其它“职位”,哪怕只能把当下的小职务兢兢业业做好,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也能培养责任感。
3)家长可以通过“事实”来提请老师给予帮助、并不吝啬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夸赞
孩子步入小学后,家长如何跟老师打交道也是一门“必修课”。
相信很多家长会和当初的我一样顾虑重重:
如果主动联系太多,怕影响老师工作和休息;但联系的不勤,家长又怕错漏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真是两难。
其实翻回头来看,最恰当的联系尺度就是:在心底认可孩子的老师后,按照实际需要联系即可。
而家长对老师的态度,无论你是否主动告诉孩子,孩子都感受得到。
我儿子以前所在的学校,老师会每三个月和家长单独开一次会,汇报一下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出现的问题。老师的用心我作为家长看得到,确实也从内心认可孩子的老师。
所以每次家长会后,我都会刻意和儿子“汇报”会议内容。
比如我会说“你们某某老师真厉害,在她的帮助下,你现在是班级阅读水平最好的学生了!”
我也会问他:“你们那个老师是不是特别会提问题?要不然你现在提问的水平怎么这么牛了?”
这些简单的技巧取得的成果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反正我儿子对此的喜悦程度远超被我们夫妻表扬他时的程度。
他会想更早去学校、也更喜欢和老师分享他在家里的事情。
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学生也是真的在乎老师的评价。如果能从一开始建立起良性的关系,后面很容易就能达到良性循环。
一年级,
是培养孩子这两个能力的黄金期
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生活重心要从开心玩耍转移到有序的学习上来。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家长需要开始培养孩子作为“学生”的一些意识和习惯。最重要的两项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和初步时间管理意识。
(1)如何让一年级孩子做到“对自己负责”
第一,让孩子逐渐学会照顾好自己在学校的生活。
两年前我朋友儿子上一年级时,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在学校不喝水。
因为课间时间有限,很多时候孩子玩一会儿、喝了水再上厕所就来不及。所以她儿子为了避免上厕所,索性一上午在学校都不喝水。
结果新开学一周下来,又是上火、又是便秘。
在学校按时喝水、上厕所、好好吃好午饭——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在家刻意演练。
比如,在家让孩子就养成主动上厕所、不憋尿的习惯,父母一开始可以提醒、逐渐过渡到定时让孩子自己看表上厕所。
其实一年级的老师们也会提醒孩子们这些,还会安排孩子们互相提醒。但总有很多孩子要花几乎一年才能真正转变和适应。
如果孩子能早有意识地安排管理好这些生活,这些琐事就不会来打扰孩子,反而能有更多精力关注校园的新生活中去。
再比如,训练孩子自己会收拾书包也很重要:
我家外甥女儿刚上学时经常课本胡乱塞、丢三落四,有几次因为收拾书包收拾得慢,导致整个班都在等她放学。
后来我表哥给她在家进行了专项训练,先教会方法,再掐着钟表进行反复练习,两周后才“上道儿”,终于能在学校独立且迅速地把书包归置整齐了。
以上这些训练看似都不是“常规学习”的训练,但却对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有着莫大帮助。
第二,让孩子负责起自己的学习。
我的观点和卓立校长的观点一致:和学业相关的事情,家长不妨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哪怕孩子开始做得并不好。
比如回家写家庭作业,你可以让孩子选择:是回家赶紧先写,然后再放松地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回家先休息10分钟,吃点东西喝点水,然后再开始写作业。
一旦选择,就尽量执行下去。
在开学时,我家孩子老师给每个家长发的信息里就包含这也一份“放学检查清单”,内容涉及到家先吃点健康的点心、开始做作业、读书、整理书包等事项。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也不用老全程陪在旁边,而是先一起看一下当天要完成的作业量,和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完成时间,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了。
一旦父母一直“盯”在旁边,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出:我是在为爸妈学习的错觉。
还有一点容易被父母忽略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管理学习用品”。包括对文具、书本的管理。
找不到铅笔、橡皮擦用完了、笔秃了、作业本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孩子被这些琐事卡住时,经常会打断学习。
关于文具、书本的收拾,家长在开始先帮孩子事先做好分类:比如可以一个科目用一个袋子装,按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铅笔等文具可以多买几个收纳盒,分门别类放置。
从带着孩子多练习到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这些“小动作”可以帮助孩子排除杂念、专心学习。
作为家长,当我们对分寸觉得不好掌握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孩子自己能做吗?“孩子能自己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核心原则。
每周五,我家孩子学校的校长会给全体家长强调一件事:下周一必须按时到校!
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上一年级,要么是上学拖拉经常踩点到学校、要么是做作业磨蹭。
其实这就是孩子没有建立起初步的时间管理意识。
我非常认同卓立校长说的一句话:
“上了小学,就意味着孩子正式开始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就意味着他已经预备成为公民了。他一要学知识,二要学习做人的本领,就是公民教育。”
教低学龄的孩子建立时间管理意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确地“看见”时间。
很多孩子不是故意拖沓,而是压根没有这个意识!多数一年级的孩子对时间、时长只具备模糊的概念。
所以在孩子做作业、完成某项任务时,家长可以在显眼位置挂上挂钟,或用计时器来帮助提醒孩子时间。孩子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自己还剩多少时间,或者花费了多少时间。
👆作者供图|家庭悬挂的时钟要求是:表盘清晰,最好为白底,时间最好是阿拉伯数字
晚上8点了,到刷牙洗脸的时间了、距离上学出发还有五分钟(设置一个倒计时),出门前做最后的准备和检查。
👆作者供图
从经验来看,孩子“看到”的时间足够多,才会慢慢学着调整自己做事的节奏。
卓立校长在书中提到:“小学,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
一年级既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他们和这个世界相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开始。
家长们在前期帮孩子们做好准备、夯实基础,为的是能让孩子未来的求学之路走得游刃有余。
直播预告
8月30日(周二)中午11:30-13:30,果壳童学馆邀请到了欢颜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学会会员——王琳老师,给我们分享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来直播间和我们一同体验!
直播间还有果壳八大行星手链、护肤体验套装等多种福袋抽奖,等你来领取!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