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怎么才能在有娃后不恨老公?

静思 果壳童学馆 2023-02-19


请问你在结婚、尤其是有娃后,对老公的态度有改变么?


美国有一个叫Jance Dunn的畅销书作家,在孩子出生几年后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如何能在有孩子后不恨老公》(How Not to Hate Your Husband After Kids)。


Jance Dunn和丈夫都是自由撰稿人、作家。但自从有了孩子后,Jance 发现无论是家务劳动、抚养孩子、还是休闲时间,都是自己被压榨得更多,于是成就了她写这本书。


它并不是一本严肃严谨的著作,更多是用轻松诙谐口吻吐槽,引起大家的共鸣。当前这本书还没用中译版,所以我先替大家读了一下,不禁感慨,原来有娃后的男女分工矛盾,是一个跨国度的共性问题!


给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点:


👆作者供图:此书暂无中译本,此图为美亚截图



有娃后,

我和我老公如何分别度过这一天


“周六早上十点多,丈夫睡起来了。他悠闲地吃完早餐,推出公路车准备和车友们会面(临时告诉了我)


而此时,我已经一大早起来后完成了以下工作:给女儿喂奶、换尿布、洗衣服、抽空吃了自己的早饭、收拾房间、给婴儿又喂了一轮奶、换了尿布。


……


丈夫出门六个小时后,带着精疲力尽的身体回到了家,洗完澡,倒在了床上,直到两个小时后起来,准备吃晚饭。


这让我想提醒他,是不是忘了家里刚添了个娃?!”


“还有一次,我和某位知名影星约好了进行一小时的电话采访。


我提前备好了女儿的吃食、衣物、玩具,把女儿交给老公,请他务必照顾女儿,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丈夫满口答应。


半小时后,三岁的女儿冲进卧室,一边大喊着:‘拉屎、拉屎、我要拉屎!’并奔向正在做电话采访的我。


我尽量用口型小声示意女儿‘去找爸爸!’,但屎尿不由人,女儿一边跑、一边拉了出来。


我只好请求对方暂停一分钟。而电话那头答应等待的,是一位曾获得好莱坞最佳女演员提名的女影星。


我冲到客厅,看到老公正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大吼他名字后,他反而一脸诧异地奇怪,怎么我没到一小时就下来了?”


以上是Jance Dunn在书中叙述的生娃后两个令她无奈、抓狂、疲惫的片段。在更多类似片段中,她深深地恨起了丈夫。


然而Jance Dunn并不孤单,在生娃后才开始讨厌老公这件事上,是有国际共性的。


知乎上,关于“为什么有了宝宝后特别讨厌老公?”这个话题里,有不少妻子的留言:


👆图源:知乎留言截图,作者拼图


再试想以下场景,看看你读到第几条会开始生气:


  • 娃哄了一个小时刚睡着,老公进来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娃号啕大哭;

  • 老婆正在哄孩子,让老公帮忙拿东西,永远找不到东西在哪;让老公帮忙冲奶粉,永远不知道配比;

  • 老公带娃时自己打游戏、让娃光着屁股在床上玩,还忘了给娃喝奶的时间;

  • 有关孩子的衣食住行用,老公一问三不知,也没有想要了解、学习和参与的意愿……


如果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很多人生娃就成了婚姻的“坟墓”。


多少女性动了离婚的念头是在孩子出生后。但终究因为昔日情分、经济实力以及想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等诸多因素,依然选择在这座“坟墓”里隐忍、修炼。



妻子最恨老公的前三大“罪状”


当然,我们对老公的恨并不是那种不共戴天恨,更像是婚姻达到某个新阶段——生儿育女后,因步调不一致而滋生的一种复杂情绪


以下是书中总结的憎恨的三大来源:


第一,产后丈夫迟迟不能进入状态。


“工作时间长的父亲,其妻子会承担更多的育儿工作;而工作时间长的母亲,其丈夫会睡得更多、看很多电视。”


这未必是所有家庭的写照,但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后,的确是妈妈能够迅速转变角色没日没夜照顾孩子,爸爸却依然能做到我行我素地潇洒过日子。


即使丈夫有时候也能承担起爸爸的职责,照顾一下孩子,但质量也令人堪忧。


比如给孩子换尿布忘了擦药膏、给孩子吃饭只会吃垃圾食品、检查孩子的作业不知道作业是什么……桩桩件件很容易让妻子血压升高。


丈夫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除了在育儿上表现的不佳外,对妻子角色转变所需的关怀也久久不能到位。


知乎上有网友问“产后一年,你跟你老公的感情变了多少?”有一条超过两万的赞是这么说的:


👆图源:知乎@排名引流


当妻子好不容易把娃哄睡了、需要补觉,此时老公却媚惑地朝你一笑,想要和你亲密时,女同胞们反手只想送他离开、千里之外。


产后第一年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上阵不离亲兄弟。多数妻子的想法是咱能先把夫妻情分放一放,切换成兄弟模式么?


第二,被家务压垮的妻子。


Jance Dunn因为家务分配不公而对丈夫引起过很大的恨意,因此她才在书中用了好几个章节来阐述这个问题。


“周末,我们带女儿去博物馆,回来一家人都很累,但我还是强忍着做了晚饭,我以为他会在晚饭后自觉洗碗,他却很自觉地刷起了手机。”


“我上午问老公能不能把地吸一下?他答应了。中午还没有动静,于是我催了他,他有点不耐烦地告诉我他会搞定。直到傍晚,地还是脏的……我倒是可以详细罗列出这一天我的行程:看医生、购物、做中饭、洗衣服、烘干并叠好衣物、以及清洁和整理女儿的玩具。”


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过“第二轮班”(The Second Shift)的概念,来描述女人每年多做的一个月家务,而这项劳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没有被编入家庭预算。


对于父母双方都全职工作(大约每周40小时)的家庭来说,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让父亲在家承担的工作量每周增加约10小时,而母亲的工作量则增加约20小时。所以,光从工作量的角度来看,做母亲的代价也比父亲大一倍。


第三,钱钱钱!


生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别名吞金兽、又名碎钞机。


Jance Dunn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有娃后我们就开始为了钱而争吵了。”


这些争吵是如何发生的呢?


(1)当夫妇双方为自己购物时,对方往往觉得没必要。


“我买了一双新鞋,丈夫不开心了,他问我衣橱里不是有鞋么,怎么还买?


我只能解释说,因为我要去见著名的时尚杂志的主编,看能不能有业务合作。”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丈夫身上。


“我的老公爱好骑车,但他已经有三辆很不错的公路车了,所以当他买回第四辆车时,我非常不理解、并且有点生气


他却从各辆车的不同属性等方面做了专业分析,最后得出他要买这辆车的必要性。


结果就是我们夫妻大吵一场,俩人谁都无法说服谁。”


(2)该不该花钱早教,以及该投入哪里,无法达成一致。


“我喜欢带孩子约同伴去公园玩,因为既能让孩子社交、还免费;而丈夫则喜欢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报各种早教班、机器人搭建班。孩子未必喜欢,但花钱不少是肯定的。


买玩具也是如此,我希望给孩子买简单、经典但能刺激孩子想象力的玩具;而他则给女儿买了一堆体育玩具。”


(3)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消费,让双方不快。


“有孩子前,我们二人喜欢旅游,去过不少地方,并没有觉得经济上很紧;但孩子出生后,家庭经济吃紧,即使简短的关于存款的讨论,都能引起焦虑、争吵一触即发。”


在书中,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财务管理部门的主任Sonya Britt告诉Jance Dunn,迄今为止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孩子刚出生后,导致夫妻离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问题。


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意外。


想一想,生孩子之前伴侣们考虑的问题通常是:咱们今天吃啥?看啥电影?去哪里玩呢?我们多数时候不会为这些问题动气。


但孩子出生以后问题变成了:尿布钱、奶粉钱、早教钱、玩具钱、要不要存钱让孩子上私立?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作为家长你得更努力地工作、但对自己和伴侣享用的东西压榨地却更狠了。


总之,在有孩子的头几年,因为角色转变不同步、家务分配不公、以及经济问题这三点,让昔日亲密无间的爱人逐渐变成了看两生厌的怨侣。



如何才能不恨自己的老公?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J. Sternberg提出爱情三因素: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七种类型的爱情,其中只有亲密+激情+承诺三者都具备的因素才是完美的爱情。


👆作者供图


当我们步入婚姻、决定与另一半共同抚养孩子时,每对夫妻期待的是激情+亲密+承诺的完美爱情。但生活的琐碎、人生的际遇、时间总会把这份期待搓磨地少棱缺角。


作者虽然在书中描写了自己和其他妈妈对老公的诸多抱怨,但本意不是让我们对另一半产生更浓烈的恨意。


对于大部分夫妻来说,除非真的心灰意冷走到离婚的那份上,否则我们还是希望能与那个人携手闯关。


那么,妻子们如何在有娃后放下对丈夫的恨意、让自己的婚姻更幸福?书中有两个意见供我们参考。


1)狠狠心,让家务和育儿分工到位


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Scott Coltrane将日常家务分作五大类:做饭、洗碗、购物、洗衣、杂活(打扫、修理)


据统计,在中国25-45岁的青年夫妻(样本数1385)中,丈夫每周的家务劳动时间为7.738小时,妻子则为16.683小时,约为丈夫的2.2倍;每周家务劳动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妻子超过65%,而丈夫仅有20%。


当育儿的重担落在妻子身上时,妻子较之丈夫还要承担两倍多的家务时,不满自然会产生。


所以,应该明确分工。把一些高频发生的家务分给丈夫做。比如做饭、洗碗...


另外在工作形式上要注意平衡,不要总是让妈妈去承担那些把屎把尿哄睡那些难度系数很大的dirty work;而爸爸只负责陪孩子玩的有趣内容。


2)放弃“母职守门员”角色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Maternal Gatekeeping Behavior(母职守门员行为)指母亲对父亲与孩子之间直接或间接互动所做的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包括:


“开门行为”——鼓励与促进其他家庭成员参与亲子互动;

以及“关门行为”——贬损或控制其他家庭成员参与亲子互动两种模式。


当妈妈实施开门行为,积极鼓励爸爸与孩子互动时,妈妈的积极情绪会“传递”到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去,使爸爸和孩子在一个相对较好的情绪氛围中互动,从而促进父子依恋。


相反,当母亲控制、贬损甚至阻碍爸爸和孩子的互动时,与此同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样会“传染”到父子系统中去,表现为对父子依恋的负向预测作用。


让爸爸快速进入角色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妈妈们打开大门,给爸爸机会、扩大他们的容错率,并且不要轻易批评他做事的方式。


妈妈们必须鼓励丈夫积极投身带娃大业,即使状况不断:


奶吃晚了、便便没来得及清理、孩子受了点小伤,无妨,可以用事后提醒+指导的方式代替第一时间批评他们做事的方式。


当丈夫带出了成就感,也就对娃“上瘾”了。


所以,妈妈们不妨试着实践一下上述提到的建议,慢慢修炼自己、“改造”伴侣。


 


编辑丨果仁妈  排版丨康康

参考资料丨

[1] [2]凯特.曼恩《应得的权利》

[3]Household Labor and the Routine Production of Gender,Author(s): Scott Coltrane,Social Problems, Vol. 36, No. 5 (Dec., 1989), pp. 473-490

[4]《中国青年夫妻的家务劳动投入》

题图丨图虫创意:Pixel-Shot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