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这个“引擎”哑火了,该丢弃还是保养?| 观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观中国 Author 赵海






导读

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中美领导人着眼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巨大潜力,共同打造了一个维持地区和平、促进地区繁荣、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组合引擎。但近年来中美关系急剧变化,合作关系受到质疑。两国仍应从共同利益和人性的共通之处出发,协力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者:赵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


50年前,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开启了亚太地区的和平时代。当然,这并不是说中美友好关系是该地区数十亿人能够享受几十年和平环境的唯一因素,但它一定是主导因素,并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那次为期一周的访华之行,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尽管美国用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次访问,但仍难掩其真正意图是要与苏联玩一场经典的地缘政治博弈,从而帮助美国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并在同苏联展开有关战略武器的谈判时取得有利地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时大概不会想到,他对中国的秘密访问给世界带来了一段漫长的和平时期。而这次秘密访问也为7个月后的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自1972年尼克松在华访问期间签署的《上海公报》发表以来,到目前为止亚太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大规模战争。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无论承认与否,美国对于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支持,是促成这段漫长的和平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弱小而分裂的中国必然会遭受外敌入侵,引发内战和革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时,美国便知道,无论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还是中国陷入孤立状态,都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尼克松访华重新开启了中美之间的商业联系。正是由于这一点,再加上中国主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才得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才得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互利的双边关系。在此过程中,整个亚太地区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实现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和平。一些西方的军事战略家深信,美国在冷战时期建立的“轴辐”同盟体系是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础。特别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被视为亚太地区安全体系的基石。他们还认为,美国在盟国驻军对于任何可能挑战现状的潜在威胁,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震慑作用——然而实际上,更有可能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的,恰恰是美国自己。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如今,一些自称深谙中国历史和中美关系的“专家”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未来要对这个轴辐同盟体系进行完善,就要建立一个类似于北约的安全体系,而不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安全体系。半个世纪前尼克松与周恩来、毛泽东的那次握手,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导人们面对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价值体系对立、文化传承和文明积淀迥异的情况,展现出勇气和能力,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达成了切实可行的矛盾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尼克松访华时面临的最棘手问题是台湾问题,但尼克松也给出了最巧妙的解决方案。“一个中国”原则不仅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石,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交的必要前提。随后的美国历届政府大体上都能坚持“一个中国”,这使得台海局势能够保持长期和平稳定,两岸人民都能够专注于发展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图片来源:新华社然而,当前美国政客愈发倾向于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大国竞争”,“一个中国”原则的精神实质已然受到严重侵蚀。近年来,先是美国,后是立陶宛等一些国家逐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助长了“台独”分裂分子的气焰,损害了各方互信,阻碍了经贸和人员往来,加剧了军事冲突的危险,最终导致整个地区局势不稳。美国将更多盟友拖入台湾问题只会令局势更加复杂,并加剧爆发实质性危机的风险。这样的危机1996年已然发生过,一旦再现,恐怕就很难像当年那样解决了。50年前,中美领导人着眼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两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巨大潜力,采取果断行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合发展引擎,用一代人的时间了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然而现在,有人认为这个引擎坏掉了;也有人说,这个引擎似乎只有利于一方;还有人说,这个引擎只让两国的少数特权阶层享受到了巨大的红利,而广大普通民众却陷入贫困之中。今天,中美关系再次迎来拐点。双方都需要扪心自问:两国是要放弃这个引擎,分道扬镳,还是对引擎进行保养和调整,使其正常工作,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或许,中美双方可以从人性的共通之处出发,寻找到共同利益,从而并肩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共同挑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旗下“观中国"公众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