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汪明义寄语2022级研究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彰显生命的光辉


10月23日,四川师范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狮子山校区举行。


典礼上,校长汪明义作了题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彰显生命的光辉》的讲话,勉励同学们要实践创新,笃行不怠;要坚守初心,矢志报国;要勇攀高峰,造福人类,在无限可能的未来中,源源不断地绽放生命创造的光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彰显生命的光辉

——在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校长 汪明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昨天,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对中国青年寄予了深切希望,发出了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员令,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再创伟业。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四川师范大学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请允许我代表四川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

风云跌宕、机遇难得。在经历考研史上最“卷”、巴蜀大地史上最“热”、天府疫情史上最“凶”的重重磨砺,我们最终如期相遇。我坚信,在熬过漫长考研过程中各种挑战和磨炼而走来的你们,一定会更加珍惜此一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为此,借开学典礼机会,我想与你们交流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学应是一类什么样的组织?

这是一个本科阶段思考过的问题,今天为何要重提?这是因为你们从本科生向硕士生、或从硕士生向博士生方向前行,不仅是学业身份的转变,更是学术品格和生活德性的陶冶更新,学术视野更高远,思维方式更多元,学识基础更厚实,专业能力更得整体提升。所以,对“大学应是一类什么组织”这一旧问题的新思考,就应该在更高阶梯上展开,只有深度认识了大学,才可能在大学这所精神家园里更为系统地再获新知,更达新高。

概括地讲,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特殊性源于社会赋予它的基本定位:第一,大学是探索的世界性方式,它肩负探索人类共生存在、构建共同价值体系、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建文明的世界责任;第二,大学是生产的社会组织,它承担探索真理、创造思想、发展科学、生产知识和建构方法的人类使命;第三,大学是培养的时代平台,它必须担当起运用探索创造出来的知识、思想、真理、信仰的成果来培养新生代,使之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高素养的社会公民和高创造力的社会劳动者的基本任务;第四,大学是存续传统的历史方法,它通过“生产”和“培养”的双重方式来推动民族文明再造和人类文明互通。

如上四个方面,首先定位了大学的性质:大学既是人间最善美的事业,也必须成为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更应该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家园。其次规定了大学的职责:一是必须“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基于“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那些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解释能够比他们的前辈更进一步的人手里。大学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这些人,爱护这些人,并培养他们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自己事业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研究生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研究学问的学生。研究生为何要以研究学问为己责和天职呢?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精英教育,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国学丛刊》序中指出那样,这样的教育是“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其次,他说,学问乃“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这因为“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由此性质和职责的双重规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应以生命投入的方式,既沉静地博览以奠定“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的学业基石,更应面向世界学术,开阔其视野,了解其前沿,校准其方向,自我凝练积极投入探索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方向和能力。

从人类大学发展史观,任何一所世界著名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大学因服务国家战略而兴,国家因大学支撑而强。最典型的范例莫过于近代研究生教育的发祥地德国柏林大学,它从1810年创立之日始就明确“富强德国”的职责和使命,并为此确立起“让新人的成长与新知识的诞生同步”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将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将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为“科学而生活”成为大学新的理想。她的成功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著名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先后出任该校前三任校长,他们为这所大学注入了学术文化的基因;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均是其杰出校友,卡尔•马克思在此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哲学家和伟大社会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亚历山大•洪堡在该校完成了其后成为德国地理学的奠基之作《宇宙学》;约翰纳斯•米勒在该校完成的名著《生物学手册》被后世列为医学院学生的经典教材;古斯塔夫•马克努斯在该校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除此之外,为柏林大学在很短时间里成为著名大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奠基人之一的赫尔曼•亥姆霍兹,电磁波与光电同一性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光速的测定者阿尔贝特•迈克尔逊,量子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斯•普朗克以及相对论创始人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等。

柏林大学研究性教育不断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全世界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她的成功充分证明: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和好奇心强烈的年轻人与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在一起开展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探讨,构成研究性教育的核心内涵,即研究生与导师在一起以客观事实和经典理论为依据、以平等自由方式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对已成定论的内容给予理性的怀疑,对未知的问题开展多元思考,对形成的结论进行多视角的检验,对取得的成功相互鼓励并宽容地接受失败等,既是研究生的研究性的学术生活的核心内容,更是研究生自励其研究性成长的基本方式和必为过程。

第三个问题:川师大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

大学的使命,总是“不待扬鞭”鼓文明向前的潮头。

研究生的责任,必须“自奋其蹄”做时代发展的先行者。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此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国家乃至人类思想文化科技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杰出甚至领袖人才,推动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中华民族的当代复兴,更是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最为实际地构成了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四川师范大学是国内首批硕士授权和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其较长的研究生教育的经历不仅积累起丰富的发展经验,而且培养的杰出人才辈出:四川师范大学,1979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时至今日,学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00余人,涵盖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完整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体系。三十余年来,川师累计为社会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0余人,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精英、学术大家、治国英才、行业翘楚。同学们,学校强大的办学实力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全方位引领你们将自己塑造成为“三心、四能、五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你们的“责任心、进取心、好奇心”;高水准地提高你们的“表达能力、和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并以高远的方式和开放的姿态培养你们“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结合”的核心素养,引导你们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你们将从师大出发,读懂自己、读懂国家、读懂时代,读懂文化和文明,读懂过去和未来,读懂自励与坚守。

第四个问题:研究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2014年的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主要阐述了大学人生修为的八个台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培养人如何成为社会人的基本使命和能力目标;修身齐家,是《大学》培养人怎样成为家庭人的基本责任和能力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此四者,是《大学》培养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人的基本进路和方法。这种将社会与家庭、公民与成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的深刻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也从中展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特征。既符合大学之人类、世界和全球视野,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世界广泛认同的价值基础。所以理应成为研究生实现初心梦想的价值遵循。

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彰显生命的光辉。

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谈到,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格物”和“致知”,在科学研究中要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不要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在丁肇中教授的科学生涯中,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但在中国先哲看来,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探求真理,还只是最初一步,需要在此基础上诚意和正心,用至善去纯化本心,以至诚去坚守本心,用内生于心底的光辉照亮生命,才可践履从个人到家庭再至社会以及人类的责任。我们从科学研究层面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希望大家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自我培育修齐品格,自我成就经世致用之才。

首先,要实践创新,笃行不怠,格物方能致知。

从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转变是从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为主转向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为主,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认识世界,以具备参与更好地改变环境、建设美好未来的探索创新能力。在上世纪50、60年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并对原有药物产生抗药性。为此,39岁的屠呦呦毅然接受国家疟疾防治项目研究任务,从中医研究开始了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此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名医,用两年多的时间收集了2000多个药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最终筛选出了200余个重要提取物。但这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屠呦呦坚持不懈,最终在中国古代东晋文献中找到了青蒿治疗的有效记载。为了实现化学物质到药物的转变,屠呦呦团队在中草药青蒿的提取实验进行到第191次时才终于发现了青蒿素,最终成功挽救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尽管屠呦呦已经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却说“虽然发现青蒿素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深层机制还需要继续研究”。她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不会停留在表面,只有亲身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发现事物的本质并揭示其根本规律。行百里者半九十,科学研究越是艰难,越是紧要,越要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不断开拓,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成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能够比你们的前辈更进一步的人。

其次,要坚守初心,矢志报国,诚意方能正心。

初心乃志业的本心。行志业者,初心纯正,方能行稳致远。学术初心,既是探索真理的纯正追求,也是科学报国之坚定信念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交大求学期间,就树立了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将个人抱负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钱老笃定学成必归的信念赴美留学,其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义无反顾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生动案例,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自始至终永葆学术初心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体现了一个科学家彰显生命光辉的最佳方式就是将自己一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人民期盼而同向同行。在潜心问道时要有“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学人境界,这也是诚意的内涵;在关注社会时要有“系天下苍生、谋人类大同”的人文情怀,这更是正心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其三,要勇攀高峰,造福人类,弘毅方可致远。

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宗旨与价值,在于造福人类,它贯穿于科学技术发展始终,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浓厚底色,支撑并推动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也只有造福人类,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事迹,更是永恒的典范。1966年,不到33岁的袁隆平发表拉开水稻杂交育种序幕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在当时是一篇跨越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的论文,因打破了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国际普遍观点而震惊世界。其后在近60年的研究生涯中,袁隆平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用一生的心血让中国杂交水稻成为世界第一。袁隆平的成功,不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是造福全世界人民。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的科学贡献真正践行了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造福全人类。今天,我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你们,像袁隆平一样有坚定不移的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的坚韧毅力,一往无前、不断攻克人类前行道路的技术壁垒、科学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同学们,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在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但却又面临艰难险阻之时,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信仰、思想和知识去铸造践履初心和梦想的智慧和能力!

同学们:

期待你们,在本己的学术躬耕中,格物致知不止;

期待你们,在应为的发展征程中,诚意正心不息;

期待你们,在无限可能的未来中,源源不断地绽放生命创造的光辉!

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


你就是我的“新”上人!新闻中心通讯社招新啦!(内有福利)

川师大你好,我们来了!

来源 | 四川师范大学官网

编辑、初审 | 杨泓皓

审核 | 黄娇 徐聪林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通讯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