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逃不开的“宿命”:被预制菜“标准化”的菜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6氪湖南 Author 苏木


预制菜是对于餐饮体系的补充,能弥补厨艺的不足。

题图:图虫创意

作者:苏木

本文转载自:36氪湖南(id:hunan36kr)


解冻的小龙虾准备好,倒入锅中加热,加入“酱料包”,待煮沸加入黄瓜、豆芽、魔芋等配菜,小火煮几分钟后,冒着热气的小龙虾被端上桌,居住在长沙望城坡附近的于娜(化名)筷子一夹,麻辣味。随后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一顿独属于朋友之间的“夜话”开始了。
在此之前,于娜从没有做过小龙虾,平常自己做饭也只是做一些家常小菜,简单、快捷。邀请朋友们来家里聚餐,一开始于娜有些紧张与担心,主要是怕“招待不周”。最开始想做小龙虾,但于娜又不会,“那就买一份‘半成品’好了。”于娜说。在网上购买的4.5斤的小龙虾,优惠后129元,加热即食,从岳阳发货,很快就到了长沙。“总体来说,感觉还不错。”对于这次在网上买“熟食”小龙虾,于娜比较满意。
这种即食的小龙虾,正是当下流行的预制菜的一种。近些年,随着餐饮业的发展,许多的美食都被制作成了预制菜产品,预制菜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引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对36氪表示,随着“食品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菜是一个必然趋势。“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有普遍存在的价值。

越来越“标准化”的菜肴

在去年的一次直播中,智纲智库创始人斥责预制菜为“猪狗食”,虽然其后智纲智库表示,其创始人的言论是属于心直口快,是作为一个美食家说自己的感受,不针对某一个行业或企业。

今年6月份,一则“价值近6000元的婚宴套餐七成是预制菜”的新闻迅速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许多人认为如此昂贵的宴席却大量使用预制菜,酒店不厚道,但更多的,是网友们认为,对于是否使用的是预制菜,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

事实上,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这几年一直热度不减。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连锁餐饮的发展,让预制菜更直接的走向“台前”,直面消费者,也带了更多的“争议”。

“预制菜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而是随着连锁餐饮的发展,特别是大众消费部分,在未来是不太可能支撑餐厅有太多的现场制作,一个是制作效率低,另一个是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因此需要预制菜‘降本增效’。”业内人士对36氪说道,在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果是手工制作,那么人均消费会很高,因为用工成本会非常高,而大量的、普罗大众的消费无法支撑那么高的人均消费,因此,未来食品化和工业化餐饮,越来越多。

以日本预制菜发展为例,据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国联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预制菜在B端的发展态势,与当时的餐饮业发展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食(家庭外饮食)需求急剧攀升,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同时以服务酒店、食堂、学校等大量消费者的餐饮场景以及7-11等便利店大量出现,促使餐饮食材更加标准。

从日本预制菜B端产量与外食产业产值来看,走势基本保持一致。

日本B端预制菜产量与外食产值走势
而中国的预制菜发展与餐饮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紧密相连。
中国餐饮行业关键指标变化发生在2018年,即餐饮连锁化率的提速,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12.8%;到2020年,连锁化率已经达到15%,2022年,连锁化率19%。
连锁化率的提升,带动了整个餐饮业上下游的变化。
餐饮连锁化率及预制菜市场规模走势(数据来源:公开报道)
“餐厅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能源成本是几个最大的部分,其中人工成本是除原材料之外最大的支出,怎么提高人效和坪效(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是包括连锁餐饮在内的餐饮企业一贯诉求,因此寻求其他方式替代人工或者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出餐速度、实现不依赖厨师的口味可控、将非标标准化,就成了众多餐饮企业的核心诉求。”业内人士说。
对此,业内人士举了个例子,在传统餐厅成本结构中,原材料、人工成本、房租、能源是主要的成本。假设在使用半成品代工之后,原材料成本提高5%,但是人工成本下降10%,同时减少了厨房面积,扩大了就餐面积,最终坪效增加了7%。“这种生意你做不做呢?”
实际上,不止连锁餐饮的快速发展带动预制菜的发展,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地使预制菜在B端快速渗透。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到80%,其中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
“预制菜与外卖的兴起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与预制菜工厂门槛降低有直接关系。”长沙本土著名美食家、《长沙米粉108将排行榜》作者郭江对36氪说。
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想保持外卖门店的SKU种类以及出品速度,预制菜就成了外卖企业降低成本以及门槛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预制菜门槛降低,更多加工企业涌入预制菜行业,在门店只需要完成加热的预制食品,被快速配送至门店。
也就是说,对于消费市场来说,不论是外卖食品,还是连锁餐饮中央厨房预先准备的餐食,口味最终都划为了一种“标准”,进入到了广大人群之中。
“预制菜最终可能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我们网购购买东西一样的生活习惯。”业内人士补充说。

餐食体系的有益补充

“靠着重口味掩盖不新鲜,果然是预制菜的出路”“预制菜是很方便,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但现在重要的是菜的安全、健康以口味。”“预制菜吃的不就是添加剂?”

在小红书上,不少消费者对于预制菜都表达自己的担忧,主要包括口味、食用体验以及安全等。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47.5%的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产品口味还原度、食用体验以及预期值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预制菜行业本来就起步于传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把酒店的锅搬到了预制菜工厂。加工过程就是把厨艺转化为工艺,而预制菜出厂到上桌,又需要把工艺转化为厨艺,这个过程如何按照食品工艺、科学理论、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呈味物质的搭配,就值得企业以及专业机构去研究。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提高还原度,目前大家都停留在厨艺的阶段,而接下来应该是厨艺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这是湖南乃至全国预制菜产业应该关注的问题。”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湘菜预制菜企业正在推出更具有“还原度”的产品。在去年7月份第十届食材电商节上,湘菜预制菜的“先驱”王栏树推出的“汽锅肉丸”、扣肉就受到了参展人员的追捧。知名休闲食品企业“金磨坊”旗下的预制菜企业有余味食品就针对预制菜缺少“锅气”的问题,结合湘菜大师共同研发,最终推出了“毛氏红烧肉”的具有湖湘特色的美食。

专注于扣肉这个细分赛道的湖南宇成食品,旗下扣肉品牌“许大师”当前在B端市场覆盖了30多个省,全国500多家经销网点,服务超过33.2万家餐饮连锁企业。
“‘许大师’扣肉是采用湖南传统的工艺手法烹制,工序复杂,具有地方特色,已经是2个亿的战略大单品了。”湖南宇成食品总经理王升政对36氪说。
尽管企业在尽力提升预制美食额度还原度,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预制菜好似剥夺了人们品尝新鲜美食的“权利”。
对此,全食在线主编李青林有不同的看法。“预制菜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餐食的选择,它并没有说替代消费者的餐食,消费者可以像卖方便面一样的去购买预制菜,而方便面的出现,并没有替代原有的餐食体系,因此,预制菜本身是方便速食的补充,它不是现制餐饮的替代品。”
郭江也认同这个看法,他进一步补充道:“预制菜实际上是弥补了厨艺的不足,它是一种科学发展趋势,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也就是说,预制菜是对餐饮的一个有效补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正如前述所言,预制菜最终要走到广大的人群之中。
实际上,在漫长的餐饮体系中,预制菜还是“太年轻了”,对预制菜追根溯源,据町芒研究院发布的《2022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1920年,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诞生,生产出工业预制菜的雏形,即速冻加工食品。
从1920年算起,到如今,工业预制菜也只不过103年的历史,如果按广义的预制菜定义,例如“腌菜”等,那么预制菜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可否认的是,预制菜确实改变了人们的餐饮习惯,或者说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但终究,预制菜也只是餐饮体系中的一环。

“别给预制菜过多设限”

预制菜在C端市场,似乎天然带有解放作用。
上个世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进入职场,为方便日本人的餐食,日本7-11最初做的便利体系,有个概念叫“解放妈妈”。日本预制菜龙头企业之一的神户物产,就曾在面向C端消费者的餐饮店和零售店推出了一系列“妈妈味道的食品”,吸引家庭主妇群体。
这种“释放”时间的趋势,同样出现在中国,特别是在快节奏的一二线城市。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购买预制菜消费者中,一二线城市预制菜消费者占比将近80%;已婚人士占比达到80.6%;在年轻分布上,22-40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大,达到85.2%;女性消费者也比男性消费者多,女性占比达到62.1%。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种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68.8%的消费者希望能推出更多适宜不同家庭人群的单品数量,56.7%的消费者认为目前预制菜的种类过于单一,希望有更丰富的种类,45.5%的消费者希望预制菜产品可以灵活搭配,以匹配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消费者的“希望”,也从侧面反映出预制菜企业的无差异竞争。

当前,国内预制菜行业呈现“大而散”的竞争格局,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仅有1-2%,相比较日本5家企业占到80%市场份额的存量市场,国内市场尚处于增量区间。而在这种高速增长,又极度分散的市场当中,中餐的多样性以及地域性使得企业SKU不断飙升,市场无差异竞争越发激烈。

“现在的企业在中国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肯定会出现同质化的企业和同质化的产品。”李青林觉得,这是当前阶段的特征。

以已经在沪深股市上市的巴比食品、味知香、千味央厨为例。有研究分析,这三者的主要优势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供应链效率高。其中味知香通过自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其成本甚至只有第三方的一半。

也就是说,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当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成本控制和库存管理,极致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竞争的主旋律。“品牌不是护城河,供应链才是”,成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一些小作坊或者说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之内逐渐退出市场,那么留下来的是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包括它可能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或者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李青林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也对这种看法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当前企业可以在口味、品牌、文化、应用场景上下功夫。比如王栏树推出了酒店预制菜,新聪厨打出的是家庭预制菜,林结巴推出订制菜的概念,产品诉求不同,就可以切分到不同的市场。

他举了个例子,原本的湖南辣条行业很简单,都是辣条,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辨识度不高。后来麻辣王子推出麻辣味辣条成功后,翻天娃主打“爆辣”辣条,双骄主打“湘菜味”辣条,还有一个馋大嘴主打“嚼劲”辣条。都各有特色了,且能被消费者记住。“这些都是能被预制菜行业所借鉴的。未来,如果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通过品牌、企业文化来培养消费者,应该说会迎来自己的黄金时期。”

但是在提到企业同质化竞争的同时,他们还提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预制菜似乎被“捧”得太高了。

“社会应该给预制菜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过度的宣传,给这个行业一个平稳的成长。”他们认为,市场的过度热情,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到企业。“企业以及市场,应该要明白、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该干嘛干嘛!”

“不要给预制菜太多的‘设限’。”李青林说。“当然,因为准入门槛低,一些不规范的小厂原材料使用不合规,现场工艺把关不严,导致消费端口出现问题,从而使消费者对预制菜与低价低质划等号,这对于预制菜行业来说,是不公平的。这需要规范行业,也需要各方努力。”


相关文章

中式餐饮生意:被标准化的盘中菜,你还喜欢吗?
日本预制菜五十年兴衰史,中国C端崛起仍需时间
放开后,预制菜的后半场将如何上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