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看迷雾中的百年传承 敬行稳致远的中医人

新媒体部 暨南研究生 2023-03-2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这是党的盛典

也是人民的节日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党同志要做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正在当时,十分必要



今天,百所高校网络接力学习“四史”活动

我们接过@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教育先驱英雄们的故事


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史”讲述人 张 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019级在读研究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在这个暮春四月

我们一起去 “ 春暖杏林 ”

那片属于中医人的不懈守望

品校史长廊  颂中华瑰宝



1956年,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在我国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由于四川国医学院的办学基础,成都具备了丰富的中医药人才资源,被定为全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选址之一,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成都中医学院,张华被任命为首任党委书记,蜀中名医李斯炽成为首任院长,原四川国医学院培养的学生悉数成为大学的师资骨干。


< 1956年 成都中医学院 >


< 周恩来总理任命李斯炽为首任院长 >


历经60余年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忆峥嵘岁月  颂中医传承

中医教育先驱-李斯炽



李斯炽(1892~1979),四川省成都市人。191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现四川大学)理化系,留校任理化助理。早年师从成都名医董稚庵,尽得其传。30年代初,有感于医道衰微,且慨于国民党政府扼杀中医,遂立志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己任,乃辞去所有教职,一心以医为业。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提案”的斗争,倡导并组建医药学术团体,创办中医刊物,举办国医学院。1958年,国务院任命为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人物事迹


1932年秋,成都霍乱流行。李斯炽约集中医同道以及尚未成年的儿子李又斯等27人,组成“壬申(岁次壬申)防疫队”,由私人出资,采用民间验方,制成“防疫避瘟丹”,连同其他有效中成药,深入旧皇城坝、御河街等劳动人民聚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免费治疗病人;同时散发有关卫生防疫常识材料,发动群众灭蝇灭鼠,对控制疫情,减少死亡,起了积极作用。

1934年,李斯炽正式开业行医。1936年,为反对国民党废止中医中药的政策,李斯炽怀着“兴灭继绝”的悲愤心情,辞去所有教职,投身于拯救中医的活动。他在成都联合中医界同仁,呼吁请愿,并组成“四川医药改进会”,创办《医药改进月刊》,为维护中医事业而奋争。

<  李斯炽医案  >

与此同时,又与赖华峰、杨白鹿等人,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后任教务长、副院长、院长。此后,又与赵源章、王旭光等筹办了中医院和新中医疗养院,作为国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

由于国民政府对四川国医院不予立案注册,学生毕业不发行医执照,李斯炽为争取学院的合法地位而四处呼吁,不辞辛劳,并通过法律途径,对有关当局提出控告,据理力争。又因办学经费困难,他与同道采取社会筹募、自身捐献、义务上课、借贷典当等办法,将四川国医学院维持到解放前夕。他为办学欠债如山,但毫不后悔,四川国医学院开办10余年,为四川地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医栋梁。

晚年,李斯炽身患疾病,但仍坚持工作,对中医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1978年,李斯炽授予中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1979年2月28日,病逝于成都。

< 温江校区举办李斯炽铜像揭幕仪式 >



除病“神针”名动巴蜀-吴棹仙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医经学家、针灸学家;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


人物事迹


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主张废中医、存西医。全国中医闻讯,强烈反对。吴棹仙等人在上海成立“全国医药总联合会”,奋起声讨国民政府这一主张,为维护中国医药学而全力抗争。吴棹仙被任命为该会重庆分会常委,在重庆《商务日报》开辟“医药周刊”,以“虎非鱼子”为笔名,撰写《东方生风辩》《阴阳学说》《营养与卫生》等文,抨击国民政府废除中医的主张,并领导重庆中医药同人全体罢工3日,以示抗议。

< 吴棹仙代表著作 >

吴棹仙一直致力于兴办中医学校,为国家培养中医学人才,力图振兴中医。1932年,吴棹仙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医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教育,1935年又在学舍内开办女生部。全面抗战爆发前,学舍共培养学生60余人。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当地一代名医。

1935年,吴棹仙与医药界同人成立重庆国医药馆并任馆长。药馆多方搜求药材,改良旧方,炮制新药,以应社会需要。药馆设施诊处、施药处,聘请内、外、妇、幼、针灸医生轮流值班,惠及贫困病人,造福一方百姓。

< 吴棹仙开办巴县国医学舍 >

 新中国成立后,吴棹仙被聘为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师,后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吴棹仙深知医学科学日新月异,学无止境,常以“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和“金针度人,巧妙自成”之理激励学生,启发学生勇于创新,多闻博识,学校的好学求进之风蓬勃兴盛。

 1956年,吴棹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在会上,他将珍藏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受到毛主席的嘉勉。1963年,吴棹仙作为全国4位特邀中医顾问之一,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

< 吴棹仙献《子午流注环周图》于毛主席 >




中药泰斗-凌一揆



 凌一揆(1925~1992),是我国杰出的中药学专家,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生导师,历任成都中医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中医药教育事业、中药学全国统编教材当中。凌教授在中药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三勒浆古方的发掘者和重要成员。


人物事迹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凌一揆调往工作,历任教研科长、教务主任、中药方剂教研组主任、中药教研组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新中国建立后,中医教育纳入现代正规教育,凌一揆根据当代中医药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 中医大凌一揆雕像 >

  凌一揆教授提倡建立当代的“系统中药学”,为重要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他大力强调必须处理好继承与扬弃、传统认识与现代科学、学科分化与综合三大关系,为现代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为中药学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建国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迫在眉睫,国家建立了四大最早的中医院校,但具体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材都是空白。上世纪50年代末,凌教授完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学》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不仅应用于教学,也为众多临床医生所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

< 凌一揆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

  凌一揆教授从事中医教育四十多年,是中医教育的现代开拓者,他治学严谨,学风朴实。建国后中医药纳入正规的高等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出中医药后备人才,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院元老,凌一揆教授参与了中医专业、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大量工作,在教学形式上与方法上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凌一揆教授还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早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期间,他就率先建立了中药的标本室和标本园,成都中医学院建立后,标本室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全国医药院校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之一。

< 30年前的中药标本馆 >

< 现在的中药标本馆 >

< 中医大药用植物园 >


展蓝图使命  望热血青年

忆往昔,颂今朝

回顾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

思索中医药人的当代使命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广大中医青年要切实将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文明瑰宝  医学科学

中医自信  仁心仁术

中医有范  未来可期

虽有挑战  但存机遇

把握它  战胜它

我们在行动



新时代 新青年

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

 撸起袖子加油干

医药合力圆宏愿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共青团成都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本期承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注:本文内容由原发布单位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

建党百年 | 原来,这样的人才能入党?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回首川农百廿年,红色基因永相传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西南交大学子的偶像——茅以升先生



图文 |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排版 | 吴宗旺

责编 | 江亚柔 曹境 吴宗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