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丨周雁:老师传递教育的温度,民办教育需“突破瓶颈”
口述丨周雁
采访丨韦小宇
文丨张羽
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开始,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就成为了周雁职业生涯中的“核心”。
从数学教师、数学竞赛教练员,到班主任、年级组长、学校校级管理层,再到如今身处教育集团的管理岗位,周雁也从早期民办教育的“一线经历者”,成长为现在民办教育发展大潮中的“探索者”。
1995年,周雁进入大桥实验中学任数学老师,而他职业生涯的这一起点,也是中国民办教育、民办学校的第一批“试水者”。虽然他坦言,选择教育行业是一种意外和偶然,但从学生的成长到家长的认可,都给予教师这份职业以极大的满足感。
如今,作为上海世外教育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层,周雁对于民办教育更多了一份思考和探求。在资本大量涌入、政策摇摆不定的大背景下,民办学校的发展也来到了“瓶颈期”。
生源与办学的“相辅相成”
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新民促法”对民办学校进行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并实施分类管理政策。其中,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必须选择非营利性质。
随着“新民促法”的确立,民办学校也在20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新的阶段,周雁将其称为“瓶颈期”。
从九年义务制教育学段的角度来看,非营利性学校的相关规定使得其举办者具有了社会慈善家身份。学校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招生成为学校顺利运行和发展的关键。
『之所以有学生愿意报考这所学校,是因为它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吸引优质生源,反过来,学校能够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目前民办学校的办学模式来看,多以“国家公建配套为基础,民办教育集团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形式为主。此时,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就来源于民办教育集团所提供的师资、课程、教学等方面,在周雁看来,如果以上三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办学将困难重重。
而这种压力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之下则显得更为紧张。
『近几年,公立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以及课程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提高,但这些学校不需要将收入作为教学的负担,这是民办学校天然的劣势所在。如果我们采用与公立学校同质化的教育教学,必然会失去竞争力。』
民办学校,一定是提供公办学校没有的教育。
瓶颈源于民办学校的“人和事”
2017年9月,“新民促法”将正式落地,随着各省陆续出台民促法实施细则,民办学校也将经历短期的过渡与调整,如何突破目前的“瓶颈期”将成为接下来今年,各民办学校的核心话题。在周雁看来,这种“瓶颈”主要源于“人和事”两个方面。
一、
从人的角度看,随着国家在教育环节增加投入,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教师待遇也逐渐缩小,民办学校的薪酬待遇也不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培养机制与教师对于民办学校的适应度也成为目前“人才”的主要关注点。
『我们进行教师招聘时发现,一些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依然倾向于选择公办学校、重点中学就职。对他们来说,民办学校并不是首选。从学校的管理上看,公办学校教师都会有一个系统的培养机制,而民办学校会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教师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办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将更具有优势。』
二、
从事的角度来看,周雁认为这种“瓶颈”来源于社会对学校的评判标准。
对重点高中来说,传统观念上的升学、招生都以中考成绩为基准。如今,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变,重点高中的招生逐渐向“名额分配”的形式转变,即“优质高中从每年的计划招生名额中划出部分名额,按一定比例以指标分配的形式,直接分配至各对应的初中学校”。如2007年开始的上海,从最初的10%比例逐渐上升到2013年的15%。
周雁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如果未来这种分配比例能达到100%,民办学校也将有一个确定的名额分配,此时民办学校该如何发展?』
『民办学校建立之初是为了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升学上看,如果未来名额分配成为了主流招生模式,那么根据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规模来看,民办学校最终可能只有很少的重点高中分配名额,这无形中也会削弱民办学校的竞争力。』
从目前教育的大环境来看,家长依然摆脱不了成绩和升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民办学校,学业水平依然很大程度影响了生源。
从“喝水饱腹”问题看素质教育实施
区别于公立学校的特性,民办学校在办学上的自主权使得学校有更多尝试与改革的机会。配合民办学校、国际学校的课程和理念,亘古不变的“素质教育话题”也有了更实际的落地形式。
对于如何更好地走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周雁认为核心在于“评价系统”的改善。
『其实对比了中国国家课程与一些国际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小学到高中的一些基本素养要求,在两大体系中没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是,目前中国的升学以考试、大考为核心,其中会牵扯到考试科目设置、课程评价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纲』。
在考试评价之下,具体的教学科目会被迫地向考试标准来倾斜,于是,有些不需要考核的课程如艺术、体育等往往成为了“被替换课程”,这种现象在近几年也才慢慢有所改变。同时,周雁还提及诸如“社会实践类”的课程,因潜在的教学风险无法很好进行,也无法给学生以足够丰富的成长环境。
『评价机制不改变,学校的教学、教育也很难改变。以IB课程为例来看,学校根据学生原有成绩做预估分数,学生在高三上半学期即可利用预估分进行大学申请,学生在三、四月份就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而学生的最后一次考试是在5月下旬进行,他们也不需要将这次考试作为一个负担。这是IB形成性评价的优势』。
从1995年开始担任数学教师,周雁在教学、竞赛、科研等方面均有建树。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评价机制的改进,他认为教学环节的侧重点也应当有所变化。在先后经历两种课程体系后,周雁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学生的“实践和感受”。
『假设我出一道题,问的是我们一次喝多少水能有饱腹的感觉。那么传统课堂可能会以计算、推导、物理性等具体“量”的分析,但是在IB课程体系之下,老师会更加倾向鼓励学生去探索、尝试,体会饱腹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世界外国语中学拓展活动
中国传统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知识上的收获和成长,在多次国际性的评测比较中,中国学生的成绩也十分亮眼。然而,从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民办学校办学定位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需要改变,差异化与体验感成为民办学校新的竞争力所在。
『民办学校的课程开设取决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公办学校会以全纳式的教学为主,课程标准会通过调研结果,将学校的课程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平均的水平。但是从民办学校的发展来看,学生是经过选拔的,可以说相对优质的生源不会满足于普通的课程标准。』
也正如如今世界外国语学校在尝试的那样,“4+1”课程(周一到周四实行大纲内课程,周五实行实践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学业和各项素质的过程性评价,也将教与学的方式上升到实践和体验的环节。
而从一堂课上升到学校的发展,民办学校依然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尝试。
后:传递教育的温度
教育成果很难用显性的东西进行衡量,“偶然成为教师”的周雁希望有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
在他看来,『老师传递了一种教育的温暖,学校、社区都是组成社会的小单元,而当走出学校的学生们再回到学校,能够回忆起的便是学校的温度、教育的温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