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说“营地”与“艺术”教育丨世界这么快,我们为什么需要慢下来的成长

国际学校多边平台 新学说 2019-11-23
↑ 点击上方“新学说”关注我们

整理编辑丨张羽

课堂不等于教室,当教育场景发生转变、创新,营地因其独特的环境和课程可塑性给予了学生、教师更多的教育可能性;


与此同时,成绩之外,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我、发掘自我的方法,美术、绘画甚至是戏剧表达,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


在2017国际素质教育论坛上,5位嘉宾分别以营地教育和艺术类教育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比起技能教学,这两类课程更强调“育人”的核心。


营地教育类

营地教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美好

营天下联合创始人

杨莉



“人生真正的成功是什么?不仅是一步一步接近你的奋斗目标,而且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心灵的幸福感。”


围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杨莉女士分享了营地教育的意义所在,以自己孩子的成长,她认为营地教育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给予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营地给予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懂得主动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同时通过营地具体的项目、课程,实现自我成就和认可,并发现兴趣所在,为成长打下基础。


哈佛大学校长曾说:在一个组织良好、精心设计的夏令营,短短几周内,学生的所学可能会超过一年内正式课堂教育带来的内容。孩子终将长大并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杨莉女士认为在营地这个新环境中,孩子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自律以及感恩, 最终达到收获幸福的效果。


营地教育类

没有边界的教育 没有围墙的学校

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

赵蔚



启行营地源于2008年创立的基金会,而作为创始人,赵蔚女士创办营地教育的初衷在于“弥补家庭教育的需求”。


围绕“成长即教育”的理念,营地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实现社会性教育的最好载体。国际化趋势下,营地教育课程的研发、营地实体的落成以及教师的培训都要做到国际资源的整合,帮助参与的学生形成国际视野。


将重点落实在师资的培训,赵蔚女士认为知识、技术的快速更迭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继续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导师聚在一起去发现问题、挑战问题,让营地教育也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营地教育类


Turn The World into My Classroom Through Field Trip

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

陈蓉



陈蓉女士提到营地教育的发展需要回归到“内容和课程”的研发,如何把学校常见的Field Trip“变成”校外的教室并达到教育目标?其课程研发的出发点在于“孩子需要什么”。


课程设计的基础是明确以“学习成长”为目标,其次要和课内进度相结合,多层次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做好执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每个课程中都有相应的课程架构,包含所要求的教材、知识、每一天的课程能让孩子遇到什么、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培养参与者什么样的行为和能力,进而建立怎样的价值观,形成一个有层次、体验丰富而且有收获明显的一个课程。整体的体验式学习过程,需要考虑不同的阶段,怎么进入、怎么退出,中间如何建立学生与自然联系。


陈蓉女士认为营地教育的意义在于孩子有机会用有趣的方式去看和体验世界,他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找到未来的方向。


艺术教育类

国际艺术教育在中国

伦敦艺术大学中国预科中心市场总监

刘振坤



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办公室成立于2008年,是伦敦艺术大学指定并授权的官方代表机构,负责伦敦艺术大学在中国区的市场推广以及招生面试和后期offer的发放。


刘振坤先生分享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国预科的落成和艺术课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艺术类的预科与升学,做好专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相结合是核心。


艺术教育类

英文戏剧,让语言更艺术

乐盒教育戏剧创始人

姜依群



姜依群老师从四个纬度:如何操作教育戏剧、哪些学校适合加入戏剧课程、加入戏剧课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具体分析了教育戏剧在学校的实践关键。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的方式、手段跟元素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进而培养综合性人才”。从基础的语言学习向上发展,姜依群老师认为戏剧完成了语言与艺术的跨学科教育,达成全人培养,最终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塑造正向、快乐、自信的性格。比起传统教育形式,教育戏剧的优势在于学生表现的可视化。


在课程实施上,读者剧场的课程形式较为简单、易上手,以学生的语言表达为重点,对于环境、服装等要求比较低。更复杂的还有舞台剧、音乐剧的形式,尤其是对幼儿园孩子来说,通过将学校本身的英语教材与表演、音乐相融合,最终让孩子以演出的形式表达,这对于幼儿阶段的语言思维、表现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成绩、分数之外,艺术教育与营地教育正是“诗与远方”的代表,其中,专业的课程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选择,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成长。


相关阅读


素质教育说丨吴越:学校素质教育项目的开展趋向学术与活动的“统筹平衡”

直击痛点,“课程化+认证化+数字化”助力国际素质教育发展风口

素质教育说 | 为明教育张涛:国际素养教育视角下,课程与活动的“平衡”

素质教育说 | 清华附中辛颖:课程应服务于教育理念,否则再多花样也只是拼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